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旅游
  • /

    再现古法放水 彰显精华灌区文化风貌

    2018-04-10 18:47:47

    “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杩槎开,岷江水倾泻而出,欢呼声四起……4月4日,川西平原最隆重而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2018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盛大举行。

    今年的放水仪式的舞台搬到岷江河道,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展开山水实景演出。《礼祭先贤》《敬祈福愿》《拜水大典》三章节实景画卷依次展出,祭水、拜水、放水等各环节严格按照古法进行,完美呈现了两千多年前川西平原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放水节配以现代电视电影技术展现方式,新增加了狼烟、战马等元素,模拟千军万马的壮阔场景。百人吟诵队,不畏风雨吟诵辞赋大家何开四为放水节所作的《放水赋》,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随着现场震撼的音乐响起,身着先秦服饰的祭祀礼官,虔诚地念祭文,以纪念李冰千年功绩。米酒、茶叶、老腊肉等出自都江堰老百姓的贡品一一奉上。仪仗队伍整齐划一,声势浩大、场面宏伟壮观。现场放养的锦鲤活泼地游来游去,寓意鱼跃岷江水、人和天地兴。祭祀祈福,体现了都江堰人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品质,也是川西人民对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美好祝愿。

    当观众还沉浸在庄严肃穆的祈福氛围中时,精彩的《拜水大典》演出又再次吸引大家眼球,巍巍玉垒山上,忽然冒起一道道狼烟,集合军队、邀约百姓开山放水,打开渠道引流。嘹亮的号角声起,飘扬的旗阵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隆隆战鼓,萧萧马蹄,“十万大军”宛若天降,士气磅礴!再一打眼,18位好汉挑着好酒、白发老人箪食壶浆,慰问辛苦疲惫归来的将士。百人吟诵团,手拿策书,迎着风雨雷鸣,吟诵《放水赋》。诵毕,礼官下令:“将军有令,砍杩槎!放水!”随着拦河杩槎的解体,江水从决口处涌入内江,现场观众不由欢呼鼓掌。这是“拜水大典”演出的全新尝试——再现古法放水。这一场景重现了蜀郡太守李冰用狼烟向秦王请调十万大军支援开山放水的历史场景,在场的观众如同瞬间穿越千年。

    今年的放水节一改过去3天节庆的模式,除祈福仪式及拜水大典以外,都江堰市还推出了2018中国·都江堰水生态文明论坛、都江堰(国际)旅游美食狂欢节等系列活动。

    其中,4月3日召开的都江堰国际水环境论坛是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一次学术讨论,来自国际国内水资源领域多个权威学术组织、高校、智库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新实践。十多所高校代表还联合发布了“水生态文明高峰论坛·都江堰倡议”,呼吁共同保护水生态,大力弘扬水文化。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教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主席高占义教授、国际知名水资源管理和灌溉专家舒尔茨教授、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杨继瑞教授以水生态文明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论坛还分别以“天府文化与水文化”“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与水资源”为主题举行两场开放式讨论。

    而从4月4日起到5月1日期间举行的都江堰国际旅游美食狂欢节,时间跨度近1个月,百家商户入驻,为游客们带来巴西烤肉、法国牛扒,西班牙拉丁果、泰国的榴莲酥、川西民间创意小吃等全球各国美食,并将开展全民参与啤酒大赛。

    本次放水节的盛大开幕,再次将山水之城都江堰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历届放水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已成为具有都江堰乃至川西灌区印象标杆的文化活动品牌,则体现了都江堰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都江堰市以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立足“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发展思路,深挖灌区内“熊猫、山、水、道、林盘”等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创新文化服务内容,保障文化事业发展,增设灌区农耕文化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启动都江堰精华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世界非遗申报和“青城武术”国家级非遗的申报工作;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和特色美食文化,包装推出“乡村礼物”等乡村旅游系列商品。

    据悉,都江堰市将持续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天府文化”“培育强化文创产业”三大着力点构建精华灌区,完成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展示平台,展示利用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农商文旅融合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天府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将精华灌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农耕文化名片,世界级农耕灌溉文化遗产。实现精华灌区“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文化新风貌,为成都重现“水润天府”的盛景贡献都江堰力量。

