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合作经济
  • /

    【巴中市供销社】探索创新“213模式” 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2021-06-16 11:31:35

    喜迎“七代会” 迈步新征程——四川各地供销社综合改革成果巡礼

       韩锋 文/图

      数读巴中

      巴中市供销社系统改造提升中心基层社44个,累计恢复基层供销社138个,组建中心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8个,建成总社标杆社12个,实现基层社乡镇全覆盖;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个,乡镇为农综合服务站46个,村为农综合服务社687个,庄稼医院98个;建成供销商贸综合体5个,便民超市138个,实现为农服务网点覆盖80%的村;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积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农机、植保、耕作、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宣传农业科技,推广优质农资,提倡减少药肥用量,带领8670户农民“抱团”闯市场,让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得到成员认可。

      2020年,巴中市供销社系统销售肥料21.2万吨、农药110吨、农用三膜5200吨;组织引领带动85家专业合作社购置各类农用设备136台(套),签订土地托管合同3420份,新托管土地13万亩,土地服务面积达19万亩;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6场次,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系列化、专业化服务;对138个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12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统一培训农产品购销人员236人;开设农特产品购销网店128个,帮助企业开展网上推介、对接、签约225次,销售农产品1.3亿元,实现了农特产品线上线下“立体营销”。

      2020年,为农销售农产品金额达3.2亿元。

    巴中市通江区供销社打造的蓝美1号采摘园

      近几年来,巴中市供销社探索“213模式”(即:建强“两个组织”、探索“一种模式”、破解“三大难题”),创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回答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谁来干、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了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建强“两个组织”

      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基础

      建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按照“引农入社、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基本思路,采取“村社共建、电商促建、龙头领建、招贤共建”模式,坚持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牌子、有业务、有收入“六有”标准,改造提升中心基层社44个,累计恢复基层供销社138个,组建中心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8个,建成总社标杆社12个,实现基层社乡镇全覆盖。采取县供销社扶持、项目支持、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个,乡镇为农综合服务站46个,村为农综合服务社687个,庄稼医院98个;建成供销商贸综合体5个,便民超市138个,实现为农服务网点覆盖80%的村,着力打造农民靠得住、经营服务好、发展能力强的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新形象。

      建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围绕“四大”特色农业发展,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致富能人“双带”作用,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积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农机、植保、耕作、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宣传农业科技,推广优质农资,提倡减少药肥用量,带领8670户农民“抱团”闯市场,让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得到成员认可、发展和壮大。比如,平昌县云台供销社领办的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茶叶基地2000亩,建成扶贫车间和茶叶交易市场2400平方米,年加工干茶5万斤,年销售干茶近4万斤,年产值达1300万元,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有效带动辖区763户2643名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探索“一种模式”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以通江县为试点,探索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织融合、经营融合、服务融合发展,建成茶叶种植基地5个、食用菌种植基地3个、蓝莓种植基地7个,带动了7个乡镇8个村的23007人增收致富,创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党建引领”推动“三社”组织融合。采取“党建引领、供销牵头、部门支持、多村联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工作机制,积极支持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村“两委”干部成为村级供销社负责人或监事长。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吸纳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经济发展能人、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入社并加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乡镇供销社、供销社直属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品牌等入股供销综合惠农服务公司,形成利益关联体,搭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目前,通江县诺江镇诺水村、杨柏镇骡子坡村、大兴乡贾家梁村等7个乡镇8个村,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经营合作等途径,实现了“三社”组织融合发展,推动了村级股份经济供销合作社发展。

      坚持市场运作推动“三社”经营融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适度规模发展,优化“三社”经营体系,推进“1234”分红模式(即留存利润的10%作为滚动发展资金持续投入,利润的20%优先、无偿分配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润的30%作为管理团队的奖励,利润的40%进行入股分红),提升“三社”经营实力。如通江县供销社直属企业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同通江县杨柏镇骡子坡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江县龙池谷蓝莓专业合作社开展“三社”融合。三方商定,由通江县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业务代表,负责对外开展业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业务开展、财务收支状况。一是村级集体注资30万元给通江县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用于蓝莓基地建设,前五年,蓝之美公司每年按6%保底分红给村集体18000元;二是龙池谷蓝莓专业合作社出资5万元、蓝之美公司出资10万元用于业务合作,独立核算,三方各自发挥优势,开展蓝莓产品销售、农机耕作、统防统治等业务,村集体负责组织蓝之美公司、专合社劳务用工,协调土地流转等事项。2020年,蓝之美公司给村集体固定分红18000元,按照“1234”的分红模式,村集体业务分红1000元。

