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09:55:19 来源:西部经济网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已经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标志着该线向年内开通初期运营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即将投入运营的19号线二期科技感十足,镌刻出成都轨道交通精准发力科技创新、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轨道交通产业为成都市28个重点产业链以及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成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成都轨道集团充分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成都超大规模轨道线网资源以及全产业链条集聚发展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健全、壮大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即将全“新”亮相 新线充满科技感
年内即将开通的19号线二期可谓“新”意十足,通过创新运用由成都轨道集团与西南交大共建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的多项科研技术成果,这条线路将更安全、更智慧、更快捷。
车辆供电更可靠。作为成都首条设计速度为160km/h的轨道交通线路,19号线二期列车上安装了产研院联合产业链企业共同研发的弓网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能根据地铁接触网特点和电动客车车体空间要求,利用结构光、紫外光、红外光等多源信号和深度学习等技术,采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受电弓运行状态、接触线磨耗及弓网接触点温度、硬点、燃弧等关键安全运行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弓网故障隐患,对预防和减少弓网事故、保证行车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据了解,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车辆运行更安全。由产研院联合研发的车辆360°外观图像故障检测系统也将在19号线二期首次应用,这是一套集高清图像采集、实时大容量图像数据存储分析、故障识别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检测、检测系统,主要用于检测车辆外观及悬挂部件的完整性,通过提前预警异常状态等方式,有效防止出现进一步的松脱断裂等故障。该系统具有检测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全天候检测等优点,已实现列车关键部件检测全覆盖,准确率达到98.87%。
轨道运维更智能。应用于19号线二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智能巡检系统通过二维/三维视觉联合测量,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重嵌套轨道病害智能识别软件算法,可随车实现对钢轨剥离掉块、弹条移位、螺栓松动、道床裂缝、道床异物等31项轨道可视病害的自动检测,覆盖并超出人工巡道的运维内容,使轨道运维方式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测准确率。该项目荣获多项国家创新奖项并入选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
发展绿色轨道 创新驱动生产力
19号线二期采用的诸多新技术,只是近年来成都轨道集团开展技术攻关所取得的系列创新技术成果中的代表。成都轨道集团通过持续创新推动轨道交通向绿色节能与智慧化、数字化转变,为建设智慧蓉城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成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聚焦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都轨道集团联合产业链企业紧盯行业先进技术,开展双向变流器及储能吸收系统、基于碳化硅变流器和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其中,双向变流及储能吸收系统目前已在成都地铁4号线挂网试运行,根据测试情况预估总体节能率达10%以上,同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占用面积小、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基于碳化硅变流器和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已在成都地铁7号线试点应用,已累计平稳运行超过两万公里,未发生相关故障,预计最高降低车辆牵引能耗30%。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立足城轨交通智慧化、绿色化、自主化、融合化发展的新阶段,成都轨道集团更是敢于担当、勇于突破。成都轨道时代科技创新中心是与中车时代电气合作创建的,旨在围绕“自主可控、绿色低碳、智能智慧、创新引领”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站台门统型和牵引系统国产化等行业科研课题;与时代新材共建的西部材料与工程创新中心,将聚焦智能材料研究、复合材料开发、系统减振技术方面,开展车辆段/停车场综合开发系统减振降噪技术、市域铁路全过程系统减振降噪技术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成都地铁线网智慧能源系统研究》《基于感知的调度控制一体化系统技术方案与运营场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研专项立项;同时,也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减振技术规范》获四川省地方标准立项,该技术规范将解决城轨道岔减振设计无专门性标准可用的问题,为轨道交通相关技术产品加速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赋能产业发展 集群生态“成势”
城轨交通行业既需要深耕创新沃土,也需要整合产业资源、发挥牵头作用,成都轨道集团在推动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建强轨道产业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致力于推动本地轨道产业发展,成都轨道集团于2018年率先在同类城轨企业中成立产业协调专班,并于2021年底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成立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按照“市场换产业”的工作思路,助推成都构建“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的轨道交通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以中车四方、中车长客等企业为龙头,与时代电气、交控科技等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2022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助力成都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以上,提高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使成都跃升成为国内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及产业链最齐备城市之一,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在产业运营模式创新方面,成都轨道集团深化“两业”融合,依托中国中车先进的车辆检修技术和成都轨道交通线网架大修基地资源,联合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共同打造轨道装备智慧工厂,统筹谋划车辆检修核心能力建设,率先打造国内城轨智慧检修面向多家车辆主机厂有序竞合的行业示范,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动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全国首例跨平台可兼修A型及B型地铁车辆和时速140-160公里市域列车的车辆转向架检修线、西部首条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车辆空调架大修及新造生产线、齿轮箱传动系统造修生产线,轨道交通车辆“整车+转向架+大部件”核心检修能力布局基本实现,“1+N”城轨智能维保体系成势成型。同时,成都轨道产投集团按照“工程中心+创新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全面推动轨道产业创新基地投资建设,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迭代升级,全力打通“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条,助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维保”创新高地。
下一步,成都轨道集团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化、链条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助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供稿:成都轨道集团)
