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教育
  • /

    凤凰涅槃 引领民族教育迈上新高地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2019-05-24 18:02:51


    位于凉山州盐源县城两公里处,有一所近四十年办学历史的民族中学校,在一片现代、时尚楼宇的掩映之下,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远离闹市,是许多莘莘学子向往和读书的好去处。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初夏时节,我们信步于鲜花盛开、树荫浓郁的校园。苍翠的侧柏和高大的雪松,文化励志而厚重,名人名言、塑雕和校标等文化建设无不展示着这所书香校园的风貌,沁透着盐源民族中学校朴素、求真、务实、奋进的文化精神。


    校园风光

      这是一所拥有36年建校历史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学校的前身是盐源师范学校,1983年8月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盐源县民族中学。学校占地172亩,现有教师297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3人,中级教师110人;教学班84个,其中高中43个,初中41个,学生4829人,其中高中2711人,初中2118人。学校以“一模强校,艺体兴校,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为办学目标;“以人为本,合格升学,全面发展”的高起点办学思想;确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团结、求实、和谐、创新、博学、善导、厚积、善思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校园规划图

    近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和州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凉山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凉山州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凉山州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凉山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凉山州文明单位”“凉山州卫生先进单位”“凉山州文明单位(标兵)”“凉山州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学校”“盐源县输送生源工作先进集体”“盐源县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盐源县平安校园”“凉山州第一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凉山州第二批寄宿制示范学校”“凉山州第二批艺术特色学校”“盐源县‘两基’国检工作先进集体”“凉山州普通高中综合考核三等奖”“盐源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等奖”“凉山州第四届运动会特别贡献奖”“盐源县教育教学综合质量先进单位”“盐源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等奖”“凉山州卫生十佳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应急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凉山州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二等奖”“凉山州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盐源县党风廉政先进单位”“凉山州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等多项光荣称号。


    相关领导到学校调研

    管理优校

      队伍建设增添生机活力

      学校始终坚持“管理促发展,管理出效益”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教育管理工作责任落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抓手,狠抓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建设,补齐教育短板,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教育,有力推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发展。

      抓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配齐配足了学校领导班子。学校班子结构合理,全部符合高中教师任职资格,信息技术水平全部达标,岗位培训合格率达100%。班子成员政治素养高,清正廉洁,团结协作,通力合作,具有扎实的学校管理知识和熟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坚持任课,并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指导工作,在师生中威信高,教职工对班子的满意度达90%以上。学校内设机构健全,各机构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抓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全校现有6名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及部分教师在读研究生。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引导和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格师德考核,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培训新思路,每学期开学初,聘请内地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已涌现出一大批省、州、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内涵发展。学校提出了“一模强校、艺体兴校,把盐源县民族中学办成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办学目标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在学校全面实施“一训、二要、三查、四洗、五化、六勤、七线、八不”养成教育工程,让学生在学校养成好习惯,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立志成才。在学校开设了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学,着力巩固提升艺体传统优势,开展清洁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活动。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文化,有效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用汗水和智慧谱写教育发展壮丽诗篇。2018年上本科线239人,其中硬上线129人,其中重本24人;艺体13人,政策性加分上线97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排位年年名列全县前茅, 2018年一类模式初三毕业生参加中考,全州一模生前20名均在该校。


    文化艺术节汇演现场

    环境育校

      为民校飞跃插上腾飞的翅膀

      增加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盐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族振兴教育先行的发展方向,坚持“穷县也要办大教育”的理念,把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扶贫移民工程等进行统筹规划,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把民族中学的基础建设、大型设备设施添置等专项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投入7500万元,新征地39亩,改扩建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足球场、多功能活动中心等。

      为不断改善学校师生的生活条件,学校先后立项修建了4140平方米的男生公寓、5300平方米的女生公寓、2980平方米的第二男生公寓、9648平方米的教师经济适用房、 3100平方米的学生第二食堂。目前正在建造2260平方米的新运动场、2980平方米的第二女生公寓,即将启动占地3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4800平方米的第三男生公寓的工程建设。

