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19日,以“聚焦新经济,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幕。围绕“六大新经济形态”,吸引来自欧盟及奥地利、比利时、波兰、丹麦、德国、法国、芬兰、荷兰、捷克、立陶宛、葡萄牙、瑞典、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匈牙利、意大利、英国等17个欧盟成员国及瑞士、挪威、塞尔维亚、俄罗斯、多米尼加、新西兰、以色列、巴西等其他国家从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ICT、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旅游、商贸、投资、科研合作等220余名参会代表。六天的会期中,先后举行中欧新经济高峰论坛、中欧会展合作圆桌会、中欧绿色经济合作论坛、中欧企业项目配对洽谈会等多项活动及欧洲国家日、旅游推介会、欧洲技术与商品展等配套活动,深度链接欧洲创新资源,对话欧洲国家创新城市、生态集群、技术团队、创意人才、先锋企业,分享新经济发展成果,探寻新经济成长路径,推进新经济领域中欧互联互通务实合作。
“一对一”配对洽谈 深化中欧务实合作
关键词:550余家中欧机构企业参会 配对洽谈逾800场9月20日,作为第十三届欧洽会的重点活动,中欧企业项目配对洽谈会在成都高新区如期举行。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捷克、奥地利、丹麦等18个欧洲国家(14个欧盟成员国)和巴西、以色列等国的140余家机构、企业与四川省400余家企业亮相配对会,参与对接洽谈。
上午9点,中欧企业配对洽谈会大厅内热闹非凡,35张配对台,50余名商务翻译准备妥当,能容纳千人的会议室已坐得满满当当。
“今天有550余家中欧机构与企业参会,我们协调安排的配对场次达800余场。”活动承办方成都欧盟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配对会从半年前就开放报名,开始筹备。
为了确保企业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确保供需的精准对接。欧洽会筹备组配备了从报名资料填写的辅助、配对追踪、现场翻译等全过程服务。
除了信息准确化,配对方式也力求便捷化。“所有报名信息都是全面呈现的,企业可以像点菜一样,按自身意愿先行进行双向勾选。”工作人员介绍,配对会还引入了欧盟地区普遍应用的网络自动配对系统,输入洽谈会时间、参会企业及配对需求等相关信息,系统会自动筛选相关企业,提供合适的洽谈对象,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加本届欧洽会一对一配对洽谈的企业覆盖面广,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农业、通用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等领域。配对会上,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水和固废管理研究所、德国凯泽斯劳滕经促局、奥地利城市论坛协会分别与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签署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将以欧洽会为平台,不断加强中欧企业合作交流、拓展多方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25分钟一轮,35张洽谈台同时进行,原定于下午5点结束的配对会一直延续到6点,现场氛围依旧热烈。针对此次项目配对洽谈成效,@home德国健康管理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今天收获很多!”作为一家专注于国际保健业的德国企业,他们期待在中国寻找生物医疗和照护类合作伙伴。当天,他们洽谈了包括华西医院在内的三家企业与机构,各方都表达出较强的合作意愿,接下来将在具体合作方式、技术对接等问题上做深度沟通。
现场达成合作意向的,还有很多企业。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四方伟业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超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服务,是国际领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我们在寻找ICT行业的合作伙伴,希望通过合作伙伴以代理或者集成的方式,帮助四方伟业进入欧洲市场。”四方伟业海外事业部的销售总监文豪介绍,在19、20日的活动中,他们共洽谈企业5家,“已有两家想和我们签合作协议”。
“前期沟通的信息准确、现场洽谈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升。”据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年的统计结果估算,欧洽会配对成功率超30%,“有效的配对洽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欧洽会,进一步深化中欧双方的务实合作。”
欧洽会已连续举办十余届,项目配对洽谈以“一对一沟通、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为中欧企业搭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参会的欧方企业已达3570余家,中方企业已达6520余家,成功安排企业配对洽谈26200多场次,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2527项,已发展成为欧盟成员国参与最多、欧方企业参与最广泛、中欧交流规模最大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创新合作盛会之一,是中国西部全面开展对欧合作的重要桥梁。
深度链接创新资源 共谋中欧新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欧新经济高峰论坛
作为本届欧洽会的主论坛,中欧新经济高峰论坛于19日上午举行,欧盟委员会官员、欧盟经济研究专家、欧盟成员国驻华大使、欧盟成员国驻华使领馆经济与贸易参赞、“一带一路”国家商协会代表、欧盟企业及机构代表、中方重要企业代表等共同出席高峰论坛。
论坛高度聚焦新经济领域,中欧多国专家学者以主题演讲的形式分享新经济发展成果,探寻新经济成长路径。
洪泰智造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会君以“我所理解的创新”为题作主题演讲。他主张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出来,让价值回归主体,回到互联网的初衷——人人都是创造者,而非今日“人人都是消费者”。在他看来“生物文明和机器文明的融合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走向。”
瑞典驻华大使林黛安探讨了“中瑞合作——共建与持续驱动转型合作伙伴关系”。她谈到“瑞典和中国在环境方面的合作有很多共识,都期待可以通过创新的力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在当下面临数字化、公共卫生、环境气候等诸多挑战。对此,瑞典已制定了战略创新目标,正在研发下一代交通、智慧城市、循环生物、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新材料。她希望未来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与中国有更广泛的合作。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全权公使张超从“技术创新——安全和可持续性”的话题切入,介绍了奥地利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如远程监控、区块链技术、数字防护等技术。他还向各位嘉宾介绍了奥地利数字安全和防护中心的部分项目,对于“司法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落地表示期待。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总裁汤继强以“让地球上最大的这块陆地更加美好”为题演讲,他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板块,曾在人类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下应回归互动常态。加强中欧合作,可继续发掘欧亚大陆潜质,焕发欧亚大陆荣光。”
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科学委员会主席顾问、首席科学家谢尔盖·卡尔南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俄高新科技合作之路”。
此外,德国莱法州经济部国际合作主任露丝·博克勒、德国凯泽斯劳滕经济发展局主任施蒂凡·维勒分别对莱法州和凯泽斯劳滕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中国意大利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意大利SISTEMA组织在推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方面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外开放的水平,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不断增强新经济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以欧洽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为平台,成都高新区将深度链接欧洲创新资源,与欧洲国家在创新城市、生态集群、技术团队、创意人才、先锋企业等方面展开对话,共同探索新经济的发展路径。
