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都江堰市做靓“三篇文章” 争当环境健康先行区首善地

    2023-09-07 10:42:39 来源:西部经济网

      都江堰市抢抓生态环境健康先行区建设机遇,聚焦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目标,持续做靓“三篇文章”,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提升城市价值的生产力、品牌力、吸引力,努力探索一条“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理念的都江堰示范路径。

      一、下足“绣花功夫”,做靓“生态文章”


      一是精心守护山水空间。坚持生态优先,从严有力保护生态环境,将全域1208平方公里按照“85%的自然生态环境区、15%的生态经济区”实施分类管控,完成347.8平方公里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勘界,划定394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部分)保护范围,从严管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肯定。二是细心保护碧水蓝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纳入考核的11个地表水断面和4个湖(库)断面水质均达到II类及以上,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率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三年“优级”。三是倾心维护靓丽名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获批“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榜首”“2020年中国百佳富氧县市”“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被成都市确定为首批“生态环境与健康试点示范区”。

      二、弘扬“匠心精神”,做靓“健康文章”


      一是高标准统筹。率先编制《都江堰市争创成都市环境健康先行区先锋示范行动计划》,从夯实环境健康先锋示范本底、构建培育绿色经济增长体系、彰显生态宜居公园城市特质等5大方面17项内容丰富公园城市示范区价值内涵。同时,制定了《都江堰市争创成都市环境健康先行区先锋示范特色指标体系》和重点任务责任分工等,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多维度防控。建立健全大气、水等监测网络体系,聚焦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精准筛查环境健康风险源,实行环境健康风险源分级管控机制,探索污染物排放与人体健康的关联。通过测算都江堰市一年多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并进行统计分析,夏季首要健康污染物为O3,秋冬季首要健康污染物则为NO2,所有人群大部分时段适合户外正常活动。三是立体化宣传。持续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健康日等主题宣传,围绕环境健康相关知识,打造以“美丽灌县,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品牌,依托“碳惠天府”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着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练就“穿石本领”,做靓“转化文章”


      一是加快文旅资源价值转化。充分发挥“三遗”之城文旅资源富集优势,以李冰文创旅游产业功能区为核心承载,重点发展遗产观光、文化体验、医养度假、田园康养等环境健康品牌产业,签约落地五粮液青城山国际康养中心、熊猫家园等重大文旅项目60余个;成功承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打造“清明放水节”“中国田园诗歌节”“双遗马拉松”等生态赛事品牌;创建川西音乐林盘、问花村林盘等11个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和14个“新旅游·潮成都”网红场景。二是加快水资源价值转化。打通“自然之水”到“发展活水”通道,建成元气森林饮料生产项目,签约农夫山泉项目落地,加快招引大窑饮品、乐惠国际啤酒等高端饮品。积极开发亲水消费场景,连续十三年举办虹口国际漂流节,虹口漂流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同时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三是加快农林业资源价值转化。创新构建“1体系+1中心+N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成功培育都江堰猕猴桃、都江堰茶叶、都江堰方竹笋等5个地标产品、6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大力发展竹林产业和生态旅游,建成三木药材基地15万亩,笋用竹基地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成功创建成都市级以上森(竹)林人家、康养基地20家,8个社区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都江堰市坚持将生态环境与健康先行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引擎,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空气环境健康指数测算及发布,全面提升公众环境健康素养,全力推进环境健康先锋示范,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都江堰经验。(供稿: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都江堰市做靓“三篇文章” 争当环境健康先行区首善地

    2023-09-07 10:42:39 来源:西部经济网

      都江堰市抢抓生态环境健康先行区建设机遇,聚焦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目标,持续做靓“三篇文章”,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提升城市价值的生产力、品牌力、吸引力,努力探索一条“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理念的都江堰示范路径。

      一、下足“绣花功夫”,做靓“生态文章”


      一是精心守护山水空间。坚持生态优先,从严有力保护生态环境,将全域1208平方公里按照“85%的自然生态环境区、15%的生态经济区”实施分类管控,完成347.8平方公里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勘界,划定394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部分)保护范围,从严管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肯定。二是细心保护碧水蓝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纳入考核的11个地表水断面和4个湖(库)断面水质均达到II类及以上,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率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三年“优级”。三是倾心维护靓丽名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获批“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榜首”“2020年中国百佳富氧县市”“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被成都市确定为首批“生态环境与健康试点示范区”。

      二、弘扬“匠心精神”,做靓“健康文章”


      一是高标准统筹。率先编制《都江堰市争创成都市环境健康先行区先锋示范行动计划》,从夯实环境健康先锋示范本底、构建培育绿色经济增长体系、彰显生态宜居公园城市特质等5大方面17项内容丰富公园城市示范区价值内涵。同时,制定了《都江堰市争创成都市环境健康先行区先锋示范特色指标体系》和重点任务责任分工等,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多维度防控。建立健全大气、水等监测网络体系,聚焦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精准筛查环境健康风险源,实行环境健康风险源分级管控机制,探索污染物排放与人体健康的关联。通过测算都江堰市一年多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并进行统计分析,夏季首要健康污染物为O3,秋冬季首要健康污染物则为NO2,所有人群大部分时段适合户外正常活动。三是立体化宣传。持续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健康日等主题宣传,围绕环境健康相关知识,打造以“美丽灌县,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品牌,依托“碳惠天府”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着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练就“穿石本领”,做靓“转化文章”


      一是加快文旅资源价值转化。充分发挥“三遗”之城文旅资源富集优势,以李冰文创旅游产业功能区为核心承载,重点发展遗产观光、文化体验、医养度假、田园康养等环境健康品牌产业,签约落地五粮液青城山国际康养中心、熊猫家园等重大文旅项目60余个;成功承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打造“清明放水节”“中国田园诗歌节”“双遗马拉松”等生态赛事品牌;创建川西音乐林盘、问花村林盘等11个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和14个“新旅游·潮成都”网红场景。二是加快水资源价值转化。打通“自然之水”到“发展活水”通道,建成元气森林饮料生产项目,签约农夫山泉项目落地,加快招引大窑饮品、乐惠国际啤酒等高端饮品。积极开发亲水消费场景,连续十三年举办虹口国际漂流节,虹口漂流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同时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三是加快农林业资源价值转化。创新构建“1体系+1中心+N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成功培育都江堰猕猴桃、都江堰茶叶、都江堰方竹笋等5个地标产品、6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大力发展竹林产业和生态旅游,建成三木药材基地15万亩,笋用竹基地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成功创建成都市级以上森(竹)林人家、康养基地20家,8个社区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都江堰市坚持将生态环境与健康先行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引擎,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空气环境健康指数测算及发布,全面提升公众环境健康素养,全力推进环境健康先锋示范,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都江堰经验。(供稿: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