      调整校园布局,扩大办学规模。为着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扩容提质,学校因地制宜地对以往布局进行调整,新建教学楼3栋,新增教室80间,新设美术室、音乐室各2间,书法室、舞蹈室、阅览室和藏书室各1间,图书总册数12.9万册,图书生均26.7册。电脑室5间,通用技术教室2间,计算机总台数490台。建有教学、考试资源库及计算机软件资料。新增标准塑胶运动场15733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10.7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和标准足球场400米,2个室外篮球场。

      打造高雅校园文化,构建优美育人环境。学校始终把绿化、美化校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结合学校实情,挖掘自身内涵和特色,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梳理,多措并举,打造高雅校园文化。在校园道路旁种草植树,扩大绿化面积,绿化率达12%以上。在校园内矗立孔子、孟子等古今教育名家雕塑,镌刻名言警句,名人雕像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厚实了校园人文精神,优美的环境与厚重的文化相得益彰,成为校园里最靓丽的人文景观和永久丰碑,给师生们以历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学校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彰显了学校办学理念,校园内文化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绿化美化亮化多呈,文化氛围浓郁。


    体育健儿闪耀赛场

      德育立校

      以德树人彰显民校之魂

      “育人先育德”,这已是国内教育界的共识。校长胡聪元认为: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君子比才子更可贵,内修是外化的驱动力。该校贯彻坚持教育立校策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体验德育创新实验。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崇德力行的本底素养。始终如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生命价值和学习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在加强教育交流的同时,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实现资源共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学校所有班级都配置了多媒体、电脑、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高中开通了9个“成都七中网络直播班”,初中开通了8个“石室中学祥云网校直播班”,学校办学效益日益显著,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为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实,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县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县监所、交警中队、盐井镇派出所等部门联系,通过邀请相关专家领导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参观盐源监所进行现场教育,邀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等方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兼职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题,开展 “新生军训”“爱我学校、美我学校”“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校园达体舞”“护林防火”“防溺水宣传”“法制教育”“节能有道、节俭有德”“感恩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劳动实践、体育活动等主题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

      德艺双馨,文艺活动方兴未艾。学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德育教育的同时,对艺术教育毫不放松。为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潜能、提高素质,推进学校校园文明建设,组织少数民族乐器“月琴”传承社团、舞蹈社、绘画社、钢琴协会、科技与发明协会、读书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每一个学生。

      学校利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彝族达体舞、红歌和美术等比赛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大型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学生通过舞蹈、独唱、合唱、小品、民族服装展示等形式展现自己的才艺。去年盐源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编排的合唱被选送到凉山州参赛,获得州一等奖,选送到省上参赛,获第二名。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激发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张扬,在凉山民族教育中大放异彩,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课间体操

    特色兴校

      科研艺体引航教育迈上新轨道

      抓一类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响应国家民族优惠政策,培养贫困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针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彝族学生居多的现状,学校于2017年8月报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了“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的开办,对实现“一模强校”目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将大幅度提升学校彝族学生的升学率和出口质量,让诸多贫困的彝族大家庭孩子共享国家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目前,学校“彝语一类模式”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去年,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一行到学校考察“一模”办学后,把该校定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实习实践就业基地”。

      抓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学校把科技创新培养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在科技探索中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力,让民族学生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编写了《盐源县民族中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组建了“科技社”,正在筹建“创客中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参加省、州科技创新大赛及科普活动中遥遥领先。

      近期在凉山州体育运动会比赛中,学校共获得14枚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在5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田径高中组团体第一名、田径初中组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位居榜首,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运动队荣誉,取得建校以来最好成绩,其中高中男子4*400米打破纪录。

      创办《笮灵》校刊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校刊是反映学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又一个缩影,在校委会的指导下,由教师主办的规范性内部刊物。它既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十分重视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笮灵》校刊开辟了诸多文化栏目,在全校师生中发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用,文学让师生在校刊内尽情地抒发情感,发表见解,交流思想,成为师生理性与感性,智慧与情感抒发交流的舞台,通过师生的实践创作,相互交流,展示了学校校园风貌和师生文化精神的内涵,展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不但能帮助师生及时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为学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搭建了更高的宣传平台。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今,该校德育以求真,智育以求知,体育以强本,美育以怡情等教学方式塑造学生成人成才。厚德载物,天高地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大凉山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盐源县民族中学校学子们沐浴着教育的春风,不断砥砺自我,强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青春的羽翼似校园那蓬勃而渐长渐高的雪松,扬向蓝天。

