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旅游
  • /

    邂逅升钟湖 共赴文旅之约 四川南部升钟湖景区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5-01-14 10:14:2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高林阳 记者 黄韬)近日,南部县汇全县之策,在县城会议中心召开“三件大事”工作推进会,将升钟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纳入其中,标志着南部吹响了升钟湖创建“国字号”名片号角。

    近年来,升钟湖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荣誉。该县以创建为契机,锚定升钟湖“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主题,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区”总体规划推进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旅游产业新篇章。

    A一片湖

    诉说着灵动山水嬗变故事

    升钟湖位于南部县西北端,水源补给主要来自西河。西河发源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五指山南麓,沿河蜿蜒而下,流经南部202公里至王家镇汇入嘉陵江。

    升钟湖如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她的嬗变故事由来已久。翻开中国历史,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南部也不例外,灾害来时田亩绝收、饿殍遍野,一派凄惨景象,至今仍流传着“丙子易过、丁丑难挨”民谣。

    据南部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南部夏大旱,民食树皮,死者甚众,掘万人坑埋之;1520年至1985年,出现81年旱灾,其中44年属大旱......”尝尽苦头的先辈们穷则思变、差则思勤,用汗水和智慧改造自然,迸发出斩断西河中游、拦腰筑坝的伟大构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谁先提出修建水库?1950年,中共中央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到升钟片区慰问,了解和掌握当地民间旱灾疾苦和百姓诉求后,第二年,国家派出专人来到四川主政川北,为该地区培养3100余名基层水利骨干参加地质踏勘,为后来修建升钟水库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

    1952年9月,四川省水利厅成立后,对嘉陵江西河进行现场踏勘,并形成《四川省嘉陵江水利工程勘察报告》,这一报告得到了高度认可。1953年2月,时任西南水利部饶兴副部长带队,首次勘察在西河提出兴建升钟水库方案。随后,1959年12月,四川省水利厅专题研究升钟水库规划方案,讨论了在西河中游拦腰筑坝修建大型水库。

    1960年4月7日,兴修升钟水库,工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举行了开工誓师大会。人们喜笑颜开建设时,却成为了昙花一现。连年的旱灾和工程量较大,劳动力不足,一时戛然而止。

    岁月蹉跎,时过境迁。南部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精神与贫穷作斗争,展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1976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兴建升钟水库工程。次年12月,这一宏伟工程浩浩荡荡开工建设,先后涌现出“挖掘大王”薛秀芳、工地“红色娘子军”、“水利专家”郭光杰、沈光怀传奇等治水先锋,大兴水利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1984年7月,枢纽工程竣工下闸蓄水,30万亩灌区农民看到希望,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数万人挥舞着劳动工具,带着满腔热血,布满老茧的手,磨破皮的铁肩,创造出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神人间奇迹,谱写一曲壮美赞歌。

    升钟水库覆盖南部升钟、升水等8个乡镇,阆中木兰镇,广元市剑阁金仙镇,涉及10余万群众。升钟湖湖面最宽处达3.8千米,最深处达170多米,主航道静水长86公里。湖区风光旖旎,绿岛棋布,植物种类繁多,鸟类和鱼类资源丰富,水清鱼肥,有翘嘴、鲢鱼等50余种。

    近年来,升钟湖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走上一条发展的新路。升钟水库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优秀设计金奖;被世界旅游组织确定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人造水资源;1998年,被确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升钟湖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升钟湖景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B一场赛

    树品牌人聚财来富一方百姓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1984年,升钟水库下闸蓄水后,淹没库区周边10个乡镇3.8万亩土地,37个行政村列入重淹村。库区不脱贫,何谈全县奔小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部组织多名专家、学者深入升钟库区实地调研,一致认为利用好水面资源和湖光山色,主要发展养殖和旅游业。同时,南部先后派出8名后备干部和30名科级干部到升钟库区和库区重淹村任党支部书记,50名医生和教师支医支教。2006年,全省出台对升钟水库淹没区扶贫开发方案,用三年时间,逐步化解交通难、增收难等“六难”问题,库区10余万群众掀起“为脱贫而战”的热潮。

