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14:39:03
刘佳楠和大学生志愿河长对照水系规划图,研讨河道生态治理
清晨,无论你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毗河,还是绿树环绕的饮马河,抑或是磅礴大气的青白江大河,总能感受碧波荡漾、白鹭飞舞的生态美景。
随着河长制的不断落实和完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域内河道水质持续改善,逐步建立了一批守护河流的基层河长队伍。
在这些基层河长里,一群拥有博士学位,专业涉及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的“博士河长”尤为突出。他们以河长制为平台,正发挥着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呵护着清涟碧波。
守好“毛细血管”
确保河道安澜
走进位于新都街道新店子社区的白家林盘,人们往往会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修长笔直的竹林亭亭如盖,潺潺的木泰沟从林盘中穿梭而过,溪流的汇聚,让景色多了几分秀美,加上特色种植业、餐饮民宿、艺术文创等项目,更是让这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在这里经常能看到基层“博士河长”刘佳楠巡河的身影。自从到新都街道以后,她作为基层河长分管包片了三条比较小的河道,其中就有木泰沟。“虽然木泰沟是小河道,在新都区河道体系中可能算不上很大的河道,但是河道都是由这样的毛细血管汇集进去的,只有每一条河道都干净了,我们的大江大河才会干净。”刘佳楠说。
“过去由于农村区域污水管网配套设施不健全,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毛渠后汇入河道,对生活环境和水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刘佳楠告诉记者,身为河长,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她将所学的一些基础专业知识运用到日常对水环境的保护上,并把最新的包括生态治理、生态河道相关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她细致走访,与村民认真交谈,记录每一位走访村民的意见,结合实际,在全区率先采用建三格沉淀池加湿地的方式,通过片区污水管网将农户散排的污水收集汇入三格沉淀池,初步净化后再进入小型湿地,通过自然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污水”变“清水”。
“现在我们这里水环境越来越好了!”新都街道新店子社区党委书记刘蓉谈起“博士河长”赞不绝口,“博士河长给了我们很多建议,通过生态渠系改造,现在是沟变宽了也不会堵塞了,环境也变美了,群众都很高兴。”
发挥博士特长
巡河提出专业意见
“我是从前年开始成为一名基层河长的。”李林芮也是新都区的一名基层“博士河长”,“我管护了南四支一斗、四斗以及石头堰三条小型河道。”李林芮告诉记者,他大学时候的专业刚好与水利相关,“因此我能提出一些更加专业系统的意见,能更好保护水环境。”
在一次沿着南四支一斗河道巡查的时候,他发现一个拐弯处,淘沙情况比较严重,影响了河堤安全。“虽然这里做了一个加固,但是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发现问题之后,李林芮就积极将问题上报区河长办。在新一轮的巡河中,他发现问题河段已经开始加固,从而消除了隐患。
“在巡查河道的时候,我还查看河道的垃圾情况、河沙的淤积情况。”李林芮告诉记者,如果河道淤积比较严重,就会建议对河道进行清淘,避免汛期出现问题。”
和刘佳楠、李林芮一样,在新都区已经有多名基层“博士河长”,投入到守护新都区的水环境的工作中去。同时,现代化的巡河已经成为了新都区各河段基层河长的工作日常,经常可以看到基层河长熟练地使用“成都e河长”手机APP,完成“电子化巡河”。
各级河长齐发力
河长制全面见效
如今漫步新都毗河两岸,绿道纵横、水波荡漾,生态的绿色和带着草木香味的河风,总能不知不觉浸润人们的心间……在这碧水涟漪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河长的努力。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新都区一直高度重视河长制的落地落实。”近年来,新都区河长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河湖管理保护进入新阶段。
现在新都区有区级河长14名,镇级河长102名,村级河长263名,全面覆盖辖区内的所有河道、沟渠。同时新都区构建了“两级党政领导、三级河长管理”体系;探索推行专业督查、自检自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带队督查的“五级”督查机制,今年以来,新都区三级河长通过常态化巡河,发现问题6186个,其中发现区级问题38个,镇级问题1695个,村级问题4453个。解决问题6175个,问题处理率达99.82%。
新都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都区通过进一步运用好引进人才、特需高端人才的专业化力量,开展了‘博士河长计划’,引导广大高端人才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到巡河护河的工作当中。截至目前,已经有6名基层博士河长参与到新都的河道维护工作中。”
近年来,新都区不断推动河长制全面见效,随着包括“博士河长”在内的许许多多基层河长的持续发力,新都的水环境持续优化,防汛安全工作专业化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叶昌红(图片由新都区河长制办公室提供)
