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11:19:47 来源:西部经济网
为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满足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都江堰市以“双下沉、两提升”为平台,着力中医药改革创新,拓宽服务触角,探索“中医药+”服务模式,通过中西医融合发展,激活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基层中医药大健康服务模式。
中医药研发实现成果转化
热气腾腾,药香扑鼻,一排排机器正满负荷生产……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医医院制剂中心大楼,只见医务人员各司其职,机械设备高效运行,流水线上的制剂和包装作业繁忙而有序。补肾抗骨增生片、香苷三七片、胆胃颗粒、二活荆防颗粒等7个国家批准文号的热销制剂产品在这里生产。这些制剂完成流水线生产后,很快会调配进入都江堰市各基层医疗机构,并搭乘都江堰市、锦江区结对联动的东风,进入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造福更多的群众。
“2023年制剂中心院内制剂销售额是297.43万元,而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就已达213.01万元。目前,都江堰市各乡镇医院已完成药品调剂,市人民医院及二医院也正在走调剂流程。此外,都江堰市中医医院还成为了成都市西北片区中医药领域的龙头单位,指导温江区、崇州市的中医医疗机构。”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主研发制剂,是都江堰市推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都江堰市卫健局副局长唐莹说道,名优制剂凝聚着都江堰名老专家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实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亮点,是都江堰市中医药智慧成果实现科研转化的有力证明,是引领我市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和中医药产业建设发展的原动力。
中医药公共卫生基层全覆盖
“你需要使用针灸疗法,能够帮助缓解疼痛。”这是桂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王财为居民刘先生制定的腱鞘炎中医康复计划。据了解,刘先生因长期手部劳损导致了腱鞘炎,食指歪曲困难,疼痛难忍。在经过数次针灸康复治疗之后,目前疼痛已经明显改善。
“目前,正是冬病夏治的关键时期,三伏贴、三伏灸针对哮喘、过敏患者,具有较好效果。”每周四,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璐都会下沉到金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查房,“通过运用中医协定方,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进行防治,施以中医药服务,保护百姓健康,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传统中医学对身心带来的好处。”据介绍,同时中医药还被运用到了日常康复训练中。都江堰市家庭医生通过上门一对一康复指导、康复患者到卫生室康复训练和远程医患康复系统三结合方式,真正实现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新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都江堰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率达到了100%。通过“中医馆”和“中医角”的提档升级,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中药饮片、针灸推拿、刮痧熏洗等中医特色医疗康复服务,形成了以中医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将传统中医药与基层服务紧密结合,打造“中医药+公共卫生”模式,拓宽服务触角,惠及广大基层百姓。
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优势
“充分发挥名家、名科、专病、专药的特点,将中医‘简便廉验’优势充分应用到临床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何俊给记者讲述了最近接收的两个案例:14岁的小孙右手前臂桡骨骨折后错位畸形闭合,经骨伤科诊疗后采用传统“正骨八法”治疗后,只半个月就重新愈合了。54岁的张女士肱骨骨折,她特别恐惧手术,找到市中医院寻求中医正骨保守治疗,目前也愈合良好。
在巩固公共卫生服务基层的同时,都江堰市围绕“中医药+临床”模式进行探索,通过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延伸服务内涵,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据悉,都江堰市骨伤专科从刚开始的2项中医适宜技术到目前10余项中医护理操作,适合临床不同病种已达到20余种。
同时,都江堰市还在分级诊疗领域进行创新探索,相继推出了中医云、预约平台、“中药代煎”等智慧医疗形式,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中医药的续药和预约门诊,医院提供包括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药煎煮、膏方制作等中药送到家的服务,免去群众舟车劳顿,缓解看病难题。
突出专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都江堰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评验收,拥有国家级中医专业协作组2个、四川省级重点专科3个、成都市级重点专科4个。在专家人才方面,中医博士后张大铮入选四川省岐黄精英人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代表参加成都市委城乡融合人才座谈会并发言。青年中医师岳喜元入选国医大家学术经验传承培养对象。还积极推进中医“名医馆”“治未病中心”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项目的建设。
此外,都江堰市还打造“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文化”等模式,带动中医事业在全市基层“热”起来。“在实践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传统中医药已经走上了一条焕新之路,我们还将探索‘中医药+’更多服务模式,展示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唐莹表示。(供稿: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2024-08-19 11:19:47 来源:西部经济网