    本报记者 薅夫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旅游
  • /

    再现古法放水 彰显精华灌区文化风貌

    2018-04-10 18:47:47

    “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杩槎开,岷江水倾泻而出,欢呼声四起……4月4日,川西平原最隆重而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2018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盛大举行。

    今年的放水仪式的舞台搬到岷江河道,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展开山水实景演出。《礼祭先贤》《敬祈福愿》《拜水大典》三章节实景画卷依次展出,祭水、拜水、放水等各环节严格按照古法进行,完美呈现了两千多年前川西平原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放水节配以现代电视电影技术展现方式,新增加了狼烟、战马等元素,模拟千军万马的壮阔场景。百人吟诵队,不畏风雨吟诵辞赋大家何开四为放水节所作的《放水赋》,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随着现场震撼的音乐响起,身着先秦服饰的祭祀礼官,虔诚地念祭文,以纪念李冰千年功绩。米酒、茶叶、老腊肉等出自都江堰老百姓的贡品一一奉上。仪仗队伍整齐划一,声势浩大、场面宏伟壮观。现场放养的锦鲤活泼地游来游去,寓意鱼跃岷江水、人和天地兴。祭祀祈福,体现了都江堰人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品质,也是川西人民对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美好祝愿。

    当观众还沉浸在庄严肃穆的祈福氛围中时,精彩的《拜水大典》演出又再次吸引大家眼球,巍巍玉垒山上,忽然冒起一道道狼烟,集合军队、邀约百姓开山放水,打开渠道引流。嘹亮的号角声起,飘扬的旗阵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隆隆战鼓,萧萧马蹄,“十万大军”宛若天降,士气磅礴!再一打眼,18位好汉挑着好酒、白发老人箪食壶浆,慰问辛苦疲惫归来的将士。百人吟诵团,手拿策书,迎着风雨雷鸣,吟诵《放水赋》。诵毕,礼官下令:“将军有令,砍杩槎!放水!”随着拦河杩槎的解体,江水从决口处涌入内江,现场观众不由欢呼鼓掌。这是“拜水大典”演出的全新尝试——再现古法放水。这一场景重现了蜀郡太守李冰用狼烟向秦王请调十万大军支援开山放水的历史场景,在场的观众如同瞬间穿越千年。

    今年的放水节一改过去3天节庆的模式,除祈福仪式及拜水大典以外,都江堰市还推出了2018中国·都江堰水生态文明论坛、都江堰(国际)旅游美食狂欢节等系列活动。

    其中,4月3日召开的都江堰国际水环境论坛是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一次学术讨论,来自国际国内水资源领域多个权威学术组织、高校、智库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新实践。十多所高校代表还联合发布了“水生态文明高峰论坛·都江堰倡议”,呼吁共同保护水生态,大力弘扬水文化。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教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主席高占义教授、国际知名水资源管理和灌溉专家舒尔茨教授、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杨继瑞教授以水生态文明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论坛还分别以“天府文化与水文化”“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与水资源”为主题举行两场开放式讨论。

    而从4月4日起到5月1日期间举行的都江堰国际旅游美食狂欢节,时间跨度近1个月,百家商户入驻,为游客们带来巴西烤肉、法国牛扒,西班牙拉丁果、泰国的榴莲酥、川西民间创意小吃等全球各国美食,并将开展全民参与啤酒大赛。

    本次放水节的盛大开幕,再次将山水之城都江堰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历届放水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已成为具有都江堰乃至川西灌区印象标杆的文化活动品牌,则体现了都江堰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都江堰市以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立足“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发展思路,深挖灌区内“熊猫、山、水、道、林盘”等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创新文化服务内容,保障文化事业发展,增设灌区农耕文化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启动都江堰精华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世界非遗申报和“青城武术”国家级非遗的申报工作;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和特色美食文化,包装推出“乡村礼物”等乡村旅游系列商品。

    据悉,都江堰市将持续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天府文化”“培育强化文创产业”三大着力点构建精华灌区,完成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展示平台,展示利用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农商文旅融合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天府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将精华灌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农耕文化名片,世界级农耕灌溉文化遗产。实现精华灌区“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文化新风貌,为成都重现“水润天府”的盛景贡献都江堰力量。

    本报记者 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