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近日,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将文化扶贫作为催生脱贫信心和牛劲的重要举措,聚力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筑牢农村文化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有力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自强不息、自我脱贫的意识和能力,文化扶贫软实力已成平武脱贫攻坚硬支撑。
聚力基层基础,筑牢扶贫根基。平武县幅员面积很广,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文化惠民扶贫件件都是硬任务。为补齐文化短板,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贫困群众住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平武通过“5·12”灾后重建,建成了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8个村文化室。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2016年至2018年三年时间,平武共投入村文化室建设资金695.66万元,对100多个达不到标准的村文化室实施改造提升、重建和完善设施设备配备。并出台《平武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规范建设和运行提出要求,明确文化资金的使用范围、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确保每个村文化室均达到“十个有”建设标准。
聚力队伍建设,便捷文化服务。平武县把挖掘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建设过硬文化队伍作为文化扶贫重中之重的工作狠抓落实,全县25个乡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均配备1-2名工作人员,每年招募16名“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政府购买服务聘用248名村级文化志愿者,每个村建立至少一支文化活动队伍;组织县文化馆、县春之声艺术团、县职业中学成立3支县级文艺宣传小分队,以乡镇干部、乡村乡土文化人才、文化爱好者为主,对口帮扶单位文艺骨干为辅成立25支乡镇文艺宣传小分队,组织创编歌舞《扶贫路上赶春光》、小品《幸福虎牙》等富有乡土气息、符合时代特征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30余个,各乡镇文艺小分队也创编了大量鲜活的文艺节目。据统计,平武每年开展送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10余场次,开展送文艺、送戏剧等文化下乡活动60余场次,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景区等30场次,文艺小分队到乡镇、到村巡回演出150余场。
聚力典型引路,树立脱贫之志。平武县结合脱贫攻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典型事例,编印了《形成好风气 脱贫奔小康》励志宣传教育普及读本5000册,发放至各乡镇、各村社、各农家书屋、各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以及部分群众手中。通过农民夜校平台请脱贫之星现身说法,讲解发展比较效益,宣传脱贫方式方法,并结对帮扶未脱贫群众。让帮扶干部、镇村干部变身宣传员,进村入户宣传脱贫典型的事迹,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脱贫故事,经过干部们的嘴,传递到了贫困群众的心里,让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增添了脱贫的信心,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到了脱贫项目之中,立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聚力模范评比,激发内生动力。平武县将“扶德”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举措,滋养出良好的社会新风,强势助力脱贫攻坚大局。围绕好乡风、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为主要内容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清洁卫生、孝老敬亲、发展致富、遵纪守法、诚信友善)评选,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开展“好儿媳”“感恩奋进·脱贫之星”“履约之星”等评选,同时采取现身说法等方式,弘扬优良传统,移风易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全县评选出各类道德模范共计400多名。
聚力教育培训,提增致富能力。平武县针对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邀请大专院校“洋专家”和本地的“土秀才”,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手把手教授贫困户掌握种植、养殖等脱贫致富新技能。目前,平武已开展各项技能培训380期,培训人员20000多人次,全县近7000贫困户掌握了1-2项致富本领。全县2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起了“中蜂+”产业,5000余户贫困户从事猪、牛、羊养殖,近200户贫困户发展起了民俗旅游,300余户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据统计,平武今年计划脱贫的3700多名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将普遍高于4000元,有的将超过8000元。
聚力产业发展,夯实收入防线。平武县立足本土文化科学规划,结合四个活化石(白马人——人类活化石,大熊猫——动物活化石,珙桐——植物活化石,报恩寺——文化活化石),按照“一园三区”(以平通青梅小镇为起步区,同步推进龙安民俗文化区域、白马藏文化区域)的思路,以《平通羌绣文化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发掘、传承、包装藏族、羌族民俗文化,加强平武剪纸、羌绣等文创产品的研发,建立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校、企业三方合作(政府搭台、高校助力、企业唱戏)的模式,带动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优秀青年返乡创业,通过青年创客+农户模式,开发出宋家有染扎染系列、云朵里觅品牌等系列文创产品,文化产业产值持续增长,实现文化产业富民脱贫。截止2017年底,全县文化产业行业营业收入约为2.4亿元,营业利润约为1276万元,纳税额约为270万元。
王金虎 王兴莉 薛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