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合作经济
  • /

    全国首个茶学校 校园飘香“茶文化”

    2018-03-27 13:51:44

    四川省贸易学校是以“茶文化”闻名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50年,隶属四川省供销社。学校现有雅安、名山、石棉三个校区,总占地302亩,教职工181人,在校学生5291人,被评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就业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特色百强学校。学校紧扣茶叶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建立起茶业发展研究院,有针对性地新设了无人机植保、康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传统商贸教育和涉农特色专业12个,探索形成“茶+电商”产教融合模式,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国家标准2个、茶叶鲜叶采摘省级标准1个,出版了茶叶加工省级教材2本。近年来培养农业农村技术人才10万余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万人。

    主要经验:一是构建了茶叶产业技术人才职业培养体系。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培训,强化了人才科技支撑。二是探索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机制。发挥茶业职教平台作用,与茶叶企业联合合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搭建了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服务平台。健全了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实施,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在青山环绕的雅安东北方向,掩映着一所风格内敛的校园——四川省贸易学校。较之全国有名的四川农业大学,在雅安当地人的心中,也许这所低调的学校才有名气。

    3月23日,嗅着空气中暗浮的茶香,记者来到四川省贸易学校。学校大门“茶和天下 缘聚贸易”的石柱映入眼帘,进入校园,三片宛如火焰般舒展的茶叶雕塑让空气中的茶香更浓了,还隐隐增添了一丝墨香。

    “这是咱们学校的‘三驾马车’,红茶、绿茶和藏茶,分别代表雅安校区、名山校区和石棉校区,差异发展,三足鼎力。”四川省贸易学校副校长刘善良向记者一行诠释了“茶炬”雕塑的含意。

    千秋蒙顶茶

    魅力贸易校


    四川省贸易学校是一所以“茶文化”闻名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四川省供销社。“4·20”芦山强烈地震,这所创建于1950年的老校遭受重创。

    2016年7月20日,灾后重建的贸易学校择址搬入“新”校区后,沐浴着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春风,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这所老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浴火重生,构建出茶文化主题校园。

    学校实行“一总部三校区”管理模式,现有雅安、名山和石棉三个校区,总占地302亩,教职工181人,研究生24人,本科学历165人;在校学生总数5291人(其中,中职学生3791人,大专以上学生1500人),仪器设备总值2547万元。学校被评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就业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特色百强学校。在“茶”这一主题的院校中,四川省贸易学校尚属第一。

    四川省贸易学校副校长刘善良告诉记者,“作为校园标志以及校徽形象的‘茶炬’由校长董福海设计。”位于校门“茶马广场”中央的“茶炬”以代表着“红茶、绿茶、藏茶”的三片茶叶造型为主,它们分别为红色、绿色、黄色,朝着天空自由舒展,三足并存地站立于藏茶茶包样式的底托上。茶炬不仅代表着学校茶文化特色,还承载着“三校并立,三茶共香”的思想。

    优秀的老师、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构建了四川省贸易学校的核心。“围绕茶产业,开办茶专业,培养茶人才,弘扬茶文化。”学校围绕行业立足产业办学,构建“一院四系”,开设茶叶、旅游、航服、学前、会计、计算机、农机、汽修8个专业。其中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中央财政资金重点建设专业,3个市级重点专业。

    “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刘善良指着茶马广场外侧的两棵树说,校领导想方设法地保留了老校区尚未损害的两棵老树、一株紫薇、数株桂花,这些见证学校发展历史的树木经过“4·20芦山大地震”,搬至新校区,默默诉说着校园变迁的历史,记录着新校园发展的时光。一块来自老校区的岩石,以示省贸易学校在穿越灾难后,攻坚克难地崛起于危难之中,开启了新的恢弘篇章。这些老校区旧物既能使学生们记住旧日,传承历史,又铭载着一代代老校友的青春和回忆,让人看了就心里发烫,脑海里浮想着曾经依旧的似曾相识,眼前则已经联翩成新的诗篇。

    行走在校园中,一栋栋并列的教学楼外墙悬挂着一个个挥毫泼墨样的名字。不同于遍布全国的“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四川省贸易学校的教学楼分别被命名为“和博楼”“和乐楼”“和美楼”“和真楼”“和创楼”。

    记者在教学楼见到了四川省贸易学校校长董福海,他告诉了记者教学楼以及生活建筑的命名缘由。学校构建“和”文化——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和舟共济。董福海指了指校门广场方向,那里背靠校园大门,是一处铭刻校训、呈“凹”形的地方。在两条竖立的校训“人生当如茶,磨炼去浮华”中间,是一面横卧的石墙,上有茶道五谛“和美廉敬勤”。

