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若尔盖生态变美、发展变好的背后,有哪些努力?

    2024-08-13 15:40:55 来源:川观新闻

    若尔盖花湖。

    8月初,由生态环境厅主办的央省媒体川江千里行(黄河流域)采访活动在阿坝州启动,采访团队前往阿坝、若尔盖、红原、松潘四县,探访当地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具体举措。首站,记者来到位于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内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花湖,这里水草丰茂、鱼鸟翔集,生态美景跃然眼前。

    作为黄河流经四川境内重要区域,阿坝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生态湿地功能区,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这里,黄河在这一带的含沙量已从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减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同时,阿坝州在黄河流域的水利湿地修复达8.28公顷,新增林地15.35公顷。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系列向好的变化如何发生?带着问题,记者实地探访。

    保护天然生态系统,湿地草原再现生机

    “若尔盖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过去,这里面临着生态侵占、湿地萎缩等问题。”若尔盖县副县长杨勇介绍,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管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治理实效显著。

    如今的花湖,鱼儿在湿地水中、草丛间游来游去,成群结队的水鸟从草丛中飞起,曾经离开的珍禽又返回到这里安营扎寨、繁衍后代,为湿地带来生机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夏天,不少的黑颈鹤在这里求偶产卵孵化小鸟,一直待到初冬再迁往南方。

    花湖生态环境的修复只是缩影,湿地修复背后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记者来到辖曼镇西仓村,这里在汛期河水上涨,极易漫出河道,“洗劫”邻近草场。

    “水漫过草场,会影响草的长势。”杨勇说,河水退去,又裹挟泥沙,在河底沉积,导致河床不断抬升、侵蚀岸线。为此,若尔盖县采用“碎石冲击桩+格宾石笼+复植草皮+生态溢流”的措施,修建了5座小型拦水坝和300余座微型拦水坝,保护与恢复湿地11.4万亩,湿地封禁40.4万亩,蓄水量增加150万立方米,若尔盖湿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也得到了修复与保护。

    格宾石笼。

    类似的,阿坝县在贾曲河启动了5.4公里生态护岸建设,项目将许多生态袋平铺固定在河流两岸的边坡上。阿坝县水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锐介绍,生态袋具有透水性,可以补给湿地,还能有效阻挡泥沙下河,对稳固岸坡、涵养水源、减少岸坡冲刷和水土流失、缓解草场退化有积极作用。

    抓住调节水沙关系这个“牛鼻子”,沙化土地治理同步。在西仓村,山坡上植被茂盛,形成了一片“绿色屏障”,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若尔盖沙化最严重地区之一;在瓦切镇德香村,沙化土地面积已由原来的3.6万亩减至2.2万亩,减少1.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若尔盖县,组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支黄河护河队;妇女们加入进来成立了一支巾帼志愿巡河队;辖曼镇把每月的14日定为“辖曼镇黄河日”,干部群众齐发动,捡垃圾、护草原。从专项环保项目、到环境保护小队,在生态环境厅统筹协调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改,流域生产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生态+产业”价值转化,增收致富“路子”变宽

    蓝天白云下,绿荫草场上,成群的牦牛像“黑珍珠”一般点缀在“绿色”海洋里。记者一行来到了“牦牛之乡”红原县,这里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红原县现有天然草原面积755.88万亩,畜牧业为当地百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草畜平衡”是当地面临的现实考验。做好保护与发展文章,既要使草原得到保护,湿地不被侵蚀,还要做到“减畜不减产,牧民不减收”,只有生态环境与牧民双方利益得到平衡,“草畜平衡”才有保证。

    “不少牧民觉得减少养牛就是减少收入。”红原县副县长龚昭明说,起初遇到不小阻力,但通过算经济细账、实地看草场沙化,牧民们也逐渐意识到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破解人、草、河、畜之间的矛盾,红原县推出奖补政策,增加补贴鼓励牧民减畜。

    阿坝牧民养殖的牦牛。

    据悉,2021年阿坝州启动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黄河流域四县草原禁牧补助标准从7.5元/亩提高到7.71元/亩,每亩增加0.21元、4县草原禁牧面积1439万亩,连续5年,增加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510.95万元,稳定提高农牧民政策性收入。

    产业转型是保护生态的另一种方式。红原县抓住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建设机遇,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生态牧场的“以企带农”经营模式。“有了产业支撑,不少减畜的牧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益得到保障,这也让减畜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龚昭明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唐克镇依托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转产增收。阿坝县依托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湿地公园,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去年接待各地游客2万多人。如今,在广阔的若尔盖草原上,红色游、研学游、自驾游、避暑游、红原雅克音乐季、若尔盖赛马节等特色旅游产品,正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文/图)

    阅读原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环保
  • /

    若尔盖生态变美、发展变好的背后,有哪些努力?