为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满足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都江堰市以“双下沉、两提升”为平台,着力中医药改革创新,拓宽服务触角,探索“中医药+”服务模式,通过中西医融合发展,激活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基层中医药大健康服务模式。
中医药研发实现成果转化
热气腾腾,药香扑鼻,一排排机器正满负荷生产……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医医院制剂中心大楼,只见医务人员各司其职,机械设备高效运行,流水线上的制剂和包装作业繁忙而有序。补肾抗骨增生片、香苷三七片、胆胃颗粒、二活荆防颗粒等7个国家批准文号的热销制剂产品在这里生产。这些制剂完成流水线生产后,很快会调配进入都江堰市各基层医疗机构,并搭乘都江堰市、锦江区结对联动的东风,进入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造福更多的群众。
“2023年制剂中心院内制剂销售额是297.43万元,而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就已达213.01万元。目前,都江堰市各乡镇医院已完成药品调剂,市人民医院及二医院也正在走调剂流程。此外,都江堰市中医医院还成为了成都市西北片区中医药领域的龙头单位,指导温江区、崇州市的中医医疗机构。”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主研发制剂,是都江堰市推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都江堰市卫健局副局长唐莹说道,名优制剂凝聚着都江堰名老专家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实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亮点,是都江堰市中医药智慧成果实现科研转化的有力证明,是引领我市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和中医药产业建设发展的原动力。
中医药公共卫生基层全覆盖
“你需要使用针灸疗法,能够帮助缓解疼痛。”这是桂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王财为居民刘先生制定的腱鞘炎中医康复计划。据了解,刘先生因长期手部劳损导致了腱鞘炎,食指歪曲困难,疼痛难忍。在经过数次针灸康复治疗之后,目前疼痛已经明显改善。
“目前,正是冬病夏治的关键时期,三伏贴、三伏灸针对哮喘、过敏患者,具有较好效果。”每周四,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璐都会下沉到金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查房,“通过运用中医协定方,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进行防治,施以中医药服务,保护百姓健康,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传统中医学对身心带来的好处。”据介绍,同时中医药还被运用到了日常康复训练中。都江堰市家庭医生通过上门一对一康复指导、康复患者到卫生室康复训练和远程医患康复系统三结合方式,真正实现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新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都江堰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率达到了100%。通过“中医馆”和“中医角”的提档升级,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中药饮片、针灸推拿、刮痧熏洗等中医特色医疗康复服务,形成了以中医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将传统中医药与基层服务紧密结合,打造“中医药+公共卫生”模式,拓宽服务触角,惠及广大基层百姓。
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优势
“充分发挥名家、名科、专病、专药的特点,将中医‘简便廉验’优势充分应用到临床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何俊给记者讲述了最近接收的两个案例:14岁的小孙右手前臂桡骨骨折后错位畸形闭合,经骨伤科诊疗后采用传统“正骨八法”治疗后,只半个月就重新愈合了。54岁的张女士肱骨骨折,她特别恐惧手术,找到市中医院寻求中医正骨保守治疗,目前也愈合良好。
在巩固公共卫生服务基层的同时,都江堰市围绕“中医药+临床”模式进行探索,通过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延伸服务内涵,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据悉,都江堰市骨伤专科从刚开始的2项中医适宜技术到目前10余项中医护理操作,适合临床不同病种已达到20余种。
同时,都江堰市还在分级诊疗领域进行创新探索,相继推出了中医云、预约平台、“中药代煎”等智慧医疗形式,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中医药的续药和预约门诊,医院提供包括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药煎煮、膏方制作等中药送到家的服务,免去群众舟车劳顿,缓解看病难题。
突出专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都江堰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评验收,拥有国家级中医专业协作组2个、四川省级重点专科3个、成都市级重点专科4个。在专家人才方面,中医博士后张大铮入选四川省岐黄精英人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代表参加成都市委城乡融合人才座谈会并发言。青年中医师岳喜元入选国医大家学术经验传承培养对象。还积极推进中医“名医馆”“治未病中心”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项目的建设。
此外,都江堰市还打造“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文化”等模式,带动中医事业在全市基层“热”起来。“在实践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传统中医药已经走上了一条焕新之路,我们还将探索‘中医药+’更多服务模式,展示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唐莹表示。(供稿:都江堰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