      唐廷茂 李自娟 文/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教育
  • /

    凤凰涅槃 引领民族教育迈上新高地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2019-05-24 18:02:51


    位于凉山州盐源县城两公里处,有一所近四十年办学历史的民族中学校,在一片现代、时尚楼宇的掩映之下,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远离闹市,是许多莘莘学子向往和读书的好去处。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初夏时节,我们信步于鲜花盛开、树荫浓郁的校园。苍翠的侧柏和高大的雪松,文化励志而厚重,名人名言、塑雕和校标等文化建设无不展示着这所书香校园的风貌,沁透着盐源民族中学校朴素、求真、务实、奋进的文化精神。


    校园风光

      这是一所拥有36年建校历史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学校的前身是盐源师范学校,1983年8月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盐源县民族中学。学校占地172亩,现有教师297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3人,中级教师110人;教学班84个,其中高中43个,初中41个,学生4829人,其中高中2711人,初中2118人。学校以“一模强校,艺体兴校,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为办学目标;“以人为本,合格升学,全面发展”的高起点办学思想;确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团结、求实、和谐、创新、博学、善导、厚积、善思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校园规划图

    近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和州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凉山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凉山州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凉山州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凉山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凉山州文明单位”“凉山州卫生先进单位”“凉山州文明单位(标兵)”“凉山州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学校”“盐源县输送生源工作先进集体”“盐源县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盐源县平安校园”“凉山州第一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凉山州第二批寄宿制示范学校”“凉山州第二批艺术特色学校”“盐源县‘两基’国检工作先进集体”“凉山州普通高中综合考核三等奖”“盐源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等奖”“凉山州第四届运动会特别贡献奖”“盐源县教育教学综合质量先进单位”“盐源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等奖”“凉山州卫生十佳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应急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凉山州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二等奖”“凉山州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盐源县党风廉政先进单位”“凉山州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等多项光荣称号。


    相关领导到学校调研

    管理优校

      队伍建设增添生机活力

      学校始终坚持“管理促发展,管理出效益”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教育管理工作责任落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抓手,狠抓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建设,补齐教育短板,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教育,有力推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发展。

      抓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配齐配足了学校领导班子。学校班子结构合理,全部符合高中教师任职资格,信息技术水平全部达标,岗位培训合格率达100%。班子成员政治素养高,清正廉洁,团结协作,通力合作,具有扎实的学校管理知识和熟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坚持任课,并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指导工作,在师生中威信高,教职工对班子的满意度达90%以上。学校内设机构健全,各机构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抓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全校现有6名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及部分教师在读研究生。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引导和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格师德考核,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培训新思路,每学期开学初,聘请内地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已涌现出一大批省、州、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内涵发展。学校提出了“一模强校、艺体兴校,把盐源县民族中学办成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办学目标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在学校全面实施“一训、二要、三查、四洗、五化、六勤、七线、八不”养成教育工程,让学生在学校养成好习惯,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立志成才。在学校开设了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学,着力巩固提升艺体传统优势,开展清洁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活动。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文化,有效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用汗水和智慧谱写教育发展壮丽诗篇。2018年上本科线239人,其中硬上线129人,其中重本24人;艺体13人,政策性加分上线97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排位年年名列全县前茅, 2018年一类模式初三毕业生参加中考,全州一模生前20名均在该校。


    文化艺术节汇演现场

    环境育校

      为民校飞跃插上腾飞的翅膀

      增加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盐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族振兴教育先行的发展方向,坚持“穷县也要办大教育”的理念,把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扶贫移民工程等进行统筹规划,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把民族中学的基础建设、大型设备设施添置等专项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投入7500万元,新征地39亩,改扩建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足球场、多功能活动中心等。

      为不断改善学校师生的生活条件,学校先后立项修建了4140平方米的男生公寓、5300平方米的女生公寓、2980平方米的第二男生公寓、9648平方米的教师经济适用房、 3100平方米的学生第二食堂。目前正在建造2260平方米的新运动场、2980平方米的第二女生公寓,即将启动占地3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4800平方米的第三男生公寓的工程建设。