      发挥优势互补推动“三社”服务融合。立足通江银耳、蓝莓、茶叶特色产业,聚焦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基地建设、技术指导、产品保底收购、冷链物流、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服务全面融合合作。通江县试点的7个乡镇8个村带动农户种植茶叶已达3.2万亩、食用菌每年10万袋、蓝莓1.5万余亩。比如:诺水河供销惠农公司同县供销社直属企业银耳公司、村级集体组织合作社开展结对共建食用菌产业园1个,由银耳公司组织提供菌种,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产品的回收销售,年投入菌种8万袋,产鲜菇4000斤,烘干加工2000余斤干品,产值达400余万元。

      铁佛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同铁佛镇中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铁佛旺兴家庭农场开展“三社”融合,由村委会负责动员群众养殖,旺兴家庭农场进行免费技术指导,供销惠农服务公司负责销售,2020年销售珍珠鸡、土鸡、蛋、鸭、油菜、玉米、稻谷、肥料、种子等,实现收入26.08万元。

      破解“三大难题”

      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

      聚焦破解“庄稼怎么种、谁来种”“农产品怎么卖”“农业特色产业怎么发展”难题,探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

      着力破解“庄稼怎么种、谁来种”的难题。以农资连锁配送为抓手,依托乡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公司、为农服务中心(站)、庄稼医院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网点,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实行电话预约、线上下单、送货上门等办法,积极开展农资购销服务。通过“公司(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代种代养、土地全(半)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测土配方、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技术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2020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销售肥料21.2万吨、农药110吨、农用三膜5200吨;组织引领带动85家专业合作社购置各类农用设备136台(套),签订土地托管合同3420份,新托管土地13万亩,土地服务面积达19万亩;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6场次,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系列化、专业化服务。其中巴州区大茅坪供销社领办的巴州区百合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目前经营面积约2000平方米,每年为全区13个乡镇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8个家庭农场的8.6万亩土地提供代耕代养、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土地托管服务,2020年实现产值800余万元。2018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评为“四川省‘五有五好’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大茅坪供销社负责人王治白2020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表彰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着力破解“农产品怎么卖”的难题。按照“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助农增收”的思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销售机制。强化农商对接。引导市级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联合24家区县直属农产品流通企业、138家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组成“营销联盟”,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深入、精准对接,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投资项目建设、经营衔接,引导基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打造产销关系稳定、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产品购销链。对138个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12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统一培训农产品购销人员236人。在市内社属农贸市场、超市建成扶贫农产品展示展销店、专柜(区)25个,建成茭白、茶叶为主的交易市场2个。强化农餐对接。组织市秦巴田园农业发展公司和市社直属农产品经营企业,积极开展农特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酒店活动,与市民之家、兴合酒店、巴中中学兴文校区、广东光正实验学校、市工商银行等企事业单位食堂签订了食材配送合同,开展配送服务。强化农电对接。将农村综合电商服务站点与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同规划、同建设,组织农产品经营企业,依托总社“供销e家”、国家“扶贫832”平台,对接工商“融e购”、浙江“赶街网”、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农特产品购销网店128个,帮助企业开展网上推介、对接、签约225次,销售农产品1.3亿元,实现了农特产品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持续开展“四川扶贫”商标产品“五进”活动,充分利用全市系统内的农贸市场、超市、社区便民店等网点,大力开展扶贫产品线下营销。依托市县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大力拓展微店运营、淘宝运营、微信群营销等线上销售渠道。以东西扶贫协作为抓手,与丽水市农投集团、青田县农品城、缙云县供销社等开展农产品销售合作。2020年,为农销售农产品金额达3.2亿元。

      着力破解“农业特色产业怎么发展”难题。围绕全市特色农业发展,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资金、技术、土地等入股合作的方式,组织24家社属企业、138家基层供销社与四川省供销投资集团、浙江省丽水山耕农业投资集团等市外农业经营企业合作,建成一批以茶叶、道地药材、银耳、蓝莓、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发展一批以南江黄羊、青峪猪、巴山土鸡为主的养殖示范基地,养殖畜禽8万头(只),带动农户种植蓝莓8800亩、茶叶6156亩、青花椒1300亩、茭白3200亩、油橄榄2300亩、葡萄3150亩、晚熟柑橘基地3210亩。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商贸学校等院校、科研机构沟通对接,共同引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生产技术、农田管理技术和农业营销手段,服务种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增产增收。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合作经济
  • /

