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时政
  • /
  • 国内
  • /

    无限风光在壮乡 ——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18-08-14 10:53:39

    2013年初,一场“美丽工程”席卷八桂大地,从此,人们眼中的壮乡变了个模样。
    这项工程源于对生态的担忧——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欠发达后发展省区,不仅面临着求发展的挑战,还面临着保生态的压力,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生活和养殖业垃圾、污水以及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渐成围村之势。
    这项工程已持续了近6年之久——2013-2014年,从“清洁乡村”起步,清洁了家园、水源和田园;2015-2016年,“生态乡村”接力,绿化了村屯、净化了饮水、硬化了道路;2017-2018年,“宜居乡村”加速,计划在今年内实现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的目标。
    这项工程势头仍劲,还远未结束——正在酝酿之中的“幸福乡村”,计划从2019年起再用两年时间,对乡村建设进行再升级,让更多壮乡儿女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这就是自2013年初启动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6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来抓,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全区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美环境 扮靓外在“颜值”
    ——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而破解基础设施滞后瓶颈,让乡村美丽又宜居
    乡村振兴,自然要从撕掉“脏乱差”的标签开始。自2013年吹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号角以来,广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大扫除”。
    如今,多年努力结出硕果,垃圾围村、入田、堵路、排河现象终于得到遏制。目前,广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由2012年的13%提高到96%,并建立了“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边远乡村“就地就近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垃圾请出去,绿色引进来。美化与绿化齐头并进,改善基础设施也同步提上了日程。自2015年起,通过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大会战,1万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相继建成,12.5万个一般村屯绿化项目陆续竣工,全区农村整体绿化水平大大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以上,5400多个村屯内主干道硬化,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88%。
    然而,广西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去年开启的“宜居乡村”建设,提出了基础便民、服务惠民的更高目标。现在,一栋综合服务楼、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篮球场成为每个行政村的标配,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体、法律等公共服务,“改厨改厕改圈”和供电、通信能力的提升让生产生活更加舒适。
    兴产业 激发发展活力
    ——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从空中俯瞰,广西无疑是“绿色”的: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2.31%,植被生态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地下水质以优良、良好级为主,2017年14个地级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更是高达88.5%。
    山清水秀空气好,“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一直让广西人引以为傲。如何让广大农民也能共享这“绿色红利”?多年追寻,广西找到了答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布局特色产业,让农村宜居又宜业。
    借力乡村建设,广西推动茶叶、果蔬、茧丝绸、中药材、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一批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开门迎客。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催生了休闲养生、观光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业态,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更是吸引八方来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在外打拼十几年,还是回家好挣钱!”如今,广西不少贫困户迎来了坐在家门口把钱挣的好日子。据统计,2017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35亿人次,辐射带动142个旅游扶贫村脱贫摘帽,带动约3.3万户14.7万贫困人口脱贫。
    提气质 丰富文化内涵
    ——保留乡土特色,深挖文化底蕴,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
    “美丽广西”要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随处可见的乡村风光,还要有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与很多省区不同,广西境内不仅民族民俗多样,而且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风貌、河谷韵味、丘陵风格夹杂交错。这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难处,却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乡间道路不用全部建成水泥路,就地取材的石板路、青砖路反而更有乡土韵味;房屋改造也无需千篇一律,砖瓦房、吊脚楼更具民族风情;村屯绿化不单只种树,房前屋后也可以种瓜种豆……
    因地制宜的考量中,越来越多的村屯把岭南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了乡村建设之中,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独特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村民们不禁感慨:风景虽然好卖钱,“文化饭”更香甜!
    对于广西来说,乡村建设远不是盖房子、修公路那么简单,更是一个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在乡村建设中,广西充分考虑各族群众在语言、文化、心理、习俗等方面的民族特点,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卫生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习惯乱扔垃圾、麻木于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到少扔垃圾、不乱扔垃圾,再到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农民群众生活习惯的变化,正缘于广西对乡村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广西不仅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将乡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更在全区农村大力推广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眼看着家园越来越美,村民们得到了实在的好处,不再满足于当个旁观者,纷纷自发参与到村屯的发展建设中。村屯怎样清洁、饮水如何净化、道路怎么硬化、产业如何发展,村民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各村乘势引导成立乡村建设理事会、党群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兴建农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少了,文明节俭的多了;酗酒赌博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传统乡风在吐故纳新中向现代文明乡风悄然转变……
    从“清洁”到“生态”,再到“宜居”冲刺“幸福”,6年来,八桂大地见证了干群齐上阵、万人总动员的热情,催生了“三生”共融、宜居宜业的幸福,更留下了壮乡儿女道不尽的悠悠乡愁。这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艰辛探索,更是“美丽中国”的一次生动实践。步履向前,“美丽广西”这场长跑仍将继续;翘首以待,一个“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人长寿”的广西正在路上……
    高飞 余瑶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时政
  • /
  • 国内
  • /

