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教育
  • /

    提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高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62个

    2021-12-22 15:22:07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四川省教育系统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当前教育科研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激励广大党员、教育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出实招办实事,聚焦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完善科研平台运行体系,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布局科研平台,解决技术和产业发展“脱轨”问题。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动谋划,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科研平台,着力推动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等问题。鼓励高等院校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通过搭建科研平台,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支撑和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四川高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562个。其中,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71个,建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91个。

      建设科研转化平台,解决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问题。鼓励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厅(局)+市(州)+高校+企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以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出需求、高校集中攻关的组织模式,从源头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学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为基础,支持高校构建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平台为主线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推动创新链快速主动融入产业链。支持高校发挥大学科技园、行业组织等作用,以行业共性技术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中试平台,建立完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体系,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目前,高校牵头搭建的研发、转移机构、转化服务等产学研合作平台350余个,占全省80%以上,高校签订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四技服务”合同超过万项。高校逐步形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90%的高校成果转化数量转化到四川境内,40%以上转化到中小微企业,转化领域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高校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创新源头供给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研资源共享,解决科研资源“孤岛”问题。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资源集聚,构建多层次、广领域、网络化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体系。鼓励高校面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建立科研资源共享联盟,鼓励依托联盟搭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在联盟内部共建共享,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建立完善科技数据库、科研仪器库、生物种质库等科技资源数据库,打造信息支撑、服务专业、良性合作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科研资源共享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科研资源共享服务机构,提升科研资源共享服务水平。目前,省属高校大型仪器对外共享超过1000余台,占大型仪器总数82%,对外服务机时超过14万小时。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教育
  • /

    提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高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62个

    2021-12-22 15:22:07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四川省教育系统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当前教育科研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激励广大党员、教育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出实招办实事,聚焦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完善科研平台运行体系,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布局科研平台,解决技术和产业发展“脱轨”问题。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动谋划,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科研平台,着力推动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等问题。鼓励高等院校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通过搭建科研平台,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支撑和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四川高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562个。其中,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71个,建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91个。

      建设科研转化平台,解决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问题。鼓励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厅(局)+市(州)+高校+企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以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出需求、高校集中攻关的组织模式,从源头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学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为基础,支持高校构建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平台为主线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推动创新链快速主动融入产业链。支持高校发挥大学科技园、行业组织等作用,以行业共性技术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中试平台,建立完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体系,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目前,高校牵头搭建的研发、转移机构、转化服务等产学研合作平台350余个,占全省80%以上,高校签订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四技服务”合同超过万项。高校逐步形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90%的高校成果转化数量转化到四川境内,40%以上转化到中小微企业,转化领域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高校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创新源头供给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研资源共享,解决科研资源“孤岛”问题。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资源集聚,构建多层次、广领域、网络化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体系。鼓励高校面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建立科研资源共享联盟,鼓励依托联盟搭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在联盟内部共建共享,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建立完善科技数据库、科研仪器库、生物种质库等科技资源数据库,打造信息支撑、服务专业、良性合作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科研资源共享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科研资源共享服务机构,提升科研资源共享服务水平。目前,省属高校大型仪器对外共享超过1000余台,占大型仪器总数82%,对外服务机时超过14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