    深居南部边陲乡镇的太霞乡南山村与西水村,因库区淹没交通中断,阻隔两村群众往来,也阻断了连接阆中、剑阁、梓潼、盐亭的交通枢纽。要想富、先修路,群众“穷怕了”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响强烈。在政府扶持下,于2006年6月西河大桥开工建设,历时2年顺利通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接续奋斗、奋楫前行,南部乘势而为。2009年9月,南部县于升钟湖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奖赛,一举摘下“规模最大的野钓竞赛活动”吉尼斯世界纪录,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钓鱼竞赛训练基地”,南部县被定为首个“全国钓鱼城市”。同年,升钟湖钓鱼大奖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潍坊国际风筝节成为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从此,“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品牌走遍全国,誉满全球。

    南部百万人民,一路高歌奋进。2018年8月,第十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举办前,南部县城通往升钟湖风景区的快速通道“定升公路”贯通,喜讯传来,沿线群众一片欢腾,这条快速通道大大缩短了升钟湖景区与外界的距离。

    十年磨一剑,匠心至初心。2018年是升钟湖举办钓鱼大赛的金色十年,升钟库区早已嬗变为景区,景区群众纷纷返乡创业,在家开办农(渔)家乐,先后组建专合组织,培育业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不少群众乘着举办体育赛事的东风,特色美食、农特产品,以及根雕、鱼拓画等非遗产品走出大山,拓宽了增收门路。

    最为典型的升钟湖畔升水镇临江坪村,该村曾是最为偏远的村子,是水库边落后的小渔村。该村借力以钓鱼大赛为契机,以绿色发展为基调,以自然秀美、如诗如画的渔家风情为本底,融入川北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钓鱼文化和鱼文化,夺得“中国西部最美渔村”美誉。临江坪村美誉蝶变的背后,是钓鱼爱好者的青睐,更是游客的“诗和远方”。

    临江坪村村民宋劲波,2009年,他看到家乡举办钓鱼大赛带来的变化,在外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开办起集餐饮、住宿于一体“临江帝一家”民宿。他勤奋钻研鱼文化,挖掘以鱼为主题的美食,多次被央视关注,游客络绎不绝而来。像宋劲波这样的居住在升钟湖畔的不少群众不等不靠,借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酒店等,一步步走上致富路,吃上“旅游饭”。

    2024年9月26日,第十三届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1052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创下外国选手参赛人数和国际关注度新纪录。大赛期间有关图文消息、视频作品网上浏览量累计超过3亿人次。

    近年来,南部县政府从升钟湖建基地、办赛事、树品牌入手,十余载躬耕不辍,一路风雨花开美丽绽放。2009年以来,该县在升钟湖先后承办国际、国内钓鱼赛事30余项,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0名钓鱼高手前来参赛,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钓鱼赛事,升钟湖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接待海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8亿元。

    C一座城

    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历史赋予升钟湖厚重,文化滋养其繁荣。升钟湖地处丘陵地带,常年气候温和,生物多样性繁多,水生环境较好,拥有醴峰观、西水县衙遗址等名胜古迹,傩戏、地灯、剪纸、根雕等非遗文化及“升保起义”旧址的红色文化,形成了以度假区为核心的钓鱼文化和钓鱼、养鱼、鱼宴、文创等鱼文化,地域内涵丰富。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南部人民的夙愿。升钟湖地处成渝中部、川东北地区,依托南充至成都、南充至重庆的机场、铁路、高速、国道及县域内快速通道等交通优势,全面融入川渝地区旅游大格局。

    近年来,该县以“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为定位,聚焦升钟湖山水湖泊和鱼文化两大资源,着力打造以体育运动、鱼文化体验、主题度假为核心,丰富其运动、文化、康养、游乐等文旅产品,将升钟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鱼乐”度假胜地。

