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15:09:53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蓝天白云下,膘肥体壮的牦牛,错落有致的畜舍,星罗棋布的牧家乐,满脸喜悦的农牧民……走进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红原县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山上常年积雪如银,雪山之下是素有高原“金银滩”之称的红原大草原。红原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生态优美,这些良好的生存条件,养育了红原珍贵的动物种类——高原牦牛。
“如何让牦牛产业集群发挥更大作用,让牦牛产业真正‘牛起来’,就需要让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让合作社更好地服务农牧民,让农牧民更加专业化,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能抵御市场风险的农业产业综合体。”红原县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阿云峰介绍说。
更攀联合社
打造发展新引擎
2016年8月,红原县委、县政府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了具有农合联性质的、所有村的集体经济、农牧民自己的企业——更攀联合社。
更攀联合社发动全县农牧民积极参与建设、发展,同时加快各村合作社牦牛奶、肉、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以更攀农特产品开发经营公司为龙头,形成“公司+合作社、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牧民”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如今,合作社与红原当地的龙头企业联合,建成了牦牛奶乳制品、牦牛肉制品、牦牛奶护肤品、民族手工艺品等生产线。“所谓‘更攀’,在藏语中的寓意是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整个区域的老百姓全部受益。我们想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让他们的农牧产品能卖个好价钱,比如像牛毛、牛皮、牛肉、牛乳等产品。”阿云峰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红原县第一个属于农牧民自己的企业。
走进更攀联合社,映入眼帘的是办公管理、产品加工、展示展销、质量追溯、电商物流、大数据平台、文化展示7个功能板块区域,在这里,农畜特色产品销售体验、农牧业大数据云平台、电子商务、农畜产品检验检测、冷链物流5个服务中心一应俱全,主厂建有牦牛酸奶、黄油、饮料、奶渣、冰淇淋、化妆品、乳饮料等7条生产线,目前,绝大多数建设项目及设备安装均已完成。
在川藏地区,牦牛酸奶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美食。在更攀联合社酸奶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生产牦牛酸奶,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奶味浓郁醇香的酸奶,就这样被生产出来。
近年来,随着制作加工技术及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来自高原的“奶中极品”——牦牛酸奶,从传统制作自食慢慢转变成为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制作的精品,渐渐走向了大众市场,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
据了解,受牦牛的物种基因、产奶量珍稀、自然放养、良好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牦牛乳中天然具备比普通牛乳更高的蛋白质。牦牛乳中9种必需氨基酸(和成人8种必需氨基酸相比,婴儿多1种组氨酸)都高于普通牛乳,其必需氨基酸总量是牛乳的1.45倍,也优于山羊乳。“除了自身营养之外,当地农牧民千百年来都遵循牦牛的天性自然放养,牦牛在这里自由觅食、自然哺育、自然泌乳,孕育出的牦牛奶具有原生态的纯真品质。所以,红原的牦牛奶深受市场欢迎。”
“更攀联合社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高技术人才,进而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为红原的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当地农牧民持续增收。”阿云峰介绍说。
专业合作社+保险
农牧民吃下“定心丸”
记者在红原县采访时看到,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牦牛随处可见,毫无疑问,牦牛正是红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畜牧业一直是红原的支柱产业。”阿云峰告诉记者。
唐日村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镇唐日村,成立于2016年9月9日。近几年,在红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供销社的带领下,现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以牦牛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采取的是夏季牧场放牧和冬季暖棚半圈养的养殖方法,通过限养、改良等措施,极大提高了牦牛制品的市场供应量。目前,合作社每年经济增收约15万元,辐射带动本地农牧民720户。
据介绍,唐日村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合作社制度,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转变传统的牦牛养殖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畜牧模式,实现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建立牦牛产业链,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产品的价值,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接下来,合作社将加大对现有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引进养殖技术人才,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致富,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红原乡村振兴,合作社将继续面向全村脱贫户,以自愿为原则,将牦牛分发给扶持对象,进而防止返贫,实现共同富裕。”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旦真贡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红原县积极推广的牦牛保险,也让农牧民更加安心。所谓牦牛保险,一头牦牛的总保费是126元,其中牧户承担20%的费用,其余费用则由省、州、县级财政承担。据了解,一头牦牛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
在红原大草原上,一位牧民正吆喝着一大群牦牛在吃草,他告诉记者:“牦牛养殖环境差,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和疾病风险等问题。前些年饲养的牦牛死了只能认命,损失非常大,现在有了牦牛保险,不论是病死、饿死、冻死、淹死还是被狼袭击而死,保险公司都能赔钱,极大减少了我们的损失。”
