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教育
  • /

    春风浩荡花千树 不待扬鞭自奋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2020-08-07 15:20:37


    盐源县民族中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创时期的荜路蓝缕,到今天的规模大、质量高,以挺拔的身姿逐步走向辉煌。2019年有一名学子考入北京大学,2020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硬上线127人,艺体双上线38人,文理科600分以上11人,居盐源县第一。2020年中考取得骄人成绩,最高分764分,名列全县前10名有4人,全县前100名有40人,全县前200名有75人,中高考全部实现了“低进高出”的突破。


    学校领导班子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曾是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之一,西汉置县,历史上曾被称为定笮县,因产盐而闻名,故此,这里又叫润盐古都。

      盐源人杰地灵,俊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土地上,茶马古道的文明,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让盐源变革奋起,自强不息。



    校园一角

      盐源民族中学校位于盐源县城东郊,创建于1983年,创始之初,仅有五个教学班,学生218名。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民族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代民中人筚路蓝缕,苦寒磨砺,辛勤耕耘。昨天的盐源县民族中学饱经风雨,一路艰难前行,今天的盐源县民族中学占地面积204亩,已有90个教学班,教职工305人,在校学生5222人。学校建筑恢弘大气,楼群布局整齐,校园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琴韵书声,健儿掠影,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成为莘莘学子勤奋苦读,矢志成才的理想殿堂。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凉山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凉山州第二批寄宿制示范学校”“凉山州第二批艺术特色学校”等省、州、县殊荣。


    南充高中与校手拉手

      雄关漫道 砥砺前行

      多年来,盐源县民族中学80%以上的生源来自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85%,与普通中学相比,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学生文化底子薄,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潜在困难。

      为让学校走出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的困境,学校紧紧围绕“打造民族品牌学校”目标,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的发展之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人文、人和、人本”的办学理念,“打造民族品牌学校,做大做强民族教育,把学校办成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办学目标,“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开放的姿态,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成都七中、棠湖中学、南充高级中学、绵阳实验中学、广州市三水区实验中学等知名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博取众长。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办成都七中网络直播班、棠湖中学网络直播班和成都四中石室祥云网校录播班,充分利用名校帮扶、国培、省培、州培和县培资源,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师成长。由于学校办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向高校输送的生源质量高、后劲足,获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评。办学声誉好,吸引了大量学生慕名前来就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建设者,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州足球联赛获奖

      多元办学 彰显特色

      近年来,盐源县民族中学立足于实际,不断探索特色办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坚持“多把尺子多个人才”的评价理念,提出了学生基本素质标准,确立了主次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盐源县民族中学提出了 “多元化办学,多元化培养”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德,发挥艺体特长,传承彝族母语文化,以“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的模式培养学生,大力实施多元化特色办学模式: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把科技创新培养作为特色教育内容之一,编写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组建了“科技社”,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近3年来,学校共有289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其中1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6人次获省级奖励,121人次获州级奖励,111人次获县级奖励。选送的2件科创作品获四川省二等奖、 3件作品获四川省三等奖、33件作品中获凉山州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8项;2名学生的专利获授权。在凉山州第三十一届、第三十三届、第三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均被凉山州科协、凉山州教育局评为基层优秀组织奖。

      ——开办艺体特长项目班。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体育课、艺术课、健康教育课,坚持开展“两操一活动”,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建立了少数民族乐器“月琴”传承社团、舞蹈社、绘画社、钢琴协会、科技与发明协会、读书社等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开设了播音主持、表演、美术、音乐、“泸沽湖之星”足球班等多个艺体特长项目班,学校艺体教育取得可喜成绩。体育方面:学校已成功举办了13届学生运动会,学生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138枚、银牌203枚,并为国家队和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省队输送了12名优秀运动员,获得“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国家田径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凉山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艺术方面:2018年盐源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编排的合唱被选送凉山州参赛,获得州一等奖,选送省上参赛,获第二名。近三年,盐源县民族中学艺体学生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圆了大学本科梦。