    隆冬时节,站在升钟湖景区咨询服务中心广场,一眼望去,景区大门建筑崭新亮丽、气势恢宏,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 以古典哲学的“天圆地方”设计为理念,有机融入“阴阳鱼”太极八卦符号元素。

    升钟湖景区咨询服务中心、环湖路、海螺广场等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是南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坚实举措。

    发展之路永无止境,奋斗步伐永不停歇。在位于升水镇临江坪村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不畏严寒赶工期,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周治平介绍,该项目于2024年11月开工建设,主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实施院落改造、文化民宿餐厅等为主,预计2025年12月竣工。

    发展升钟湖景区,南部立足实际,将“升钟湖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纳入“十四五”规划,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区”总体布局(一核为度假区的“综合服务核”,一轴为新老环湖路“动静体验联动轴”,三片区为渔猎山水运动片区、龙马文化体验片区和凤凰休闲度假片区),分步骤稳步推进,投入41个重点项目,其中22个为提档升级项目,19个为新建项目。

    截至目前,该县总投资约14亿元的升钟湖风景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升钟湖渔猎岛提升、海螺广场、连接线道路项目和环湖景观道路等项目。二期项目将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实施。

    “全县上下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目标,全面推动创建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部县文广旅局局长吴云说,景区实行度假区创建与钓鱼运动赛事双轮驱动,将升钟湖风景区打造成集观光游乐、运动竞技、文化体验等多业态、多产品、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通过重点打造三大片区,有序开发山水运动休闲街区、水上运动教学基地、非遗文化研学基地、休闲户外训练营地、高端酒店和品质民宿,升钟湖景区逐步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科学有序的发展格局,逐步打造成“百里垂钓天堂、百里度假渔村、百里运动走廊”三大主题特色品牌。

    此外,为给游客提供最优服务,景区建设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建设为依托,形成“动静结合”的度假产品结构与“东动西静”的休闲新业态布局;加强旅游度假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应配尽配;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做好旅游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保持自然资源原始风貌,合理有序开发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旅游度假区内涵和市场吸引力。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旅游
  • /

    邂逅升钟湖 共赴文旅之约 四川南部升钟湖景区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5-01-14 10:14:2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高林阳 记者 黄韬)近日,南部县汇全县之策,在县城会议中心召开“三件大事”工作推进会,将升钟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纳入其中,标志着南部吹响了升钟湖创建“国字号”名片号角。

    近年来,升钟湖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荣誉。该县以创建为契机,锚定升钟湖“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主题,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区”总体规划推进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旅游产业新篇章。

    A一片湖

    诉说着灵动山水嬗变故事

    升钟湖位于南部县西北端,水源补给主要来自西河。西河发源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五指山南麓,沿河蜿蜒而下,流经南部202公里至王家镇汇入嘉陵江。

    升钟湖如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她的嬗变故事由来已久。翻开中国历史,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南部也不例外,灾害来时田亩绝收、饿殍遍野,一派凄惨景象,至今仍流传着“丙子易过、丁丑难挨”民谣。

    据南部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南部夏大旱,民食树皮,死者甚众,掘万人坑埋之;1520年至1985年,出现81年旱灾,其中44年属大旱......”尝尽苦头的先辈们穷则思变、差则思勤,用汗水和智慧改造自然,迸发出斩断西河中游、拦腰筑坝的伟大构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谁先提出修建水库?1950年,中共中央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到升钟片区慰问,了解和掌握当地民间旱灾疾苦和百姓诉求后,第二年,国家派出专人来到四川主政川北,为该地区培养3100余名基层水利骨干参加地质踏勘,为后来修建升钟水库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

    1952年9月,四川省水利厅成立后,对嘉陵江西河进行现场踏勘,并形成《四川省嘉陵江水利工程勘察报告》,这一报告得到了高度认可。1953年2月,时任西南水利部饶兴副部长带队,首次勘察在西河提出兴建升钟水库方案。随后,1959年12月,四川省水利厅专题研究升钟水库规划方案,讨论了在西河中游拦腰筑坝修建大型水库。