对牦牛养殖进行保险保障,不仅能让农牧民稳增收、不返贫,更是巩固了前期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效。牦牛系上“保险栓”,农牧民吃下“定心丸”。
结合绿色生态
打好红色文化牌
九月的红原细雨纷纷,风吹过,皆是红原大草原的清香。蓝天白云、绿草茵茵,牛羊成群、帐篷点点,自然牧场风光独特,正是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红原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基础。同时,红原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这里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农牧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可以着力挖掘地方文化。
“红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而红原这个名字也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阿云峰介绍说。同时,作为“中华水塔”“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原也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和上游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红色”与“绿色”也因此成了红原县的名片。如今,红原县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坚守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将红色基因融入到绿色家园的发展建设中,让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交相辉映。
在长征学院安多牧区民俗文化体验教学点,不时有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游玩。磨糌粑、打酥油,传统生活器具和服饰,帐篷里这些独具特色的物件深深吸引着游客。各地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而在了解和解读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地道的特色藏餐。这里逐渐成为对外展示藏族人民一系列风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平时生活在城市,对于这些游牧民族文化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网络。这次到红原,看到了壮美的草原风景,体验了牦牛绳子制作展示、磨糌粑、打酥油等,还吃到了正宗的藏餐,真的是不虚此行。”游客王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通过开设体验点增加人流量,继而带动红原县旅游、住宿、餐饮等发展,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提高村民收入。长征学院安多牧区民俗文化体验教学点只是其中之一。”阿云峰介绍说。
“接下来,红原县供销社将加快推进基层社升级改造,继续致力于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整合系统内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激发系统活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努力打造便捷、安全、实惠、高效的‘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对于未来的发展,阿云峰信心满满。
2021-10-01 15:09:53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蓝天白云下,膘肥体壮的牦牛,错落有致的畜舍,星罗棋布的牧家乐,满脸喜悦的农牧民……走进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红原县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山上常年积雪如银,雪山之下是素有高原“金银滩”之称的红原大草原。红原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生态优美,这些良好的生存条件,养育了红原珍贵的动物种类——高原牦牛。
“如何让牦牛产业集群发挥更大作用,让牦牛产业真正‘牛起来’,就需要让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让合作社更好地服务农牧民,让农牧民更加专业化,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能抵御市场风险的农业产业综合体。”红原县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阿云峰介绍说。
更攀联合社
打造发展新引擎
2016年8月,红原县委、县政府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了具有农合联性质的、所有村的集体经济、农牧民自己的企业——更攀联合社。
更攀联合社发动全县农牧民积极参与建设、发展,同时加快各村合作社牦牛奶、肉、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以更攀农特产品开发经营公司为龙头,形成“公司+合作社、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牧民”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如今,合作社与红原当地的龙头企业联合,建成了牦牛奶乳制品、牦牛肉制品、牦牛奶护肤品、民族手工艺品等生产线。“所谓‘更攀’,在藏语中的寓意是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整个区域的老百姓全部受益。我们想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让他们的农牧产品能卖个好价钱,比如像牛毛、牛皮、牛肉、牛乳等产品。”阿云峰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红原县第一个属于农牧民自己的企业。
走进更攀联合社,映入眼帘的是办公管理、产品加工、展示展销、质量追溯、电商物流、大数据平台、文化展示7个功能板块区域,在这里,农畜特色产品销售体验、农牧业大数据云平台、电子商务、农畜产品检验检测、冷链物流5个服务中心一应俱全,主厂建有牦牛酸奶、黄油、饮料、奶渣、冰淇淋、化妆品、乳饮料等7条生产线,目前,绝大多数建设项目及设备安装均已完成。
在川藏地区,牦牛酸奶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美食。在更攀联合社酸奶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生产牦牛酸奶,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奶味浓郁醇香的酸奶,就这样被生产出来。
近年来,随着制作加工技术及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来自高原的“奶中极品”——牦牛酸奶,从传统制作自食慢慢转变成为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制作的精品,渐渐走向了大众市场,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