      ——开办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盐源县民族中学针对学校彝族学生居多的现状,2017年8月报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了“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目前已有1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7个,高中3个;学生537人,其中初中403人,高中134人。2020年首届一模班58名学生参加高考,17人硬上本科线,本科预科上线38人,本科上线率达95%。一模中考取得骄人成绩,全校235人参加中考,最高分706分,名列全州第六名;名列全州前10名有1人;全州前50名有11人;全州前100名有35人。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的开办,对实现 “一模强校”目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开办普职融合班。为加快推进盐源教育改革步伐,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互相贯通、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盐源县民族中学尝试性地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开办普职融合班,让普通高中上本科线比较困难的学生充分发挥技能特长,圆本科梦。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合作

      着眼未来 突出重心

      近年来,盐源县民族中学围绕校园建设、德育教育、科研引领、师资优化、质量提升五方面,着眼未来,着力实施基础提升、德育教育、科研强校、教师成才、质量兴校五大工程,绘制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蓝图:

      校园建设:实施“基础提升”工程,积极争取校舍新建、教学设施设备优化、校园美化亮化,创建人文环境,浸润师生心灵,把学校办成师生树德、树智、树才、乐学、乐教、圆梦的乐园。

      德育教育: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作为德育方向,充分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力量,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教育,强化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科研引领: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教育教学研究为抓手,重点做好科研课题引导、申报、研究工作,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

      师资优化:实施“教师成才”工程。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教育科研、技能大赛、学科专业考试等活动,加强专业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爱岗敬业、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质量提升: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打造民族品牌学校,做大做强民族教育,把盐源县民族中学办成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目标。

      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力争3-5年把学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品质高尚”的民族教育强校。这一规划,必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给我们一个孩子,还你们一个奇迹,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这是盐源县民族中学领导和全体教师不变的追求,永恒的梦想。


    艺术活动


    绿茵场上

      春风浩荡花千树,不待扬鞭自奋蹄。盐源县民族中学“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正在实现。而今,学校在校长胡聪元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辛苦努力下,在莘莘学子的号角歌声中,盐源县民族中学正意气风发,满载希望,迈向教育发展的新高地。

      陈春海 文/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教育
  • /

    春风浩荡花千树 不待扬鞭自奋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2020-08-07 15:20:37


    盐源县民族中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创时期的荜路蓝缕,到今天的规模大、质量高,以挺拔的身姿逐步走向辉煌。2019年有一名学子考入北京大学,2020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硬上线127人,艺体双上线38人,文理科600分以上11人,居盐源县第一。2020年中考取得骄人成绩,最高分764分,名列全县前10名有4人,全县前100名有40人,全县前200名有75人,中高考全部实现了“低进高出”的突破。


    学校领导班子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曾是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之一,西汉置县,历史上曾被称为定笮县,因产盐而闻名,故此,这里又叫润盐古都。

      盐源人杰地灵,俊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土地上,茶马古道的文明,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让盐源变革奋起,自强不息。



    校园一角

      盐源民族中学校位于盐源县城东郊,创建于1983年,创始之初,仅有五个教学班,学生218名。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民族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代民中人筚路蓝缕,苦寒磨砺,辛勤耕耘。昨天的盐源县民族中学饱经风雨,一路艰难前行,今天的盐源县民族中学占地面积204亩,已有90个教学班,教职工305人,在校学生5222人。学校建筑恢弘大气,楼群布局整齐,校园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琴韵书声,健儿掠影,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成为莘莘学子勤奋苦读,矢志成才的理想殿堂。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凉山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凉山州第二批寄宿制示范学校”“凉山州第二批艺术特色学校”等省、州、县殊荣。


    南充高中与校手拉手

      雄关漫道 砥砺前行

      多年来,盐源县民族中学80%以上的生源来自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85%,与普通中学相比,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学生文化底子薄,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潜在困难。

      为让学校走出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的困境,学校紧紧围绕“打造民族品牌学校”目标,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的发展之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人文、人和、人本”的办学理念,“打造民族品牌学校,做大做强民族教育,把学校办成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办学目标,“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开放的姿态,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成都七中、棠湖中学、南充高级中学、绵阳实验中学、广州市三水区实验中学等知名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博取众长。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办成都七中网络直播班、棠湖中学网络直播班和成都四中石室祥云网校录播班,充分利用名校帮扶、国培、省培、州培和县培资源,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师成长。由于学校办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向高校输送的生源质量高、后劲足,获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评。办学声誉好,吸引了大量学生慕名前来就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建设者,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州足球联赛获奖