    董福海将校园食堂和澡堂一起跟着教学楼楼名风格取名,分别叫“和品苑”“和沐堂”。这一系列“和”系命名的校园建筑,使学生的学习场所和生活场所浸盈着以“和”为先的可贵理念,这些“和”饱含着校长对莘莘学子的人生寄语与深深祝福。“学生置身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感悟。”徜徉在老校区桂花树组成的桂苑,沐浴着馥郁的甜香,董福海说。

    “茶马广场”和“茶马古道”让漫步其中的师生回味着茶马古道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而用“碧螺春”“正山小种”“残剑飞雪”等名茶命名的8个运动场所,则使本只是安静的茶香浮动的校园上空,飞扬着独属于年轻生命的鲜活和快乐。

    充当绿化带的茶树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将“茶文化”润物无声地带到学生的心间,洗涤浮华;装饰操场水泥墙的红色战场壁画又潜移默化地避免了学生三观偏移的可能,树立了学生爱党爱国之心。这“一红一绿”巧妙地结合了校园地势和特点,“树能说话,草会育人。”董福海如是说。

    校企融合

    “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最‘美力’的”


    在和乐楼前,董福海介绍“这里主要是‘茶+电商’孵化园,我们还刚刚开设了和一茶博馆、藏茶厅、龙行十八式表演厅、茶叶审评室等。”此时和一茶博馆虽然建设简陋,但承载着“和睦同心,勇争第一”的和一思想。此思想因三校并立的现实情况应运而生,继而风靡全校,被全校师生所接受,现在三校单位凝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工作,开开心心生活。

    四川省贸易学校发挥着茶业职教平台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雅安藏茶”“义兴藏茶”“跃华黄茶”“大川红茶”“皇茗园绿茶”5个学术厅、会议室。学校紧扣茶叶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建立起茶业发展研究院,有针对性地新设了无人机植保、康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传统商贸教育和涉农特色专业12个,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国家标准2个、茶叶鲜叶采摘省级标准1个,出版了茶叶加工省级教材2本。近年,共培养农业农村技术人才10万余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万人。通过与茶叶企业联合合作,实现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四川省贸易学校探索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形成“茶+电商”产教融合模式。

    周末放假,大多数学生回家,清静的校园中,不时有学生经过,董福海告诉记者,这些留在学校的孩子,全都是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学生。提及这些彝族学生,董福海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积极落实了国家‘9+3’计划,至今已经培养711名彝区‘9+3’学生”。

    作为全国知名的茶院校,四川省贸易学校招生重“质”不重“量”,不贪大求全地扩招。2017年8月15日,四川省贸易学校就已提前停止招生,今年招够1200名学生后同样不再继续招生,以内涵谋发展。

    董福海告诉记者:“学校要求老师学茶艺,学生练茶技,才能让蒙顶山茶文化深深植根于师生心田,因此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最‘美力’的。”

    董福海所说的“美力”二字,即指学生既要美丽,更要有能力。正因为“美力”二字,四川省贸易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因校企合作进入相应合作公司工作的,也有前往福建厦门和安徽两大产茶大省就业的。其中,从事乡镇公务员,乡村教师,或是留校反哺,成为学校新的教师的这部分学生身上,则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美力”品质的传承。

    四川省贸易学校的长廊展示牌记录着学生们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有以“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为中心的展板,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培养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也有诠释“善供者销,成其道远”的文化展示,学生背着装有川藏茶茶包的“云背篓”,不仅将“善供者销,成其道远”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还展现了省贸易学校“办学在乡间,教学在田间,研学在车间,讲学在民间”的教学理念。

    每年四川省贸易学校都会派出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采茶盛会,学校百人茶技队的学生以龙行十八式,传承茶道,弘扬茶文化。

    四川省贸易学校将在省供销社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总揽,秉承“国家示范,职教明珠”的底气,鼓足“穿越灾难,崛起恢弘”的勇气,迸发“善供者销,成其道远”的豪气。围绕产业办专业,多点突破谋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供销社力量”。

    畅谈未来 “我们的梦想——

    新建四川茶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贸易学校校内标识标牌都有茶叶元素和熊猫元素,亭子的命名也显得格外独特,并颇具内涵,如:校园“风华亭”寓意:朗庭乐趣无穷尽,人生跑道显英豪。

    由于整体地势呈环形,记者再次来到校门茶马广场。在校园的出口,董福海告诉了记者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四川省贸易学校在省供销社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新建四川茶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四川打造千亿茶产业奉献“供销社智慧”。







