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王舒琴)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2018双创周)在成都举办期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创新创业企业和从业者,聚焦“高水平双创”,共谋“高质量发展”。
10月12日晚,在宜人的成都锦城湖畔,成都高新区60家瞪羚及准独角兽企业和来自全国的创业者一到,为创业理想和信念迈出坚定步伐,闪亮开跑。本次活动是本届全国“双创周”的地方政府重点特色活动之一,由成都高新区主办。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夜跑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双创人士,通过“夜跑”展现创业风采和活力。当前,成都高新区正以促创新、优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新区红利、创新红利和政策红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能级水平,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瞪羚企业齐头猛进 创业赛道永无止境
10月12日晚,夜色中的成都锦城湖灯光璀璨,锦城湖2号湖畔人潮涌动,寒露后微凉的天气没有阻挡夜跑参赛者的热情,身着各式运动装的参赛者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奔跑吧,瞪羚”智能夜跑活动的发令枪响。
晚上7时许枪声响起,由成都高新区60家瞪羚及准独角兽企业120位代表组成的参跑团迈步开跑,围绕锦城湖2号湖逆时针一圈,全程2.3公里。参跑者分为12组,为了保障安全避免拥堵,每隔5分钟安排两组进入赛道。
本次活动以“独角兽带瞪羚、夜跑互动相融合”的方式展开,夜跑之外专门设主舞台供创业者分享交流创业经验,拉近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和知名投资机构之间的距离。参赛者“夜跑”期间,主舞台正进行大咖嘉宾问答互动。夜跑结束后,主舞台的投资大咖嘉宾也将根据收到的创投项目资料,评选出最佳资本青睐奖。
“这次夜跑的路程只有2.3公里,但是创业的道路却是永无止境的。”成都高新区瞪羚企业哆可梦公司王皓说,夜跑正是创业者的日常,因此大家对这次夜跑积极性很高,“创业创业之路绝非坦途,像跑步一样需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每一位创业者都是在一步步咬牙前行。”
6大站点趣味多多 特色活动提高互动体验
“夜跑不孤单,团队来作战”。为提高智能夜跑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活动组织方将120名参跑者分为10人一队,共12支队伍。通过团队协作和配合,达到每一个站点的通关要求、完成相应积分后方可过关。
整个赛道每隔400米左右设置了一个站点,共设置了名为“拓荒筑梦站”“先行之路站”“火炬之光站”“继往开来站”“天府明珠站”“峥嵘绽放站”的六大站点。每一个站点都设置了不同的挑战任务,例如“峥嵘绽放站”记录指压板站立时间;“继往开来站”要求5人一组,2组同时进行5人6足15米跑,齐心协力共同冲刺完成。
“趣味元素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互动体验,更让我们体会到一个组织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也是创业路上我们的最大体会。”成都极米科技有限公司CEO钟波说,创业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公司专门建了一个跑步运动群,为了提高参与度,要求一周没参加运动的人就要在群里发红包。他笑着说“多亏了这次夜跑,我完成了本周的运动指标。”
据了解,本次“夜跑”的赛道设置也别具匠心,赛道以成都高新区发展30年历程为主题,沿途以路面导视的形式融入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在赛道现场可以看到,起跑线处标志了“1988年,批准筹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米开外随即出现“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的标识……每隔200多米,就能看到成都高新区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性事件。
活动主办方介绍,这次的赛道设计是为了让每一位参与者在跑步过程中感受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和重大节点,体会老一代创业者筚路蓝缕的创业奋斗史,激励创业者们接过上一代人的创业火炬,奔跑在创新创造的路上,永不止步。
创新主体发展蓬勃 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全球新增57家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我国上榜18家,数量占比攀升至31.6%,估值占比达到41.4%。从2013-2017年来看,我国在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从无到有,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高成长瞪羚企业是诞生独角兽企业的有利土壤。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今年8月底刚刚出炉的2018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名单中,成都高新区有60家入围。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先后出台过《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助推瞪羚企业奔向独角兽成长之路,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诞生2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准独角兽企业。
“我们还将加大对瞪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担保基金增信、政府风险准备金增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瞪羚企业利用‘成长贷’‘壮大贷’等产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强化瞪羚企业政策支撑,制定实施成都高新区瞪羚计划,开展瞪羚企业认定和入库管理工作,完善瞪羚培育支持办法,强化对瞪羚企业人才赋能和瞪羚企业品牌赋能,加强瞪羚企业专业服务,完善瞪羚企业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