    2024-08-13 15:40:55 来源:川观新闻

    若尔盖花湖。

    8月初,由生态环境厅主办的央省媒体川江千里行(黄河流域)采访活动在阿坝州启动,采访团队前往阿坝、若尔盖、红原、松潘四县,探访当地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具体举措。首站,记者来到位于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内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花湖,这里水草丰茂、鱼鸟翔集,生态美景跃然眼前。

    作为黄河流经四川境内重要区域,阿坝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生态湿地功能区,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这里,黄河在这一带的含沙量已从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减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同时,阿坝州在黄河流域的水利湿地修复达8.28公顷,新增林地15.35公顷。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系列向好的变化如何发生?带着问题,记者实地探访。

    保护天然生态系统,湿地草原再现生机

    “若尔盖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过去,这里面临着生态侵占、湿地萎缩等问题。”若尔盖县副县长杨勇介绍,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管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治理实效显著。

    如今的花湖,鱼儿在湿地水中、草丛间游来游去,成群结队的水鸟从草丛中飞起,曾经离开的珍禽又返回到这里安营扎寨、繁衍后代,为湿地带来生机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夏天,不少的黑颈鹤在这里求偶产卵孵化小鸟,一直待到初冬再迁往南方。

    花湖生态环境的修复只是缩影,湿地修复背后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记者来到辖曼镇西仓村,这里在汛期河水上涨,极易漫出河道,“洗劫”邻近草场。

    “水漫过草场,会影响草的长势。”杨勇说,河水退去,又裹挟泥沙,在河底沉积,导致河床不断抬升、侵蚀岸线。为此,若尔盖县采用“碎石冲击桩+格宾石笼+复植草皮+生态溢流”的措施,修建了5座小型拦水坝和300余座微型拦水坝,保护与恢复湿地11.4万亩,湿地封禁40.4万亩,蓄水量增加150万立方米,若尔盖湿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也得到了修复与保护。

    格宾石笼。

    类似的,阿坝县在贾曲河启动了5.4公里生态护岸建设,项目将许多生态袋平铺固定在河流两岸的边坡上。阿坝县水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锐介绍,生态袋具有透水性,可以补给湿地,还能有效阻挡泥沙下河,对稳固岸坡、涵养水源、减少岸坡冲刷和水土流失、缓解草场退化有积极作用。

    抓住调节水沙关系这个“牛鼻子”,沙化土地治理同步。在西仓村,山坡上植被茂盛,形成了一片“绿色屏障”,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若尔盖沙化最严重地区之一;在瓦切镇德香村,沙化土地面积已由原来的3.6万亩减至2.2万亩,减少1.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若尔盖县,组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支黄河护河队;妇女们加入进来成立了一支巾帼志愿巡河队;辖曼镇把每月的14日定为“辖曼镇黄河日”,干部群众齐发动,捡垃圾、护草原。从专项环保项目、到环境保护小队,在生态环境厅统筹协调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改,流域生产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生态+产业”价值转化,增收致富“路子”变宽

    蓝天白云下,绿荫草场上,成群的牦牛像“黑珍珠”一般点缀在“绿色”海洋里。记者一行来到了“牦牛之乡”红原县,这里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红原县现有天然草原面积755.88万亩,畜牧业为当地百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草畜平衡”是当地面临的现实考验。做好保护与发展文章,既要使草原得到保护,湿地不被侵蚀,还要做到“减畜不减产,牧民不减收”,只有生态环境与牧民双方利益得到平衡,“草畜平衡”才有保证。

    “不少牧民觉得减少养牛就是减少收入。”红原县副县长龚昭明说,起初遇到不小阻力,但通过算经济细账、实地看草场沙化,牧民们也逐渐意识到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破解人、草、河、畜之间的矛盾,红原县推出奖补政策,增加补贴鼓励牧民减畜。

    阿坝牧民养殖的牦牛。

    据悉,2021年阿坝州启动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黄河流域四县草原禁牧补助标准从7.5元/亩提高到7.71元/亩,每亩增加0.21元、4县草原禁牧面积1439万亩,连续5年,增加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510.95万元,稳定提高农牧民政策性收入。

    产业转型是保护生态的另一种方式。红原县抓住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建设机遇,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生态牧场的“以企带农”经营模式。“有了产业支撑,不少减畜的牧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益得到保障,这也让减畜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龚昭明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唐克镇依托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转产增收。阿坝县依托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湿地公园,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去年接待各地游客2万多人。如今,在广阔的若尔盖草原上,红色游、研学游、自驾游、避暑游、红原雅克音乐季、若尔盖赛马节等特色旅游产品,正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文/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