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合作经济
  • /

    供销社里的“泥人陈”

    2019-03-06 11:38:11

    守着干涸的井,别着烟袋,满脸愁容的老汉;仰着头,背着手,张开嘴巴迎接爷爷筷头面条的小孙子;拿着手机,网上接单的乐老农……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全部出自陕西省商贸学校老师陈教练之手。
    在陕西省商贸学校206实训室内,陈老师捧着和好的一块泥巴,沉思片刻之后,两手翻飞,不大一会功夫,一个惟妙惟肖的泥人就从手里变了出来。两根用筷子削成的竹签、一根一端削尖的雪糕棒、一根两头尖的竹片,这些略显简陋的工具,只要加上陈老师一双巧手和巧思后,就能让一堆毫不起眼的烂泥巴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加上参观者丰富的想象,每个泥塑人物又有了不一样的故事和个性。
    “泥塑是中国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泥塑,陈教练话题不断,俨然一副老艺人的派头,但他却不是纯粹的泥塑艺人。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教练接触到了泥塑,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家后,他就地取材、和泥打坯,凭着想象做了个泥人,没想到随便捏着玩的作品竟得到了家人、朋友的赞许,这让“零基础”的陈教练信心大增,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艺术并不是仅靠热情便能成功的,由于原料黏度差、经验不足,陈老师初期做出来的泥塑要么开裂倒塌,要么身材比例失衡,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表情,总是少了几分韵味。为了让泥人们“活”起来,他刻苦钻研技法、精益求精,一方面反复练习,临摹大师的作品;另一方面,登门拜访从医的朋友,学习人体解剖学知识,以此把握人物的身体比例和五官的塑造。
    为了找到适合做泥塑的泥土,陈教练先后去了兴平、长安、周至、蓝田、户县等地,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最后他发现户县的泥土在黏度和颜色上更适合做泥塑。于是,在户县的田野里,经常会出现一个像挖宝贝一样精挑细选泥土的人。“只要外出,他的车里总装着袋子、铲子。”家人无奈地说。
    学校的工作和环境给了他沉静的内心和充裕的业余时间,加之之前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使他对关中农村风俗、人物造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十年来,他塑造的泥塑作品不计其数,被他砸掉的作品也不计其数。就是在“一砸一塑”中,陈老师的泥塑技法越来越娴熟,从他手中诞生的泥娃娃,逐渐学会了“说话”。
    看陈教练制作泥塑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但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挖回来的土,经过碎土、过筛、和泥、摔泥、醒泥,一个星期后泥坯才能被搬到操作台,开始它的“塑造之旅”。揉、捏、按、抹、贴……人物的姿态神情、喜怒哀乐早已藏在陈教练的脑海中。半个小时后,一个线条清晰、细节饱满的泥塑作品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形态中,你可以读出诙谐幽默、辛辣讽刺、辛酸惆怅……在人物表情中,你可以看出羞涩、温柔、彪悍、憨厚、稚拙……每一件泥塑作品,都饱含着陈教练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黄土高原粗犷豪放、耐人寻味的民风民俗定格下来。
    2018年5月,在陕西省商贸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80多件陈教练泥塑作品集中展出,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泥塑作品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追捧。陈教练现场示范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体验了泥塑这一珍贵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目前,陈教练已被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他说,自己的这一爱好终究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职,他还要钻研泥塑技法,将来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商贸学校开设泥塑兴趣班,让学生在学好职业技术的同时,在泥塑中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体会动手的快乐。那时,陈教练就真的要当“教练”了。
    张成 张帆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合作经济
  • /

    供销社里的“泥人陈”

    2019-03-06 11:38:11

    守着干涸的井,别着烟袋,满脸愁容的老汉;仰着头,背着手,张开嘴巴迎接爷爷筷头面条的小孙子;拿着手机,网上接单的乐老农……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全部出自陕西省商贸学校老师陈教练之手。
    在陕西省商贸学校206实训室内,陈老师捧着和好的一块泥巴,沉思片刻之后,两手翻飞,不大一会功夫,一个惟妙惟肖的泥人就从手里变了出来。两根用筷子削成的竹签、一根一端削尖的雪糕棒、一根两头尖的竹片,这些略显简陋的工具,只要加上陈老师一双巧手和巧思后,就能让一堆毫不起眼的烂泥巴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加上参观者丰富的想象,每个泥塑人物又有了不一样的故事和个性。
    “泥塑是中国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泥塑,陈教练话题不断,俨然一副老艺人的派头,但他却不是纯粹的泥塑艺人。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教练接触到了泥塑,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家后,他就地取材、和泥打坯,凭着想象做了个泥人,没想到随便捏着玩的作品竟得到了家人、朋友的赞许,这让“零基础”的陈教练信心大增,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艺术并不是仅靠热情便能成功的,由于原料黏度差、经验不足,陈老师初期做出来的泥塑要么开裂倒塌,要么身材比例失衡,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表情,总是少了几分韵味。为了让泥人们“活”起来,他刻苦钻研技法、精益求精,一方面反复练习,临摹大师的作品;另一方面,登门拜访从医的朋友,学习人体解剖学知识,以此把握人物的身体比例和五官的塑造。
    为了找到适合做泥塑的泥土,陈教练先后去了兴平、长安、周至、蓝田、户县等地,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最后他发现户县的泥土在黏度和颜色上更适合做泥塑。于是,在户县的田野里,经常会出现一个像挖宝贝一样精挑细选泥土的人。“只要外出,他的车里总装着袋子、铲子。”家人无奈地说。
    学校的工作和环境给了他沉静的内心和充裕的业余时间,加之之前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使他对关中农村风俗、人物造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十年来,他塑造的泥塑作品不计其数,被他砸掉的作品也不计其数。就是在“一砸一塑”中,陈老师的泥塑技法越来越娴熟,从他手中诞生的泥娃娃,逐渐学会了“说话”。
    看陈教练制作泥塑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但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挖回来的土,经过碎土、过筛、和泥、摔泥、醒泥,一个星期后泥坯才能被搬到操作台,开始它的“塑造之旅”。揉、捏、按、抹、贴……人物的姿态神情、喜怒哀乐早已藏在陈教练的脑海中。半个小时后,一个线条清晰、细节饱满的泥塑作品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形态中,你可以读出诙谐幽默、辛辣讽刺、辛酸惆怅……在人物表情中,你可以看出羞涩、温柔、彪悍、憨厚、稚拙……每一件泥塑作品,都饱含着陈教练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黄土高原粗犷豪放、耐人寻味的民风民俗定格下来。
    2018年5月,在陕西省商贸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80多件陈教练泥塑作品集中展出,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泥塑作品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追捧。陈教练现场示范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体验了泥塑这一珍贵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目前,陈教练已被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他说,自己的这一爱好终究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职,他还要钻研泥塑技法,将来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商贸学校开设泥塑兴趣班,让学生在学好职业技术的同时,在泥塑中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体会动手的快乐。那时,陈教练就真的要当“教练”了。
    张成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