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时政
  • /
  • 国内
  • /

    砥砺奋进四十年 四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2018-12-11 15:32:32

    (本报记者 胡斌)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规模稳步扩张,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地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经济实现新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4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甚至三万亿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84.6亿元,1991年经济总量达到1061.3亿元,用13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两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200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562.4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了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2011年、2015年分别用了4年时间先后跨越两万亿和三万亿两个万亿台阶,2017年GDP总量达36980.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8倍,超过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前23年经济总量的总和。今天,四川经济每一天创造的经济总量超100亿元,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半年的经济总量。
    据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在改革开放初期,四川GDP总量仅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和广东,居全国第6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四川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先后被河南、浙江、河北等省超越,1993年时降至全国第9位。进入新世纪,四川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上海居全国第8位,2015年超过河北、辽宁,排位跃升至全国第6位,已连续三年稳在第6位。

    产业经济转型求变 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从“求大”到“求优”不断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培育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农业稳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201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282.8亿元,是1978年的5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9%,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2017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是1978年的12.9倍;农用小型拖拉机从5.2万台增加到10.1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14.2万台增加到超过百万台。
    工业新动能加快培育,竞争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优势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8+5”工程、六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7+3”优势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双七双五”优势产业等阶段,从最初的优先发展冶金、机械和电子等传统产业,到现在形成了以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为支柱。
    服务业潜力不断挖掘,支撑作用日益增强。1978年,服务业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三个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46.0%。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330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79.7倍;房地产业增加值1939.8亿元,是1978年的87.4倍,两个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提升至2017年的14.2%,提高10.2个百分点。

    民生改善实现新变化 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助力精准扶贫精准帮扶,注重生态可持续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就业形势稳定,就业规模每年新增超过40万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促进了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规模扩大。全省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308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87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9%逐步下降,201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1978年降低6.9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7元,分别是1978年的90倍以上。同时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4%和91.0%,分别比2010年提高3.5和5.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四川自2015年起实施《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制定方案》,到2017年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为46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为275元/月;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要素保障有力。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6%提升至2017年的17.6%,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从2002年的2.3张增加至6.8张,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2002年3.06人增加至6.4人。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化全川行动,2017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8.03%,比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6.3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展较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改革开放40年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7年单位GDP能耗0.591吨标准煤/万元,2013-2017五年累计下降24.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035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5.9%。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四川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机遇不断扩大,未来的四川将会更加美丽繁荣。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时政
  • /
  • 国内
  • /

    砥砺奋进四十年 四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2018-12-11 15:32:32

    (本报记者 胡斌)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规模稳步扩张,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地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经济实现新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4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甚至三万亿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84.6亿元,1991年经济总量达到1061.3亿元,用13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两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200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562.4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了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2011年、2015年分别用了4年时间先后跨越两万亿和三万亿两个万亿台阶,2017年GDP总量达36980.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8倍,超过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前23年经济总量的总和。今天,四川经济每一天创造的经济总量超100亿元,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半年的经济总量。
    据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在改革开放初期,四川GDP总量仅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和广东,居全国第6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四川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先后被河南、浙江、河北等省超越,1993年时降至全国第9位。进入新世纪,四川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上海居全国第8位,2015年超过河北、辽宁,排位跃升至全国第6位,已连续三年稳在第6位。

    产业经济转型求变 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从“求大”到“求优”不断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培育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农业稳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201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282.8亿元,是1978年的5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9%,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2017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是1978年的12.9倍;农用小型拖拉机从5.2万台增加到10.1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14.2万台增加到超过百万台。
    工业新动能加快培育,竞争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优势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8+5”工程、六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7+3”优势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双七双五”优势产业等阶段,从最初的优先发展冶金、机械和电子等传统产业,到现在形成了以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为支柱。
    服务业潜力不断挖掘,支撑作用日益增强。1978年,服务业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三个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46.0%。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330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79.7倍;房地产业增加值1939.8亿元,是1978年的87.4倍,两个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提升至2017年的14.2%,提高10.2个百分点。

    民生改善实现新变化 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助力精准扶贫精准帮扶,注重生态可持续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就业形势稳定,就业规模每年新增超过40万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促进了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规模扩大。全省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308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87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9%逐步下降,201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1978年降低6.9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7元,分别是1978年的90倍以上。同时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4%和91.0%,分别比2010年提高3.5和5.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四川自2015年起实施《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制定方案》,到2017年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为46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为275元/月;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要素保障有力。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6%提升至2017年的17.6%,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从2002年的2.3张增加至6.8张,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2002年3.06人增加至6.4人。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化全川行动,2017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8.03%,比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6.3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展较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改革开放40年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7年单位GDP能耗0.591吨标准煤/万元,2013-2017五年累计下降24.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035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5.9%。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四川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机遇不断扩大,未来的四川将会更加美丽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