    1960年4月7日,兴修升钟水库,工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举行了开工誓师大会。人们喜笑颜开建设时,却成为了昙花一现。连年的旱灾和工程量较大,劳动力不足,一时戛然而止。

    岁月蹉跎,时过境迁。南部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精神与贫穷作斗争,展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1976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兴建升钟水库工程。次年12月,这一宏伟工程浩浩荡荡开工建设,先后涌现出“挖掘大王”薛秀芳、工地“红色娘子军”、“水利专家”郭光杰、沈光怀传奇等治水先锋,大兴水利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1984年7月,枢纽工程竣工下闸蓄水,30万亩灌区农民看到希望,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数万人挥舞着劳动工具,带着满腔热血,布满老茧的手,磨破皮的铁肩,创造出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神人间奇迹,谱写一曲壮美赞歌。

    升钟水库覆盖南部升钟、升水等8个乡镇,阆中木兰镇,广元市剑阁金仙镇,涉及10余万群众。升钟湖湖面最宽处达3.8千米,最深处达170多米,主航道静水长86公里。湖区风光旖旎,绿岛棋布,植物种类繁多,鸟类和鱼类资源丰富,水清鱼肥,有翘嘴、鲢鱼等50余种。

    近年来,升钟湖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走上一条发展的新路。升钟水库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优秀设计金奖;被世界旅游组织确定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人造水资源;1998年,被确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升钟湖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升钟湖景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B一场赛

    树品牌人聚财来富一方百姓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1984年,升钟水库下闸蓄水后,淹没库区周边10个乡镇3.8万亩土地,37个行政村列入重淹村。库区不脱贫,何谈全县奔小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部组织多名专家、学者深入升钟库区实地调研,一致认为利用好水面资源和湖光山色,主要发展养殖和旅游业。同时,南部先后派出8名后备干部和30名科级干部到升钟库区和库区重淹村任党支部书记,50名医生和教师支医支教。2006年,全省出台对升钟水库淹没区扶贫开发方案,用三年时间,逐步化解交通难、增收难等“六难”问题,库区10余万群众掀起“为脱贫而战”的热潮。

    深居南部边陲乡镇的太霞乡南山村与西水村,因库区淹没交通中断,阻隔两村群众往来,也阻断了连接阆中、剑阁、梓潼、盐亭的交通枢纽。要想富、先修路,群众“穷怕了”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响强烈。在政府扶持下,于2006年6月西河大桥开工建设,历时2年顺利通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接续奋斗、奋楫前行,南部乘势而为。2009年9月,南部县于升钟湖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奖赛,一举摘下“规模最大的野钓竞赛活动”吉尼斯世界纪录,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钓鱼竞赛训练基地”,南部县被定为首个“全国钓鱼城市”。同年,升钟湖钓鱼大奖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潍坊国际风筝节成为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从此,“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品牌走遍全国,誉满全球。

    南部百万人民,一路高歌奋进。2018年8月,第十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举办前,南部县城通往升钟湖风景区的快速通道“定升公路”贯通,喜讯传来,沿线群众一片欢腾,这条快速通道大大缩短了升钟湖景区与外界的距离。

    十年磨一剑,匠心至初心。2018年是升钟湖举办钓鱼大赛的金色十年,升钟库区早已嬗变为景区,景区群众纷纷返乡创业,在家开办农(渔)家乐,先后组建专合组织,培育业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不少群众乘着举办体育赛事的东风,特色美食、农特产品,以及根雕、鱼拓画等非遗产品走出大山,拓宽了增收门路。

    最为典型的升钟湖畔升水镇临江坪村,该村曾是最为偏远的村子,是水库边落后的小渔村。该村借力以钓鱼大赛为契机,以绿色发展为基调,以自然秀美、如诗如画的渔家风情为本底,融入川北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钓鱼文化和鱼文化,夺得“中国西部最美渔村”美誉。临江坪村美誉蝶变的背后,是钓鱼爱好者的青睐,更是游客的“诗和远方”。