      调整校园布局,扩大办学规模。为着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扩容提质,学校因地制宜地对以往布局进行调整,新建教学楼3栋,新增教室80间,新设美术室、音乐室各2间,书法室、舞蹈室、阅览室和藏书室各1间,图书总册数12.9万册,图书生均26.7册。电脑室5间,通用技术教室2间,计算机总台数490台。建有教学、考试资源库及计算机软件资料。新增标准塑胶运动场15733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10.7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和标准足球场400米,2个室外篮球场。

      打造高雅校园文化,构建优美育人环境。学校始终把绿化、美化校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结合学校实情,挖掘自身内涵和特色,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梳理,多措并举,打造高雅校园文化。在校园道路旁种草植树,扩大绿化面积,绿化率达12%以上。在校园内矗立孔子、孟子等古今教育名家雕塑,镌刻名言警句,名人雕像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厚实了校园人文精神,优美的环境与厚重的文化相得益彰,成为校园里最靓丽的人文景观和永久丰碑,给师生们以历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学校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彰显了学校办学理念,校园内文化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绿化美化亮化多呈,文化氛围浓郁。


    体育健儿闪耀赛场

      德育立校

      以德树人彰显民校之魂

      “育人先育德”,这已是国内教育界的共识。校长胡聪元认为: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君子比才子更可贵,内修是外化的驱动力。该校贯彻坚持教育立校策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体验德育创新实验。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崇德力行的本底素养。始终如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生命价值和学习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在加强教育交流的同时,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实现资源共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学校所有班级都配置了多媒体、电脑、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高中开通了9个“成都七中网络直播班”,初中开通了8个“石室中学祥云网校直播班”,学校办学效益日益显著,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为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实,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县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县监所、交警中队、盐井镇派出所等部门联系,通过邀请相关专家领导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参观盐源监所进行现场教育,邀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等方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兼职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题,开展 “新生军训”“爱我学校、美我学校”“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校园达体舞”“护林防火”“防溺水宣传”“法制教育”“节能有道、节俭有德”“感恩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劳动实践、体育活动等主题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

      德艺双馨,文艺活动方兴未艾。学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德育教育的同时,对艺术教育毫不放松。为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潜能、提高素质,推进学校校园文明建设,组织少数民族乐器“月琴”传承社团、舞蹈社、绘画社、钢琴协会、科技与发明协会、读书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每一个学生。

      学校利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彝族达体舞、红歌和美术等比赛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大型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学生通过舞蹈、独唱、合唱、小品、民族服装展示等形式展现自己的才艺。去年盐源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编排的合唱被选送到凉山州参赛,获得州一等奖,选送到省上参赛,获第二名。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激发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张扬,在凉山民族教育中大放异彩,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课间体操

    特色兴校

      科研艺体引航教育迈上新轨道

      抓一类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响应国家民族优惠政策,培养贫困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针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彝族学生居多的现状,学校于2017年8月报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了“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的开办,对实现“一模强校”目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将大幅度提升学校彝族学生的升学率和出口质量,让诸多贫困的彝族大家庭孩子共享国家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目前,学校“彝语一类模式”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去年,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一行到学校考察“一模”办学后,把该校定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实习实践就业基地”。

      抓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学校把科技创新培养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在科技探索中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力,让民族学生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编写了《盐源县民族中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组建了“科技社”,正在筹建“创客中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参加省、州科技创新大赛及科普活动中遥遥领先。

      近期在凉山州体育运动会比赛中,学校共获得14枚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在5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田径高中组团体第一名、田径初中组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位居榜首,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运动队荣誉,取得建校以来最好成绩,其中高中男子4*400米打破纪录。

      创办《笮灵》校刊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校刊是反映学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又一个缩影,在校委会的指导下,由教师主办的规范性内部刊物。它既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十分重视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笮灵》校刊开辟了诸多文化栏目,在全校师生中发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用,文学让师生在校刊内尽情地抒发情感,发表见解,交流思想,成为师生理性与感性,智慧与情感抒发交流的舞台,通过师生的实践创作,相互交流,展示了学校校园风貌和师生文化精神的内涵,展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不但能帮助师生及时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为学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搭建了更高的宣传平台。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今,该校德育以求真,智育以求知,体育以强本,美育以怡情等教学方式塑造学生成人成才。厚德载物,天高地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大凉山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盐源县民族中学校学子们沐浴着教育的春风,不断砥砺自我,强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青春的羽翼似校园那蓬勃而渐长渐高的雪松,扬向蓝天。

      唐廷茂 李自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