    本报记者 东方 见习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合作经济
  • /

    全国首个茶学校 校园飘香“茶文化”

    2018-03-27 13:51:44

    四川省贸易学校是以“茶文化”闻名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50年,隶属四川省供销社。学校现有雅安、名山、石棉三个校区,总占地302亩,教职工181人,在校学生5291人,被评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就业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特色百强学校。学校紧扣茶叶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建立起茶业发展研究院,有针对性地新设了无人机植保、康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传统商贸教育和涉农特色专业12个,探索形成“茶+电商”产教融合模式,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国家标准2个、茶叶鲜叶采摘省级标准1个,出版了茶叶加工省级教材2本。近年来培养农业农村技术人才10万余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万人。

    主要经验:一是构建了茶叶产业技术人才职业培养体系。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培训,强化了人才科技支撑。二是探索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机制。发挥茶业职教平台作用,与茶叶企业联合合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搭建了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服务平台。健全了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实施,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在青山环绕的雅安东北方向,掩映着一所风格内敛的校园——四川省贸易学校。较之全国有名的四川农业大学,在雅安当地人的心中,也许这所低调的学校才有名气。

    3月23日,嗅着空气中暗浮的茶香,记者来到四川省贸易学校。学校大门“茶和天下 缘聚贸易”的石柱映入眼帘,进入校园,三片宛如火焰般舒展的茶叶雕塑让空气中的茶香更浓了,还隐隐增添了一丝墨香。

    “这是咱们学校的‘三驾马车’,红茶、绿茶和藏茶,分别代表雅安校区、名山校区和石棉校区,差异发展,三足鼎力。”四川省贸易学校副校长刘善良向记者一行诠释了“茶炬”雕塑的含意。

    千秋蒙顶茶

    魅力贸易校


    四川省贸易学校是一所以“茶文化”闻名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四川省供销社。“4·20”芦山强烈地震,这所创建于1950年的老校遭受重创。

    2016年7月20日,灾后重建的贸易学校择址搬入“新”校区后,沐浴着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春风,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这所老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浴火重生,构建出茶文化主题校园。

    学校实行“一总部三校区”管理模式,现有雅安、名山和石棉三个校区,总占地302亩,教职工181人,研究生24人,本科学历165人;在校学生总数5291人(其中,中职学生3791人,大专以上学生1500人),仪器设备总值2547万元。学校被评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就业百强学校、中国中职教育特色百强学校。在“茶”这一主题的院校中,四川省贸易学校尚属第一。

    四川省贸易学校副校长刘善良告诉记者,“作为校园标志以及校徽形象的‘茶炬’由校长董福海设计。”位于校门“茶马广场”中央的“茶炬”以代表着“红茶、绿茶、藏茶”的三片茶叶造型为主,它们分别为红色、绿色、黄色,朝着天空自由舒展,三足并存地站立于藏茶茶包样式的底托上。茶炬不仅代表着学校茶文化特色,还承载着“三校并立,三茶共香”的思想。

    优秀的老师、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构建了四川省贸易学校的核心。“围绕茶产业,开办茶专业,培养茶人才,弘扬茶文化。”学校围绕行业立足产业办学,构建“一院四系”,开设茶叶、旅游、航服、学前、会计、计算机、农机、汽修8个专业。其中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中央财政资金重点建设专业,3个市级重点专业。

    “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刘善良指着茶马广场外侧的两棵树说,校领导想方设法地保留了老校区尚未损害的两棵老树、一株紫薇、数株桂花,这些见证学校发展历史的树木经过“4·20芦山大地震”,搬至新校区,默默诉说着校园变迁的历史,记录着新校园发展的时光。一块来自老校区的岩石,以示省贸易学校在穿越灾难后,攻坚克难地崛起于危难之中,开启了新的恢弘篇章。这些老校区旧物既能使学生们记住旧日,传承历史,又铭载着一代代老校友的青春和回忆,让人看了就心里发烫,脑海里浮想着曾经依旧的似曾相识,眼前则已经联翩成新的诗篇。

    行走在校园中,一栋栋并列的教学楼外墙悬挂着一个个挥毫泼墨样的名字。不同于遍布全国的“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四川省贸易学校的教学楼分别被命名为“和博楼”“和乐楼”“和美楼”“和真楼”“和创楼”。

    记者在教学楼见到了四川省贸易学校校长董福海,他告诉了记者教学楼以及生活建筑的命名缘由。学校构建“和”文化——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和舟共济。董福海指了指校门广场方向,那里背靠校园大门,是一处铭刻校训、呈“凹”形的地方。在两条竖立的校训“人生当如茶,磨炼去浮华”中间,是一面横卧的石墙,上有茶道五谛“和美廉敬勤”。