2021-11-19 14:39:03
刘佳楠和大学生志愿河长对照水系规划图,研讨河道生态治理
清晨,无论你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毗河,还是绿树环绕的饮马河,抑或是磅礴大气的青白江大河,总能感受碧波荡漾、白鹭飞舞的生态美景。
随着河长制的不断落实和完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域内河道水质持续改善,逐步建立了一批守护河流的基层河长队伍。
在这些基层河长里,一群拥有博士学位,专业涉及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的“博士河长”尤为突出。他们以河长制为平台,正发挥着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呵护着清涟碧波。
守好“毛细血管”
确保河道安澜
走进位于新都街道新店子社区的白家林盘,人们往往会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修长笔直的竹林亭亭如盖,潺潺的木泰沟从林盘中穿梭而过,溪流的汇聚,让景色多了几分秀美,加上特色种植业、餐饮民宿、艺术文创等项目,更是让这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在这里经常能看到基层“博士河长”刘佳楠巡河的身影。自从到新都街道以后,她作为基层河长分管包片了三条比较小的河道,其中就有木泰沟。“虽然木泰沟是小河道,在新都区河道体系中可能算不上很大的河道,但是河道都是由这样的毛细血管汇集进去的,只有每一条河道都干净了,我们的大江大河才会干净。”刘佳楠说。
“过去由于农村区域污水管网配套设施不健全,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毛渠后汇入河道,对生活环境和水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刘佳楠告诉记者,身为河长,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她将所学的一些基础专业知识运用到日常对水环境的保护上,并把最新的包括生态治理、生态河道相关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她细致走访,与村民认真交谈,记录每一位走访村民的意见,结合实际,在全区率先采用建三格沉淀池加湿地的方式,通过片区污水管网将农户散排的污水收集汇入三格沉淀池,初步净化后再进入小型湿地,通过自然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污水”变“清水”。
“现在我们这里水环境越来越好了!”新都街道新店子社区党委书记刘蓉谈起“博士河长”赞不绝口,“博士河长给了我们很多建议,通过生态渠系改造,现在是沟变宽了也不会堵塞了,环境也变美了,群众都很高兴。”
发挥博士特长
巡河提出专业意见
“我是从前年开始成为一名基层河长的。”李林芮也是新都区的一名基层“博士河长”,“我管护了南四支一斗、四斗以及石头堰三条小型河道。”李林芮告诉记者,他大学时候的专业刚好与水利相关,“因此我能提出一些更加专业系统的意见,能更好保护水环境。”
在一次沿着南四支一斗河道巡查的时候,他发现一个拐弯处,淘沙情况比较严重,影响了河堤安全。“虽然这里做了一个加固,但是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发现问题之后,李林芮就积极将问题上报区河长办。在新一轮的巡河中,他发现问题河段已经开始加固,从而消除了隐患。
“在巡查河道的时候,我还查看河道的垃圾情况、河沙的淤积情况。”李林芮告诉记者,如果河道淤积比较严重,就会建议对河道进行清淘,避免汛期出现问题。”
和刘佳楠、李林芮一样,在新都区已经有多名基层“博士河长”,投入到守护新都区的水环境的工作中去。同时,现代化的巡河已经成为了新都区各河段基层河长的工作日常,经常可以看到基层河长熟练地使用“成都e河长”手机APP,完成“电子化巡河”。
各级河长齐发力
河长制全面见效
如今漫步新都毗河两岸,绿道纵横、水波荡漾,生态的绿色和带着草木香味的河风,总能不知不觉浸润人们的心间……在这碧水涟漪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河长的努力。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新都区一直高度重视河长制的落地落实。”近年来,新都区河长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河湖管理保护进入新阶段。
现在新都区有区级河长14名,镇级河长102名,村级河长263名,全面覆盖辖区内的所有河道、沟渠。同时新都区构建了“两级党政领导、三级河长管理”体系;探索推行专业督查、自检自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带队督查的“五级”督查机制,今年以来,新都区三级河长通过常态化巡河,发现问题6186个,其中发现区级问题38个,镇级问题1695个,村级问题4453个。解决问题6175个,问题处理率达99.82%。
新都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都区通过进一步运用好引进人才、特需高端人才的专业化力量,开展了‘博士河长计划’,引导广大高端人才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到巡河护河的工作当中。截至目前,已经有6名基层博士河长参与到新都的河道维护工作中。”
近年来,新都区不断推动河长制全面见效,随着包括“博士河长”在内的许许多多基层河长的持续发力,新都的水环境持续优化,防汛安全工作专业化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叶昌红(图片由新都区河长制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