    【巴中市供销社】探索创新“213模式” 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2021-06-16 11:31:35

    喜迎“七代会” 迈步新征程——四川各地供销社综合改革成果巡礼

       韩锋 文/图

      数读巴中

      巴中市供销社系统改造提升中心基层社44个,累计恢复基层供销社138个,组建中心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8个,建成总社标杆社12个,实现基层社乡镇全覆盖;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个,乡镇为农综合服务站46个,村为农综合服务社687个,庄稼医院98个;建成供销商贸综合体5个,便民超市138个,实现为农服务网点覆盖80%的村;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积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农机、植保、耕作、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宣传农业科技,推广优质农资,提倡减少药肥用量,带领8670户农民“抱团”闯市场,让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得到成员认可。

      2020年,巴中市供销社系统销售肥料21.2万吨、农药110吨、农用三膜5200吨;组织引领带动85家专业合作社购置各类农用设备136台(套),签订土地托管合同3420份,新托管土地13万亩,土地服务面积达19万亩;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6场次,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系列化、专业化服务;对138个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12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统一培训农产品购销人员236人;开设农特产品购销网店128个,帮助企业开展网上推介、对接、签约225次,销售农产品1.3亿元,实现了农特产品线上线下“立体营销”。

      2020年,为农销售农产品金额达3.2亿元。

    巴中市通江区供销社打造的蓝美1号采摘园

      近几年来,巴中市供销社探索“213模式”(即:建强“两个组织”、探索“一种模式”、破解“三大难题”),创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回答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谁来干、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了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建强“两个组织”

      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基础

      建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按照“引农入社、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基本思路,采取“村社共建、电商促建、龙头领建、招贤共建”模式,坚持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牌子、有业务、有收入“六有”标准,改造提升中心基层社44个,累计恢复基层供销社138个,组建中心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8个,建成总社标杆社12个,实现基层社乡镇全覆盖。采取县供销社扶持、项目支持、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个,乡镇为农综合服务站46个,村为农综合服务社687个,庄稼医院98个;建成供销商贸综合体5个,便民超市138个,实现为农服务网点覆盖80%的村,着力打造农民靠得住、经营服务好、发展能力强的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新形象。

      建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围绕“四大”特色农业发展,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致富能人“双带”作用,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积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农机、植保、耕作、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宣传农业科技,推广优质农资,提倡减少药肥用量,带领8670户农民“抱团”闯市场,让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得到成员认可、发展和壮大。比如,平昌县云台供销社领办的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茶叶基地2000亩,建成扶贫车间和茶叶交易市场2400平方米,年加工干茶5万斤,年销售干茶近4万斤,年产值达1300万元,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有效带动辖区763户2643名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探索“一种模式”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以通江县为试点,探索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织融合、经营融合、服务融合发展,建成茶叶种植基地5个、食用菌种植基地3个、蓝莓种植基地7个,带动了7个乡镇8个村的23007人增收致富,创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党建引领”推动“三社”组织融合。采取“党建引领、供销牵头、部门支持、多村联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工作机制,积极支持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村“两委”干部成为村级供销社负责人或监事长。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吸纳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经济发展能人、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入社并加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乡镇供销社、供销社直属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品牌等入股供销综合惠农服务公司,形成利益关联体,搭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目前,通江县诺江镇诺水村、杨柏镇骡子坡村、大兴乡贾家梁村等7个乡镇8个村,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经营合作等途径,实现了“三社”组织融合发展,推动了村级股份经济供销合作社发展。

      坚持市场运作推动“三社”经营融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适度规模发展,优化“三社”经营体系,推进“1234”分红模式(即留存利润的10%作为滚动发展资金持续投入,利润的20%优先、无偿分配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润的30%作为管理团队的奖励,利润的40%进行入股分红),提升“三社”经营实力。如通江县供销社直属企业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同通江县杨柏镇骡子坡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江县龙池谷蓝莓专业合作社开展“三社”融合。三方商定,由通江县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业务代表,负责对外开展业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业务开展、财务收支状况。一是村级集体注资30万元给通江县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用于蓝莓基地建设,前五年,蓝之美公司每年按6%保底分红给村集体18000元;二是龙池谷蓝莓专业合作社出资5万元、蓝之美公司出资10万元用于业务合作,独立核算,三方各自发挥优势,开展蓝莓产品销售、农机耕作、统防统治等业务,村集体负责组织蓝之美公司、专合社劳务用工,协调土地流转等事项。2020年,蓝之美公司给村集体固定分红18000元,按照“1234”的分红模式,村集体业务分红1000元。