    董福海将校园食堂和澡堂一起跟着教学楼楼名风格取名,分别叫“和品苑”“和沐堂”。这一系列“和”系命名的校园建筑,使学生的学习场所和生活场所浸盈着以“和”为先的可贵理念,这些“和”饱含着校长对莘莘学子的人生寄语与深深祝福。“学生置身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感悟。”徜徉在老校区桂花树组成的桂苑,沐浴着馥郁的甜香,董福海说。

    “茶马广场”和“茶马古道”让漫步其中的师生回味着茶马古道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而用“碧螺春”“正山小种”“残剑飞雪”等名茶命名的8个运动场所,则使本只是安静的茶香浮动的校园上空,飞扬着独属于年轻生命的鲜活和快乐。

    充当绿化带的茶树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将“茶文化”润物无声地带到学生的心间,洗涤浮华;装饰操场水泥墙的红色战场壁画又潜移默化地避免了学生三观偏移的可能,树立了学生爱党爱国之心。这“一红一绿”巧妙地结合了校园地势和特点,“树能说话,草会育人。”董福海如是说。

    校企融合

    “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最‘美力’的”


    在和乐楼前,董福海介绍“这里主要是‘茶+电商’孵化园,我们还刚刚开设了和一茶博馆、藏茶厅、龙行十八式表演厅、茶叶审评室等。”此时和一茶博馆虽然建设简陋,但承载着“和睦同心,勇争第一”的和一思想。此思想因三校并立的现实情况应运而生,继而风靡全校,被全校师生所接受,现在三校单位凝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工作,开开心心生活。

    四川省贸易学校发挥着茶业职教平台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雅安藏茶”“义兴藏茶”“跃华黄茶”“大川红茶”“皇茗园绿茶”5个学术厅、会议室。学校紧扣茶叶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建立起茶业发展研究院,有针对性地新设了无人机植保、康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传统商贸教育和涉农特色专业12个,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国家标准2个、茶叶鲜叶采摘省级标准1个,出版了茶叶加工省级教材2本。近年,共培养农业农村技术人才10万余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万人。通过与茶叶企业联合合作,实现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四川省贸易学校探索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形成“茶+电商”产教融合模式。

    周末放假,大多数学生回家,清静的校园中,不时有学生经过,董福海告诉记者,这些留在学校的孩子,全都是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学生。提及这些彝族学生,董福海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积极落实了国家‘9+3’计划,至今已经培养711名彝区‘9+3’学生”。

    作为全国知名的茶院校,四川省贸易学校招生重“质”不重“量”,不贪大求全地扩招。2017年8月15日,四川省贸易学校就已提前停止招生,今年招够1200名学生后同样不再继续招生,以内涵谋发展。

    董福海告诉记者:“学校要求老师学茶艺,学生练茶技,才能让蒙顶山茶文化深深植根于师生心田,因此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最‘美力’的。”

    董福海所说的“美力”二字,即指学生既要美丽,更要有能力。正因为“美力”二字,四川省贸易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因校企合作进入相应合作公司工作的,也有前往福建厦门和安徽两大产茶大省就业的。其中,从事乡镇公务员,乡村教师,或是留校反哺,成为学校新的教师的这部分学生身上,则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美力”品质的传承。

    四川省贸易学校的长廊展示牌记录着学生们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有以“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为中心的展板,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培养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也有诠释“善供者销,成其道远”的文化展示,学生背着装有川藏茶茶包的“云背篓”,不仅将“善供者销,成其道远”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还展现了省贸易学校“办学在乡间,教学在田间,研学在车间,讲学在民间”的教学理念。

    每年四川省贸易学校都会派出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采茶盛会,学校百人茶技队的学生以龙行十八式,传承茶道,弘扬茶文化。

    四川省贸易学校将在省供销社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总揽,秉承“国家示范,职教明珠”的底气,鼓足“穿越灾难,崛起恢弘”的勇气,迸发“善供者销,成其道远”的豪气。围绕产业办专业,多点突破谋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供销社力量”。

    畅谈未来 “我们的梦想——

    新建四川茶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贸易学校校内标识标牌都有茶叶元素和熊猫元素,亭子的命名也显得格外独特,并颇具内涵,如:校园“风华亭”寓意:朗庭乐趣无穷尽,人生跑道显英豪。

    由于整体地势呈环形,记者再次来到校门茶马广场。在校园的出口,董福海告诉了记者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四川省贸易学校在省供销社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新建四川茶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四川打造千亿茶产业奉献“供销社智慧”。







    本报记者 东方 见习记者 马工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