环保产业深度合作 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关键词:中欧绿色经济合作论坛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向世界各国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让“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新引擎”日渐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
为加强中欧在绿色经济方面的深度合作,本届欧洽会举办“中欧绿色经济合作论坛”,聚焦中欧在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研发、集群发展、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成果与机遇。论坛邀请到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荷兰等国在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机构、创新集群、企业代表分享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共同探讨中欧在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发展。
德国循环思维机构创始人伊芙琳·蕾姆科女士讲述了生物能源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丹麦农业产业园与生物质网络项目经理克劳斯·莫滕森以“欧洲的绿色建筑—被动式房屋标准”作为实践范例来探讨绿色建筑的可能性与实践性;西班牙被动式房屋建造委员会荣誉创始人米歇尔·沃索夫在“废水处理中节能与智能产品的应用方面为大家带来了技术性建议。
欧方部分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还分享了多个细分领域的绿色技术,包括凯泽斯劳滕市带来的智能绿色制造技术,FIW研究院带来的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法瑞泰公司带来的水循环技术,陶朗公司带来的再生循环技术,艾法史密斯公司带来的工业废气处理方案,福思力公司带来了CFD节能减排应用等前沿环保技术应用经验。
“欧盟是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者,绿色工业发展迅速,绿色创新成就斐然,成都高新区在资源禀赋、投资环境、产业配套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潜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广阔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与欧盟各国的交流,深化拓展在绿色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目标。
“绿色经济本质就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ENRICH)高级顾问苏珊娜女士说,绿色经济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当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努力去实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成都高新区在“绿色经济”方面不乏优质企业,尚坦新能源正是其中之一。从2014年拿下第一单出口订单,将200多吨工业级混合油出口至荷兰鹿特丹,尚坦新能源目前已是全国工业级混合油出口量最大的企业。“我们正在与英国石油公司洽谈,研究如何发展碳排放量更低的绿色清洁能源。”该公司总经理叶彬说。
据介绍,此论坛将联合中国—欧盟水务平台、德国莱法州环保部、丹麦农业产业园、德国生态联盟等欧洲顶级环保技术团队,围绕绿色经济、绿色材料、绿色资源、绿色交通、智能水务、城市生态等应用领域与中方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技术中心、实验室、集群和顶尖团队通过项目推介、交流互动等形式共同促成欧方高新技术项目的落地。
打造新经济开放高地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关键词: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今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建设5周年。中欧关系近年来走上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一带一路”建设更为沿线国家的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日渐成为跨国界发展的主力军。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成都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根据NEI指数(中国新经济指数),成都在经济总量、资本吸引等指标上,居于全国优势梯队。
根据成都新一轮城市整体规划,87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被确定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聚焦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着力培育“七大应用场景”。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出台中西部首个新经济产业发展政策,设立百亿独角兽投资基金,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17年新经济产值达3300亿元。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外向度最高、国际化参与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成都高新区正在成长为新经济开放高地。坐落于此的“中国—欧洲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对欧综合交往平台,目前已有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中国西部中心、欧洲企业网络中国西部中心、欧盟—中国教育文化协会等48家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构、研究机构、企业入驻;与新加坡、韩国合作共建的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是省市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去年4月揭牌的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已吸引近万家新经济企业入驻。
“新经济产业是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成都高新区将紧抓新经济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夯实新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四川、成都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将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服务机构汇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效、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的科技中心。立足内陆服务全国,承东启西辐射亚欧,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培育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后记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涌动,国际化将成为内陆城市区域经济突围的时代机遇,而新经济也将成为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欧之间更为频繁的合作交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进中欧互联互通务实合作。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成都高新区将全方位融入全球供应链、创新链,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云兮 舒琴
(除署名外图片由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宣传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