2023-09-06 09:55:19 来源:西部经济网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已经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标志着该线向年内开通初期运营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即将投入运营的19号线二期科技感十足,镌刻出成都轨道交通精准发力科技创新、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轨道交通产业为成都市28个重点产业链以及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成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成都轨道集团充分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成都超大规模轨道线网资源以及全产业链条集聚发展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健全、壮大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即将全“新”亮相 新线充满科技感
年内即将开通的19号线二期可谓“新”意十足,通过创新运用由成都轨道集团与西南交大共建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的多项科研技术成果,这条线路将更安全、更智慧、更快捷。
车辆供电更可靠。作为成都首条设计速度为160km/h的轨道交通线路,19号线二期列车上安装了产研院联合产业链企业共同研发的弓网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能根据地铁接触网特点和电动客车车体空间要求,利用结构光、紫外光、红外光等多源信号和深度学习等技术,采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受电弓运行状态、接触线磨耗及弓网接触点温度、硬点、燃弧等关键安全运行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弓网故障隐患,对预防和减少弓网事故、保证行车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据了解,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车辆运行更安全。由产研院联合研发的车辆360°外观图像故障检测系统也将在19号线二期首次应用,这是一套集高清图像采集、实时大容量图像数据存储分析、故障识别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检测、检测系统,主要用于检测车辆外观及悬挂部件的完整性,通过提前预警异常状态等方式,有效防止出现进一步的松脱断裂等故障。该系统具有检测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全天候检测等优点,已实现列车关键部件检测全覆盖,准确率达到98.87%。
轨道运维更智能。应用于19号线二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智能巡检系统通过二维/三维视觉联合测量,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重嵌套轨道病害智能识别软件算法,可随车实现对钢轨剥离掉块、弹条移位、螺栓松动、道床裂缝、道床异物等31项轨道可视病害的自动检测,覆盖并超出人工巡道的运维内容,使轨道运维方式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测准确率。该项目荣获多项国家创新奖项并入选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
发展绿色轨道 创新驱动生产力
19号线二期采用的诸多新技术,只是近年来成都轨道集团开展技术攻关所取得的系列创新技术成果中的代表。成都轨道集团通过持续创新推动轨道交通向绿色节能与智慧化、数字化转变,为建设智慧蓉城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成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聚焦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都轨道集团联合产业链企业紧盯行业先进技术,开展双向变流器及储能吸收系统、基于碳化硅变流器和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其中,双向变流及储能吸收系统目前已在成都地铁4号线挂网试运行,根据测试情况预估总体节能率达10%以上,同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占用面积小、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基于碳化硅变流器和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已在成都地铁7号线试点应用,已累计平稳运行超过两万公里,未发生相关故障,预计最高降低车辆牵引能耗30%。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立足城轨交通智慧化、绿色化、自主化、融合化发展的新阶段,成都轨道集团更是敢于担当、勇于突破。成都轨道时代科技创新中心是与中车时代电气合作创建的,旨在围绕“自主可控、绿色低碳、智能智慧、创新引领”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站台门统型和牵引系统国产化等行业科研课题;与时代新材共建的西部材料与工程创新中心,将聚焦智能材料研究、复合材料开发、系统减振技术方面,开展车辆段/停车场综合开发系统减振降噪技术、市域铁路全过程系统减振降噪技术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成都地铁线网智慧能源系统研究》《基于感知的调度控制一体化系统技术方案与运营场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研专项立项;同时,也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减振技术规范》获四川省地方标准立项,该技术规范将解决城轨道岔减振设计无专门性标准可用的问题,为轨道交通相关技术产品加速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赋能产业发展 集群生态“成势”
城轨交通行业既需要深耕创新沃土,也需要整合产业资源、发挥牵头作用,成都轨道集团在推动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建强轨道产业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致力于推动本地轨道产业发展,成都轨道集团于2018年率先在同类城轨企业中成立产业协调专班,并于2021年底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成立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按照“市场换产业”的工作思路,助推成都构建“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的轨道交通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以中车四方、中车长客等企业为龙头,与时代电气、交控科技等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2022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助力成都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以上,提高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使成都跃升成为国内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及产业链最齐备城市之一,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在产业运营模式创新方面,成都轨道集团深化“两业”融合,依托中国中车先进的车辆检修技术和成都轨道交通线网架大修基地资源,联合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共同打造轨道装备智慧工厂,统筹谋划车辆检修核心能力建设,率先打造国内城轨智慧检修面向多家车辆主机厂有序竞合的行业示范,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动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全国首例跨平台可兼修A型及B型地铁车辆和时速140-160公里市域列车的车辆转向架检修线、西部首条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车辆空调架大修及新造生产线、齿轮箱传动系统造修生产线,轨道交通车辆“整车+转向架+大部件”核心检修能力布局基本实现,“1+N”城轨智能维保体系成势成型。同时,成都轨道产投集团按照“工程中心+创新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全面推动轨道产业创新基地投资建设,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迭代升级,全力打通“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条,助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维保”创新高地。
下一步,成都轨道集团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化、链条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助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供稿:成都轨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