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09:21:15
大学设必修课、开展普查测评、设立预警网络、增配专职教师——
多重保障守护学生健康心理
“别让悲剧发生后才懂得关怀,别总经历离别才扼腕叹息。”每当“某某学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在微博登上热搜,事件相关方常会面对公众含泪的“灵魂拷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对年轻心灵最真挚的体贴,为他们提供专业、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我们究竟做到了吗?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覆盖全员,塑造健康心理品质
今后,每位大学新生的培养方案上都将增加一门必修课,它和我们的心灵有关。《通知》提出,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两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
“通过纳入课程、安排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是此次《通知》的另一大亮点。《通知》提出,应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
北京某市属高校从1996年起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开始普查测评。“我们通过‘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档案。对普查数据分析后,我们对筛选后认为需要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访谈,对需要紧急干预的学生会同家长、学院进行早期干预工作。”该校相关负责教师表示。
精准施援,提升发现处置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向群体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对于生活、学业中面临的重大困难、特殊情况较容易发生心理失衡乃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如何精准地向需要帮助的他们伸出援手?
《通知》强调,要强化日常预警防控。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要遍访所有学生寝室,院系要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研判会,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帮扶。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可以有效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辅导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集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该教育部负责人表示。
记者注意到,加强家校合作是《通知》的另一大亮点。《通知》提出,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在家庭访问等家校联系环节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家长学校、社区家长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通知》提出,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中小学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疏导。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当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该教育部负责人提到。
强化保障,打造坚强支撑力量
一间小小心理咨询室,也许可以挽救一个心灵。如何让学生遇到问题能找到专业心理医生?《通知》提出,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途径,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县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通知》还提出,教育部门、各级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加强协同合作。
“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训练有素的骨干队伍。《通知》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此外,对新入职的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对所有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支持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相关专业第二专业硕士学位,适当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相关专业名额。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该教育部负责人表示。
“此外,我们还要求高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经费,确定生均标准,足额按时拨付,并视情建立增长机制。”该教育部负责人补充说。
(记者 周世祥)
2021-08-09 09:21:15
大学设必修课、开展普查测评、设立预警网络、增配专职教师——
多重保障守护学生健康心理
“别让悲剧发生后才懂得关怀,别总经历离别才扼腕叹息。”每当“某某学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在微博登上热搜,事件相关方常会面对公众含泪的“灵魂拷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对年轻心灵最真挚的体贴,为他们提供专业、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我们究竟做到了吗?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覆盖全员,塑造健康心理品质
今后,每位大学新生的培养方案上都将增加一门必修课,它和我们的心灵有关。《通知》提出,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两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
“通过纳入课程、安排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是此次《通知》的另一大亮点。《通知》提出,应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
北京某市属高校从1996年起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开始普查测评。“我们通过‘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档案。对普查数据分析后,我们对筛选后认为需要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访谈,对需要紧急干预的学生会同家长、学院进行早期干预工作。”该校相关负责教师表示。
精准施援,提升发现处置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向群体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对于生活、学业中面临的重大困难、特殊情况较容易发生心理失衡乃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如何精准地向需要帮助的他们伸出援手?
《通知》强调,要强化日常预警防控。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要遍访所有学生寝室,院系要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研判会,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帮扶。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可以有效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辅导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集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该教育部负责人表示。
记者注意到,加强家校合作是《通知》的另一大亮点。《通知》提出,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在家庭访问等家校联系环节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家长学校、社区家长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通知》提出,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中小学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疏导。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当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该教育部负责人提到。
强化保障,打造坚强支撑力量
一间小小心理咨询室,也许可以挽救一个心灵。如何让学生遇到问题能找到专业心理医生?《通知》提出,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途径,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县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通知》还提出,教育部门、各级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加强协同合作。
“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训练有素的骨干队伍。《通知》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此外,对新入职的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对所有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支持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相关专业第二专业硕士学位,适当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相关专业名额。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该教育部负责人表示。
“此外,我们还要求高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经费,确定生均标准,足额按时拨付,并视情建立增长机制。”该教育部负责人补充说。
(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