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德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2022-10-14 11:21:22

      本报讯(记者 李鹏飞)近日,记者从四川德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德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德阳新画卷。

      新闻发布会上,德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从系统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化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转方式调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就德阳近年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德阳加快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夯实绿色本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仅“十三五”期间,德阳全市森林蓄积量新增45.7万立方米。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26.4%、40.8%,全面实现森林资源“双增长”,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核评审。德阳开展九顶山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积极稳妥、依法有序引导43个探采矿权全部退出,累计封闭井硐243个,生态修复10.4万平方米。

      近年来,德阳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可对比数据看,到2021年,优良天数率从2014年的74.2%上升到82.7%。

      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全市7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从14.3%提高到2020年的100%,2021年增加7个国、省考核断面后,14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9%,美丽河湖建设成效显著。

      2016年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德阳严格落实磷石膏堆场“一堆一策”要求,加强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近年来,德阳市积极加强区域生态共治,完善污染治理合作措施,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网格监管网络,加强联合监测与联动执法,推动区域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创以创新性授权区(市、县)开展项目环评审批具体工作的模式,全面推行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扩大环评预审范围,实现市级环评审批较法定时限缩短70%以上。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德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2022-10-14 11:21:22

      本报讯(记者 李鹏飞)近日,记者从四川德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德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德阳新画卷。

      新闻发布会上,德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从系统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化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转方式调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就德阳近年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德阳加快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夯实绿色本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仅“十三五”期间,德阳全市森林蓄积量新增45.7万立方米。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26.4%、40.8%,全面实现森林资源“双增长”,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核评审。德阳开展九顶山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积极稳妥、依法有序引导43个探采矿权全部退出,累计封闭井硐243个,生态修复10.4万平方米。

      近年来,德阳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可对比数据看,到2021年,优良天数率从2014年的74.2%上升到82.7%。

      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全市7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从14.3%提高到2020年的100%,2021年增加7个国、省考核断面后,14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9%,美丽河湖建设成效显著。

      2016年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德阳严格落实磷石膏堆场“一堆一策”要求,加强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近年来,德阳市积极加强区域生态共治,完善污染治理合作措施,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网格监管网络,加强联合监测与联动执法,推动区域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创以创新性授权区(市、县)开展项目环评审批具体工作的模式,全面推行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扩大环评预审范围,实现市级环评审批较法定时限缩短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