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嚓嚓,嚓、嚓嚓……”
清明刚过,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退休老支书吴昌益又拿上他的大剪刀来到脆红李基地开始他忙碌的一天。
“趁天气好,抓紧剪枝,过了这几天就晚了。”吴昌益说,前几天,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来到这片脆红李基地查看,对岑峰村把荒山变成了群众致富的‘花果山’,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的党建扶贫模式高度赞赏。他要牢记孙志刚书记的嘱托,带头把产业搞起来,让当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70岁的吴昌益,是岑巩县思阳镇岑峰村退休的村支部书记,任职30年间,他用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汗水,带领乡亲植树造林,将一个落后的乡村改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现代桃源”。
退休不褪色。离开岗位后,吴昌益仍然关心村里的发展,并与新的村委班子一道搞产业、谋发展,并自己带头在山上种植了150余亩脆红李,每年解决1000余人次贫困群众就业,发放劳务费15万余元,并毫不保留将自己的种植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群众。
有老支书做榜样,该村新任村支两委也卯足干劲,确定了“首先发展精品水果、稻田养鱼、茶叶三大产业为主的种养殖业,并择机将其转变成旅游产品”的思路,为群众寻求了一条产业致富的路子。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该村支部书记杨洪尤说,刚从老支书手里接过接力棒那会,因为岑峰村地处偏远深山,扶贫任务依然很重,贫困人口依然很多,他整晚整晚睡不着觉,经村里多次会议研究,还是决定要发展产业来脱贫。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他发现村里的海拔、气候、土壤等非常适合栽种脆红李和葡萄,于是,他们便开始发动群众种植。
刚开始,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人敢尝试,村委会主任龙家松就率先示范,承包土地种植了25亩葡萄和200亩脆红李,并且获得了收获。
在龙家松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该村已建成葡萄园450亩、脆红李基地800亩、水蜜桃150亩、茶叶200亩、葡萄450亩、稻田养鱼520亩、中药材800亩,2017年岑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村级实体经济积累113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700元,并实现了贫困户产业100%全覆盖。全村约50%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楼,全村通村、通组、串户道路得到全部硬化,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电视覆盖率达100%,全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这是我种的葡萄,现在有20多亩,里面还套种了中药材以短养长呢。”该村贫困户龙克勇乐滋滋地说,他们在农村,没有技术,光靠一亩三分地根本养不活家人。村里面就带他们到各个地方的葡萄示范基地去考察学习,还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他就毫不犹豫地种植了葡萄,今年就要挂果了。
龙克勇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学生,还有年迈的父母,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可缺乏资金技术,只能做苦力,辛苦不说,工资还少,常常入不敷出。通过发展产业,他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的“技术员”。
走进该村,只见满山脆红李、葡萄长得正旺,勤劳的群众或是锄草、施肥,或是剪枝;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向村里深处蔓延,通到群众家门口,通到了致富产业园;一栋栋小洋楼倒影在这山水间,俨然一幅山村水彩画。
“下步,我们要将扶贫农业产业转型到山地旅游业,积极挖掘村内的旅游资源,探索‘自然风光+产业链+奇观景点+原始森林’发展模式,谋划、探索走一条可持续的山地旅游发展之路,实现岑峰的乡村振兴。”谈起下步发展,该村“第一书记”万胜林激动地说,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他信心更足、底气更足。
通讯员 徐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