    无限风光在壮乡 ——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18-08-14 10:53:39

    2013年初,一场“美丽工程”席卷八桂大地,从此,人们眼中的壮乡变了个模样。
    这项工程源于对生态的担忧——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欠发达后发展省区,不仅面临着求发展的挑战,还面临着保生态的压力,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生活和养殖业垃圾、污水以及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渐成围村之势。
    这项工程已持续了近6年之久——2013-2014年,从“清洁乡村”起步,清洁了家园、水源和田园;2015-2016年,“生态乡村”接力,绿化了村屯、净化了饮水、硬化了道路;2017-2018年,“宜居乡村”加速,计划在今年内实现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的目标。
    这项工程势头仍劲,还远未结束——正在酝酿之中的“幸福乡村”,计划从2019年起再用两年时间,对乡村建设进行再升级,让更多壮乡儿女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这就是自2013年初启动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6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来抓,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全区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美环境 扮靓外在“颜值”
    ——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而破解基础设施滞后瓶颈,让乡村美丽又宜居
    乡村振兴,自然要从撕掉“脏乱差”的标签开始。自2013年吹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号角以来,广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大扫除”。
    如今,多年努力结出硕果,垃圾围村、入田、堵路、排河现象终于得到遏制。目前,广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由2012年的13%提高到96%,并建立了“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边远乡村“就地就近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垃圾请出去,绿色引进来。美化与绿化齐头并进,改善基础设施也同步提上了日程。自2015年起,通过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大会战,1万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相继建成,12.5万个一般村屯绿化项目陆续竣工,全区农村整体绿化水平大大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以上,5400多个村屯内主干道硬化,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88%。
    然而,广西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去年开启的“宜居乡村”建设,提出了基础便民、服务惠民的更高目标。现在,一栋综合服务楼、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篮球场成为每个行政村的标配,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体、法律等公共服务,“改厨改厕改圈”和供电、通信能力的提升让生产生活更加舒适。
    兴产业 激发发展活力
    ——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从空中俯瞰,广西无疑是“绿色”的: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2.31%,植被生态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地下水质以优良、良好级为主,2017年14个地级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更是高达88.5%。
    山清水秀空气好,“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一直让广西人引以为傲。如何让广大农民也能共享这“绿色红利”?多年追寻,广西找到了答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布局特色产业,让农村宜居又宜业。
    借力乡村建设,广西推动茶叶、果蔬、茧丝绸、中药材、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一批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开门迎客。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催生了休闲养生、观光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业态,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更是吸引八方来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在外打拼十几年,还是回家好挣钱!”如今,广西不少贫困户迎来了坐在家门口把钱挣的好日子。据统计,2017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35亿人次,辐射带动142个旅游扶贫村脱贫摘帽,带动约3.3万户14.7万贫困人口脱贫。
    提气质 丰富文化内涵
    ——保留乡土特色,深挖文化底蕴,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
    “美丽广西”要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随处可见的乡村风光,还要有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与很多省区不同,广西境内不仅民族民俗多样,而且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风貌、河谷韵味、丘陵风格夹杂交错。这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难处,却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乡间道路不用全部建成水泥路,就地取材的石板路、青砖路反而更有乡土韵味;房屋改造也无需千篇一律,砖瓦房、吊脚楼更具民族风情;村屯绿化不单只种树,房前屋后也可以种瓜种豆……
    因地制宜的考量中,越来越多的村屯把岭南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了乡村建设之中,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独特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村民们不禁感慨:风景虽然好卖钱,“文化饭”更香甜!
    对于广西来说,乡村建设远不是盖房子、修公路那么简单,更是一个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在乡村建设中,广西充分考虑各族群众在语言、文化、心理、习俗等方面的民族特点,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卫生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习惯乱扔垃圾、麻木于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到少扔垃圾、不乱扔垃圾,再到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农民群众生活习惯的变化,正缘于广西对乡村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广西不仅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将乡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更在全区农村大力推广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眼看着家园越来越美,村民们得到了实在的好处,不再满足于当个旁观者,纷纷自发参与到村屯的发展建设中。村屯怎样清洁、饮水如何净化、道路怎么硬化、产业如何发展,村民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各村乘势引导成立乡村建设理事会、党群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兴建农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少了,文明节俭的多了;酗酒赌博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传统乡风在吐故纳新中向现代文明乡风悄然转变……
    从“清洁”到“生态”,再到“宜居”冲刺“幸福”,6年来,八桂大地见证了干群齐上阵、万人总动员的热情,催生了“三生”共融、宜居宜业的幸福,更留下了壮乡儿女道不尽的悠悠乡愁。这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艰辛探索,更是“美丽中国”的一次生动实践。步履向前,“美丽广西”这场长跑仍将继续;翘首以待,一个“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人长寿”的广西正在路上……
    高飞 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