    临江坪村村民宋劲波,2009年,他看到家乡举办钓鱼大赛带来的变化,在外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开办起集餐饮、住宿于一体“临江帝一家”民宿。他勤奋钻研鱼文化,挖掘以鱼为主题的美食,多次被央视关注,游客络绎不绝而来。像宋劲波这样的居住在升钟湖畔的不少群众不等不靠,借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酒店等,一步步走上致富路,吃上“旅游饭”。

    2024年9月26日,第十三届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1052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创下外国选手参赛人数和国际关注度新纪录。大赛期间有关图文消息、视频作品网上浏览量累计超过3亿人次。

    近年来,南部县政府从升钟湖建基地、办赛事、树品牌入手,十余载躬耕不辍,一路风雨花开美丽绽放。2009年以来,该县在升钟湖先后承办国际、国内钓鱼赛事30余项,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0名钓鱼高手前来参赛,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钓鱼赛事,升钟湖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接待海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8亿元。

    C一座城

    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历史赋予升钟湖厚重,文化滋养其繁荣。升钟湖地处丘陵地带,常年气候温和,生物多样性繁多,水生环境较好,拥有醴峰观、西水县衙遗址等名胜古迹,傩戏、地灯、剪纸、根雕等非遗文化及“升保起义”旧址的红色文化,形成了以度假区为核心的钓鱼文化和钓鱼、养鱼、鱼宴、文创等鱼文化,地域内涵丰富。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南部人民的夙愿。升钟湖地处成渝中部、川东北地区,依托南充至成都、南充至重庆的机场、铁路、高速、国道及县域内快速通道等交通优势,全面融入川渝地区旅游大格局。

    近年来,该县以“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为定位,聚焦升钟湖山水湖泊和鱼文化两大资源,着力打造以体育运动、鱼文化体验、主题度假为核心,丰富其运动、文化、康养、游乐等文旅产品,将升钟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鱼乐”度假胜地。

    隆冬时节,站在升钟湖景区咨询服务中心广场,一眼望去,景区大门建筑崭新亮丽、气势恢宏,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 以古典哲学的“天圆地方”设计为理念,有机融入“阴阳鱼”太极八卦符号元素。

    升钟湖景区咨询服务中心、环湖路、海螺广场等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是南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坚实举措。

    发展之路永无止境,奋斗步伐永不停歇。在位于升水镇临江坪村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不畏严寒赶工期,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周治平介绍,该项目于2024年11月开工建设,主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实施院落改造、文化民宿餐厅等为主,预计2025年12月竣工。

    发展升钟湖景区,南部立足实际,将“升钟湖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纳入“十四五”规划,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区”总体布局(一核为度假区的“综合服务核”,一轴为新老环湖路“动静体验联动轴”,三片区为渔猎山水运动片区、龙马文化体验片区和凤凰休闲度假片区),分步骤稳步推进,投入41个重点项目,其中22个为提档升级项目,19个为新建项目。

    截至目前,该县总投资约14亿元的升钟湖风景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升钟湖渔猎岛提升、海螺广场、连接线道路项目和环湖景观道路等项目。二期项目将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实施。

    “全县上下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目标,全面推动创建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部县文广旅局局长吴云说,景区实行度假区创建与钓鱼运动赛事双轮驱动,将升钟湖风景区打造成集观光游乐、运动竞技、文化体验等多业态、多产品、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通过重点打造三大片区,有序开发山水运动休闲街区、水上运动教学基地、非遗文化研学基地、休闲户外训练营地、高端酒店和品质民宿,升钟湖景区逐步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科学有序的发展格局,逐步打造成“百里垂钓天堂、百里度假渔村、百里运动走廊”三大主题特色品牌。

    此外,为给游客提供最优服务,景区建设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建设为依托,形成“动静结合”的度假产品结构与“东动西静”的休闲新业态布局;加强旅游度假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应配尽配;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做好旅游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保持自然资源原始风貌,合理有序开发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旅游度假区内涵和市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