      发挥优势互补推动“三社”服务融合。立足通江银耳、蓝莓、茶叶特色产业,聚焦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基地建设、技术指导、产品保底收购、冷链物流、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服务全面融合合作。通江县试点的7个乡镇8个村带动农户种植茶叶已达3.2万亩、食用菌每年10万袋、蓝莓1.5万余亩。比如:诺水河供销惠农公司同县供销社直属企业银耳公司、村级集体组织合作社开展结对共建食用菌产业园1个,由银耳公司组织提供菌种,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产品的回收销售,年投入菌种8万袋,产鲜菇4000斤,烘干加工2000余斤干品,产值达400余万元。

      铁佛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同铁佛镇中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铁佛旺兴家庭农场开展“三社”融合,由村委会负责动员群众养殖,旺兴家庭农场进行免费技术指导,供销惠农服务公司负责销售,2020年销售珍珠鸡、土鸡、蛋、鸭、油菜、玉米、稻谷、肥料、种子等,实现收入26.08万元。

      破解“三大难题”

      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

      聚焦破解“庄稼怎么种、谁来种”“农产品怎么卖”“农业特色产业怎么发展”难题,探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

      着力破解“庄稼怎么种、谁来种”的难题。以农资连锁配送为抓手,依托乡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公司、为农服务中心(站)、庄稼医院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网点,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实行电话预约、线上下单、送货上门等办法,积极开展农资购销服务。通过“公司(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代种代养、土地全(半)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测土配方、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技术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2020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销售肥料21.2万吨、农药110吨、农用三膜5200吨;组织引领带动85家专业合作社购置各类农用设备136台(套),签订土地托管合同3420份,新托管土地13万亩,土地服务面积达19万亩;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6场次,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系列化、专业化服务。其中巴州区大茅坪供销社领办的巴州区百合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目前经营面积约2000平方米,每年为全区13个乡镇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8个家庭农场的8.6万亩土地提供代耕代养、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土地托管服务,2020年实现产值800余万元。2018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评为“四川省‘五有五好’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大茅坪供销社负责人王治白2020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表彰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着力破解“农产品怎么卖”的难题。按照“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助农增收”的思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销售机制。强化农商对接。引导市级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联合24家区县直属农产品流通企业、138家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组成“营销联盟”,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深入、精准对接,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投资项目建设、经营衔接,引导基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打造产销关系稳定、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产品购销链。对138个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12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统一培训农产品购销人员236人。在市内社属农贸市场、超市建成扶贫农产品展示展销店、专柜(区)25个,建成茭白、茶叶为主的交易市场2个。强化农餐对接。组织市秦巴田园农业发展公司和市社直属农产品经营企业,积极开展农特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酒店活动,与市民之家、兴合酒店、巴中中学兴文校区、广东光正实验学校、市工商银行等企事业单位食堂签订了食材配送合同,开展配送服务。强化农电对接。将农村综合电商服务站点与乡村农产品购销站点同规划、同建设,组织农产品经营企业,依托总社“供销e家”、国家“扶贫832”平台,对接工商“融e购”、浙江“赶街网”、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农特产品购销网店128个,帮助企业开展网上推介、对接、签约225次,销售农产品1.3亿元,实现了农特产品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持续开展“四川扶贫”商标产品“五进”活动,充分利用全市系统内的农贸市场、超市、社区便民店等网点,大力开展扶贫产品线下营销。依托市县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大力拓展微店运营、淘宝运营、微信群营销等线上销售渠道。以东西扶贫协作为抓手,与丽水市农投集团、青田县农品城、缙云县供销社等开展农产品销售合作。2020年,为农销售农产品金额达3.2亿元。

      着力破解“农业特色产业怎么发展”难题。围绕全市特色农业发展,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资金、技术、土地等入股合作的方式,组织24家社属企业、138家基层供销社与四川省供销投资集团、浙江省丽水山耕农业投资集团等市外农业经营企业合作,建成一批以茶叶、道地药材、银耳、蓝莓、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发展一批以南江黄羊、青峪猪、巴山土鸡为主的养殖示范基地,养殖畜禽8万头(只),带动农户种植蓝莓8800亩、茶叶6156亩、青花椒1300亩、茭白3200亩、油橄榄2300亩、葡萄3150亩、晚熟柑橘基地3210亩。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商贸学校等院校、科研机构沟通对接,共同引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生产技术、农田管理技术和农业营销手段,服务种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