      多元办学 彰显特色

      近年来,盐源县民族中学立足于实际,不断探索特色办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坚持“多把尺子多个人才”的评价理念,提出了学生基本素质标准,确立了主次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盐源县民族中学提出了 “多元化办学,多元化培养”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德,发挥艺体特长,传承彝族母语文化,以“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的模式培养学生,大力实施多元化特色办学模式: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把科技创新培养作为特色教育内容之一,编写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组建了“科技社”,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近3年来,学校共有289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其中1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6人次获省级奖励,121人次获州级奖励,111人次获县级奖励。选送的2件科创作品获四川省二等奖、 3件作品获四川省三等奖、33件作品中获凉山州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8项;2名学生的专利获授权。在凉山州第三十一届、第三十三届、第三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均被凉山州科协、凉山州教育局评为基层优秀组织奖。

      ——开办艺体特长项目班。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体育课、艺术课、健康教育课,坚持开展“两操一活动”,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建立了少数民族乐器“月琴”传承社团、舞蹈社、绘画社、钢琴协会、科技与发明协会、读书社等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开设了播音主持、表演、美术、音乐、“泸沽湖之星”足球班等多个艺体特长项目班,学校艺体教育取得可喜成绩。体育方面:学校已成功举办了13届学生运动会,学生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138枚、银牌203枚,并为国家队和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省队输送了12名优秀运动员,获得“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国家田径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凉山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艺术方面:2018年盐源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编排的合唱被选送凉山州参赛,获得州一等奖,选送省上参赛,获第二名。近三年,盐源县民族中学艺体学生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圆了大学本科梦。

      ——开办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盐源县民族中学针对学校彝族学生居多的现状,2017年8月报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了“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目前已有1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7个,高中3个;学生537人,其中初中403人,高中134人。2020年首届一模班58名学生参加高考,17人硬上本科线,本科预科上线38人,本科上线率达95%。一模中考取得骄人成绩,全校235人参加中考,最高分706分,名列全州第六名;名列全州前10名有1人;全州前50名有11人;全州前100名有35人。彝语一类模式教学班的开办,对实现 “一模强校”目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开办普职融合班。为加快推进盐源教育改革步伐,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互相贯通、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盐源县民族中学尝试性地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开办普职融合班,让普通高中上本科线比较困难的学生充分发挥技能特长,圆本科梦。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合作

      着眼未来 突出重心

      近年来,盐源县民族中学围绕校园建设、德育教育、科研引领、师资优化、质量提升五方面,着眼未来,着力实施基础提升、德育教育、科研强校、教师成才、质量兴校五大工程,绘制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蓝图:

      校园建设:实施“基础提升”工程,积极争取校舍新建、教学设施设备优化、校园美化亮化,创建人文环境,浸润师生心灵,把学校办成师生树德、树智、树才、乐学、乐教、圆梦的乐园。

      德育教育: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作为德育方向,充分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力量,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教育,强化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科研引领: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教育教学研究为抓手,重点做好科研课题引导、申报、研究工作,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

      师资优化:实施“教师成才”工程。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教育科研、技能大赛、学科专业考试等活动,加强专业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爱岗敬业、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质量提升: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打造民族品牌学校,做大做强民族教育,把盐源县民族中学办成州内领先、省内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目标。

      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力争3-5年把学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品质高尚”的民族教育强校。这一规划,必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给我们一个孩子,还你们一个奇迹,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这是盐源县民族中学领导和全体教师不变的追求,永恒的梦想。


    艺术活动


    绿茵场上

      春风浩荡花千树,不待扬鞭自奋蹄。盐源县民族中学“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多元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正在实现。而今,学校在校长胡聪元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辛苦努力下,在莘莘学子的号角歌声中,盐源县民族中学正意气风发,满载希望,迈向教育发展的新高地。

      陈春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