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大美成都的生态密码

    2023-06-12 10:12:49 来源:中国环境报

      “它装下了李白、杜甫的诗意;装下了炊烟袅袅的热辣生活;也装下了打造新增长极的梦想。它就是成都!”
      不久前,四川省成都市连续第二次入选“十大大美之城”榜单。成都还已经连续14年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在城市幸福感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成都形成了怎样的“生态密码”?
      生态优先
      让绿色染就公园城市的最美底色
      位于成都平原东侧的龙泉山,一片绿意葱茏。位于成都平原西侧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多种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这127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与1495平方公里的生物乐园,共同见证着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从龙泉山放眼成都,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之间“蓝”“绿”交织,四川首个会议碳中和林就在其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开展龙泉山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和潜力评估,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加快碳中和示范林建设研究。”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这是成都市开展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成都,“公园是离市民最近的地方”,全市规划的天府绿道,不仅有连片的公园、河滨走廊,还有更多小绿地散落在居民小区周围,串起市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公园、绿道成为大家休闲打卡地,散步、骑行也是市民生活的新风尚。
      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到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碳汇开发如火如荼,一个个生态惠民新场景陆续启用,坚持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
      “接下来,成都将推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设用能、用水、碳排放等生态权益交易市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透露,成都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持续打造“生态惠民新场景”,聚焦城市中既有生态“颜值”又有惠民内涵的公共领域,开辟一批集生态、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三生”融合空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天蓝水清
      让清透照亮公园城市的每处角落
      推窗见绿景,阳台望雪山,朋友圈晒日出,这是成都市民的生活日常。
      “现在锦江的生态环境好了很多,时不时还有候鸟在这里嬉戏,下班后沿着河边回家,别提有多惬意了。”家住华阳街道的刘女士说,从家到地铁站,一段沿河绿道在各色花卉、绿树的环绕下,成功串联起绿地、公园、社区、园区和商圈。
      在更大一点的兴隆湖公园等地,还能见到角鸊鷉等水鸟扎堆来过冬。这些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截至2023年3月,成都境内分布有鸟类566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9.17%。
      近年来,成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公园城市建设,不断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成都所在的中国西南,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分布着中国特有鸟类约18种,中国特有兽类约22种,中国特有两栖类约17种,中国特有爬行类约11种,中国特有鱼类约25种,生物多样性格外丰富。
      这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优化。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累计下降31.6%,且基本消除了重污染天,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是成都瞄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的最佳印证。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等手段,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如今的成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同建设,推动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机生长。
      绿意盎然
      让低碳浸润公园城市的生机脉搏
      推动“双碳”转型,成都早已在路上。去年,成都市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引领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就是其中一项有力举措。
      “首批试点建设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有21个试点基本完成创建目标。”张军说,比如园区试点之一的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就成功实施了能源再利用、厂房屋顶光伏发电、企业能源审计、绿色电力交易等10个节能改造或低碳管理项目,园区减碳效益明显。
      兴隆湖畔,草长莺飞,众多国家级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入驻,为这里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办公楼下来,穿过一片草地,就是兴隆湖。每天最享受的时候,就是午休来这里散散步。我们也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守护这座城市的美好生态。”兴隆湖边,科技企业员工马女士说道。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金赋能等方面发力,全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还计划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企业培优、项目攻坚、科创提质、要素支撑、平台赋能、园区优化、区域协作、机制保障“八大行动”,力争2023年新培育链主企业5家以上,新招引项目30个以上,71个促建项目尽快达产投效,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
      近5年来,成都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光伏、氢能、锂电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放眼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愈发清晰,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其资源禀赋、产业潜力进一步凸显。成都不断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建设,一个个生态惠民的新场景、新模式持续“上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提升着成都市民的幸福指数。(供稿: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原标题:大美成都的生态密码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大美成都的生态密码

    2023-06-12 10:12:49 来源:中国环境报

      “它装下了李白、杜甫的诗意;装下了炊烟袅袅的热辣生活;也装下了打造新增长极的梦想。它就是成都!”
      不久前,四川省成都市连续第二次入选“十大大美之城”榜单。成都还已经连续14年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在城市幸福感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成都形成了怎样的“生态密码”?
      生态优先
      让绿色染就公园城市的最美底色
      位于成都平原东侧的龙泉山,一片绿意葱茏。位于成都平原西侧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多种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这127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与1495平方公里的生物乐园,共同见证着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从龙泉山放眼成都,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之间“蓝”“绿”交织,四川首个会议碳中和林就在其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开展龙泉山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和潜力评估,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加快碳中和示范林建设研究。”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这是成都市开展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成都,“公园是离市民最近的地方”,全市规划的天府绿道,不仅有连片的公园、河滨走廊,还有更多小绿地散落在居民小区周围,串起市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公园、绿道成为大家休闲打卡地,散步、骑行也是市民生活的新风尚。
      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到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碳汇开发如火如荼,一个个生态惠民新场景陆续启用,坚持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
      “接下来,成都将推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设用能、用水、碳排放等生态权益交易市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透露,成都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持续打造“生态惠民新场景”,聚焦城市中既有生态“颜值”又有惠民内涵的公共领域,开辟一批集生态、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三生”融合空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天蓝水清
      让清透照亮公园城市的每处角落
      推窗见绿景,阳台望雪山,朋友圈晒日出,这是成都市民的生活日常。
      “现在锦江的生态环境好了很多,时不时还有候鸟在这里嬉戏,下班后沿着河边回家,别提有多惬意了。”家住华阳街道的刘女士说,从家到地铁站,一段沿河绿道在各色花卉、绿树的环绕下,成功串联起绿地、公园、社区、园区和商圈。
      在更大一点的兴隆湖公园等地,还能见到角鸊鷉等水鸟扎堆来过冬。这些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截至2023年3月,成都境内分布有鸟类566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9.17%。
      近年来,成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公园城市建设,不断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成都所在的中国西南,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分布着中国特有鸟类约18种,中国特有兽类约22种,中国特有两栖类约17种,中国特有爬行类约11种,中国特有鱼类约25种,生物多样性格外丰富。
      这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优化。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累计下降31.6%,且基本消除了重污染天,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是成都瞄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的最佳印证。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等手段,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如今的成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同建设,推动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机生长。
      绿意盎然
      让低碳浸润公园城市的生机脉搏
      推动“双碳”转型,成都早已在路上。去年,成都市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引领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就是其中一项有力举措。
      “首批试点建设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有21个试点基本完成创建目标。”张军说,比如园区试点之一的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就成功实施了能源再利用、厂房屋顶光伏发电、企业能源审计、绿色电力交易等10个节能改造或低碳管理项目,园区减碳效益明显。
      兴隆湖畔,草长莺飞,众多国家级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入驻,为这里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办公楼下来,穿过一片草地,就是兴隆湖。每天最享受的时候,就是午休来这里散散步。我们也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守护这座城市的美好生态。”兴隆湖边,科技企业员工马女士说道。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金赋能等方面发力,全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还计划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企业培优、项目攻坚、科创提质、要素支撑、平台赋能、园区优化、区域协作、机制保障“八大行动”,力争2023年新培育链主企业5家以上,新招引项目30个以上,71个促建项目尽快达产投效,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
      近5年来,成都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光伏、氢能、锂电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放眼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愈发清晰,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其资源禀赋、产业潜力进一步凸显。成都不断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建设,一个个生态惠民的新场景、新模式持续“上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提升着成都市民的幸福指数。(供稿: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原标题:大美成都的生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