本网讯(记者 王舒琴)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批准的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恰好迎来建区30周年。12月21日,记者获悉,经过前期网络票选和专业研究机构评审,成都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布16字高新精神,即“创字当头、惟高惟新,以质为炬、争先率先”,凝练概括过去30年指引高新人争先创先的精神,更好引领区域未来发展。同时,评选发布建区30年以来的30个“第一”,加快推进高质量建设。
发布高新精神引领未来发展
1988年,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成都高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时而生。
自诞生之日起,高新区就传承着创新创造“基因”。从第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激活市场一池春水,到如今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都高新区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创新创业企业从零星几家到12.8万户的飞跃。
30年来,成都高新区聚焦创新创业创造,诞生出诸多“第一”: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地奥集团;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首家综合航空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海特高新;首家打破国际垄断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的企业——奥泰医疗;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的企业——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30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推进高能级产业发展,遵循高科技革命和产业演变主线谋划布局,从内培到外引再到内培外引并重,从集聚到集群再到产业功能区,从引进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构建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30年来,成都高新区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工贸易到科技创新合作,从开放大通道到国际交往,从自贸区建设到承办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全球、走向世界。
“‘创字当头’是对成都高新区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史的概括,也是我们发展的主旋律。”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回望过去30年,成都高新区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吸引汇聚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引进培育一大批高技术企业。
“‘惟高惟新’,‘高’和‘新’是我们创新创业的方向和标杆,高站位、高标准、新机制、新作为强化担当,高水平、高科技、新技术、新模式寻求突破。”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写好一个“创”字,做好“高”“新”两篇文章,仍然是是成都高新区的头等大事。
“‘以质为炬’就是作为国家火炬事业的重要实践者,成都高新区更应该站在新的起点践行新思想新战略,扛起高质量发展大旗,擎起‘高质量’的火炬,用以指引方向,汇聚力量。‘争先率先’是行动自觉,‘争’就是要只争朝夕、拼搏奋进,‘率’就是要率先谋划、率先落实、率先干成,真正担当起成都产业主支撑、创新主引擎的高新责任。”
发布30个“第一” 梳理改革创新时代注脚
伴随“火炬计划”而生的成都高新区,因时而生,顺势而为。30年披荆斩棘,成都高新区从起步时的一片农田,快速崛起成为比肩北上广深的宜居宜业城市新区,在诸多领域诞生出对区域发展影响深远的“第一”。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秉承“争先率先”的高新精神,为更好地承担国家使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成都高新区评选发布建区30年以来的30个“第一”:第一家500强外资企业——成都康宁光缆有限公司(原西门子光缆成都有限公司);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大开发后第一家在成都大规模投资的标杆性世界500强企业——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第一家营收过百亿的软件企业——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西部第一个企业服务呼叫中心——962000企业服务热线;全国首个“院落+公章”诞生社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第一个入选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芳草街街道“同心家园”;四川省第一所在教育部备案的国际化民办学校——美视国际学校等。
30年的时间跨度,筑成30年的创新高度,成都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创新的宏伟篇章中留下了自己的时代注脚。
从天府立交向南,沿着中国城市最长中轴线天府大道,浓烈的现代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2005年起,作为天府新城(高新南区核心区)这片区域迅速发展成为成都高新区的核心区域。如今,这里以中国-欧洲中心为代表的地标建筑鳞次栉比,以铁像寺水街为典型的生活综合体一一呈现,以菁蓉汇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载体加速成型。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园区快速发展,成都金融城等金融载体迅速涌现,桂溪生态公园等一众公园、绿地、湖泊、生态带相联通。此次,天府立交桥和天府新城(高新南区核心区)双双入选成都高新区30年的30个“第一”。
在天府立交桥两侧,聚集了一众创新创业要素的重要载体,天府新谷是其中重要代表。“天府新谷起步时,成都高新区还处于建区初期,周围都是农田,我们8层楼高的孵化楼,是当时周围最高的一栋建筑。”天府新谷董事长王明新有感而发。
王明新介绍,从最初的入孵企业30家,到现在聚集“千家企业、万名创业人”,在孵企业去年实现产值近40亿元,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占比达70%。30年时间里,这里每天都在为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养分”。
据悉,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93家,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此次评选中,天府新谷以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民营孵化器身份获评成都高新区30年的30个“第一”。
创新载体升级拓展,源于创新创业成果的遍地开花。1988年,出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伯刚,拿着四处借来的50万元创业经费,在成都高新区创业路26号创办地奥集团。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创业,他的举动在当时引来不少质疑。“为了让研究人员的心血走向市场,造福于民,我不怕非议。”
不久,地奥心血康胶囊问世。2012年,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上市,成为我国成功进入欧盟市场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作为成都高新区第一家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地奥集团入选成都高新区30年的30个“第一”。对此,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深有感触:“我们和成都高新区一样,都是1988年从零开始,同步成长。”
走过30年,如今,成都高新区人均GDP已达27万元,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21家;电子信息产业占据全球重要一极,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6,新经济产业活力迸发;聚集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覆盖五大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762家,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全球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全球首创的3D打印血管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当前,成都市正致力于打造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作为成都产业发展高地的成都高新区,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就先后涌现出新潮传媒、医云科技、壹玖壹玖3家独角兽企业。据介绍,新潮传媒以成都市第一家独角兽企业的身份,也入选成都高新区30年的30个“第一”榜单。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2017年,成都市吹响“东进”战略的号角。作为“东进”战略主阵地,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的宏伟画卷就此展开。这个成都高新区新的发展增长点,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聚产业、十年立新城”的目标奋进,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在空港新城蓝绸带社区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吊臂上下挥舞,渣土车来回穿梭,建设者们正在为城市建设挥洒汗水。据介绍,蓝绸带社区公建配套工程总占地面积约94亩,包含1个小学、2个幼儿园、2个社区配套及1个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截至目前,小学工程2号楼主体已经完工,其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作为空港新城保障机场投运的第一个重大项目,蓝绸带社区工程获评成都高新区30年的30个“第一”。
梳理成都高新区30年的30个“第一”,不难发现其中既包含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诸多第一,也囊括了空间拓展、城市生活的生动实践,体现出从生产导向、到产城融合、再到人城境业融合有序发展的历史脉络。
“30年来,我们高擎科技创新的旗帜,创造了经济剧变的奇迹,布局出现代产业体系的版图,以国际化大视野筑起一座现代时尚宜业宜居的新城。”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四个转型” 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成都高新区30年的成长拓新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鸿篇巨制的现实缩影,也是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生动演绎。
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凤里,成都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综合实力迈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以及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区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日前,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条例》明确示范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个西部首个针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地方性法规,为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法律支撑、注入新活力。
“三十而立”的成都高新区,勇担使命再出发。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相继出台多项重磅政策。对外发布《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5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含软件业),发展壮大3000亿级的新经济产业,加快建成550亿级生物产业,区域创新驱动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率先形成。
召开产业培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业界共治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把产业培育提升到“生命线工程”的战略高度,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
新时代书写新答卷,新征程谋划新作为。成都高新区即将发布《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聚焦“产业振兴崛起、人才优先发展、生活城市建设”,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中心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加快推动从招大引强外延发展向外引内培并重发展转型、从要素资源集聚高地向创新资源转化高地转型、从产业规模扩张向注重产业生态培育转型、从比拼优惠政策向营造良好环境转型等“四个转型”,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面向下一个30年发展,我们要把‘创字当头、惟高惟新,以质为炬、争先率先’的新时代高新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继续拥抱梦想,接续奋勇搏击。”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勇担国家使命,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化改革再出发,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