据了解,受牦牛的物种基因、产奶量珍稀、自然放养、良好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牦牛乳中天然具备比普通牛乳更高的蛋白质。牦牛乳中9种必需氨基酸(和成人8种必需氨基酸相比,婴儿多1种组氨酸)都高于普通牛乳,其必需氨基酸总量是牛乳的1.45倍,也优于山羊乳。“除了自身营养之外,当地农牧民千百年来都遵循牦牛的天性自然放养,牦牛在这里自由觅食、自然哺育、自然泌乳,孕育出的牦牛奶具有原生态的纯真品质。所以,红原的牦牛奶深受市场欢迎。”
“更攀联合社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高技术人才,进而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为红原的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当地农牧民持续增收。”阿云峰介绍说。
专业合作社+保险
农牧民吃下“定心丸”
记者在红原县采访时看到,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牦牛随处可见,毫无疑问,牦牛正是红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畜牧业一直是红原的支柱产业。”阿云峰告诉记者。
唐日村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镇唐日村,成立于2016年9月9日。近几年,在红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供销社的带领下,现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以牦牛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采取的是夏季牧场放牧和冬季暖棚半圈养的养殖方法,通过限养、改良等措施,极大提高了牦牛制品的市场供应量。目前,合作社每年经济增收约15万元,辐射带动本地农牧民720户。
据介绍,唐日村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合作社制度,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转变传统的牦牛养殖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畜牧模式,实现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建立牦牛产业链,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产品的价值,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接下来,合作社将加大对现有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引进养殖技术人才,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致富,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红原乡村振兴,合作社将继续面向全村脱贫户,以自愿为原则,将牦牛分发给扶持对象,进而防止返贫,实现共同富裕。”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旦真贡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红原县积极推广的牦牛保险,也让农牧民更加安心。所谓牦牛保险,一头牦牛的总保费是126元,其中牧户承担20%的费用,其余费用则由省、州、县级财政承担。据了解,一头牦牛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
在红原大草原上,一位牧民正吆喝着一大群牦牛在吃草,他告诉记者:“牦牛养殖环境差,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和疾病风险等问题。前些年饲养的牦牛死了只能认命,损失非常大,现在有了牦牛保险,不论是病死、饿死、冻死、淹死还是被狼袭击而死,保险公司都能赔钱,极大减少了我们的损失。”
对牦牛养殖进行保险保障,不仅能让农牧民稳增收、不返贫,更是巩固了前期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效。牦牛系上“保险栓”,农牧民吃下“定心丸”。
结合绿色生态
打好红色文化牌
九月的红原细雨纷纷,风吹过,皆是红原大草原的清香。蓝天白云、绿草茵茵,牛羊成群、帐篷点点,自然牧场风光独特,正是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红原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基础。同时,红原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这里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农牧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可以着力挖掘地方文化。
“红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而红原这个名字也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阿云峰介绍说。同时,作为“中华水塔”“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原也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和上游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红色”与“绿色”也因此成了红原县的名片。如今,红原县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坚守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将红色基因融入到绿色家园的发展建设中,让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交相辉映。
在长征学院安多牧区民俗文化体验教学点,不时有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游玩。磨糌粑、打酥油,传统生活器具和服饰,帐篷里这些独具特色的物件深深吸引着游客。各地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而在了解和解读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地道的特色藏餐。这里逐渐成为对外展示藏族人民一系列风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平时生活在城市,对于这些游牧民族文化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网络。这次到红原,看到了壮美的草原风景,体验了牦牛绳子制作展示、磨糌粑、打酥油等,还吃到了正宗的藏餐,真的是不虚此行。”游客王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通过开设体验点增加人流量,继而带动红原县旅游、住宿、餐饮等发展,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提高村民收入。长征学院安多牧区民俗文化体验教学点只是其中之一。”阿云峰介绍说。
“接下来,红原县供销社将加快推进基层社升级改造,继续致力于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整合系统内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激发系统活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努力打造便捷、安全、实惠、高效的‘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对于未来的发展,阿云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