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2 18:58:1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决胜阶段,基层党组织所处环境、工作条件以及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均前所未有。如何将机关党建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何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支撑发展的平台等,一系列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驻村帮扶工作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关键时期,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方法,打“机关党建带扶贫”牌,下“扶贫促机关党建”棋,坚持“哪里有群众,党的群众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用心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为总结机关党建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服务群众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安岳县中医医院调研组对全县部分贫困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和座谈调研。
调研发现,通过入户调研清家底、建档立卡定规划、走村入户结对子、党建扶贫双推进,强化了干部队伍建设、凝聚了人心、更新了观念、促进了和谐,贫困村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良好民风,激活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入户调查寻“穷”根
找“困”源 开“良方”
调研组通过走村入户访民情、问需求、结对子,了解到贫困村除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存在班子不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村社干部办事讲关系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机关党组织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唱响“三合”歌,跳起“认亲”“问需”“解困”真情服务“三步曲”,推动机关党建带扶贫。
“1+X”认亲。一个机关党员干部与多名贫困户结亲合心,老百姓掏出了真心,倒出了怨情。“小病拖,大病挨,得了重病才往医院抬。”这是我们这些因病致贫老百姓的真实写照。还有部分贫困户思想僵化,以国家救助为荣,等靠要思想严重,无创业资金,无创业动力。因病致贫是多数贫困村穷根之首,“宁愿苦等,不愿苦干”,是贫困户的根本困源,干群关系紧张成了阻碍经济发展“无形的墙”。
“2+2”问需。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合力大走访,问在家和外出的两类人员需求。在家的五保户、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等,他们往往生产无劳力,发展无技能,创业无思想,面对群众反映的种养殖无资金技术、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村社干部政策理解不清,方法措施单一,导致一些贫困户多年无生活用电,长期肩挑背磨行难路,民心一盘散沙。然而外出务工人员往往认为家乡无支柱产业、挣钱门路单一,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仍是年终回家团圆,年初又外出挣钱。
“5-1”解困。挂联领导、帮扶部门、第一书记、农技专家、结对帮扶责任人五位一体合拍,逐一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挂联领导到村讲党课,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村社干部及后备干部专题培训,激活村委班子活力。机关党组织帮扶部门与帮扶村结成对子,提升基层干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和党建工作能力。第一书记跑部门,要项目,解决贫困户无生活用电、通村硬化路等困难。劳技专家定期下村进行农技指导培训,提升贫困户种养殖技能。帮扶责任人不定期入户督促引导贫困户生活生产,化解邻里不和矛盾,贫困户增强了脱贫信心。
按照“村社需求、业主理解、群众欢迎”的原则,机关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机关党建带扶贫新格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艰苦努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态度,由抵触到默认再到支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村组织建设形成了党员“问”事、小组“提”事、支部“议”事、两委“办”事、群众“评”事的五事工作制。同时注重以“在外受关怀,回乡受重用”理念引回外出务工人才,如和平乡五井村成功引回返乡农民工,办起了家庭农场,养殖生猪100余头,成为了致富能手,预备党员,还担任村社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莲藕,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正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示范带动全村村民致富。
坚持需求导向 筑牢“党群”阵地
增加服务群众实效
贫困群众从扶贫好政策中得到了实惠,自然愿意干。林下养鸡、生态莲藕种植等项目整村推进,帮扶部门走村入户义诊,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得到了健康呵护,住院病人通过自己出一点、医保报一点、医院免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帮助因病致贫特困户解决“看病难”问题,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足了,主动投入生产的动力强了,激起了机关党员干部主动返哺社会情怀,增强了为社会作贡献的使命感,扶贫工作促进了机关党建。
阵地有“乡情”,才能激活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阵地,就是一座坚强堡垒。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如何协调企业和老百姓的双方利益,获得“双赢”,这是党组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离不开党组织的牵线搭桥、穿针引线,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督促、协调、推动,企业强大,双方的利益才能确保最大化。和平乡五井村一处杂草丛生地,五井村的驻村帮扶部门多次开会商议,决定捐资16万余元,打捆项目资金70余万元,建起400平方米集文化室、卫生室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培塑党建“主心骨”,保证了村民发展生产有人问,机关党员干部主动为贫困户解决困难,焕然一新的阵地,点燃了党员干部想作为,群众愿创业的热情,提升了党性修养,激活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支部有力量,才能把脱贫攻坚的重任扛在肩上。万事开头难,无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这是贫困村的共性。五井村通过召集党员干部,多次外出培训学习,医院党组织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社解决实际困难,合力筹资,找到了适合本村脱贫的路子。建立村合作社3个,引回大学生唐文苹,协助成立青莲谷专业合作社和林下养殖场,培养返乡农民工唐中亮建起了家庭农场,搞产业带动。目前,青莲谷合作社已吸纳全村有劳动力的40余户贫困户参与到了脱贫产业中来,每年合作社支出土地流转金及劳务工资就达40余万元,村民在自己家门口也能挣钱;养猪户,年出栏生猪已达20余头,仔猪50余头,年纯收入6万余元,并带动了村里多户农民搞养殖。引入企业,种植有机葡萄,有望集体经济纯收入每年达10余万元。
帮扶有真心,才能把脱贫攻坚的穷根拔掉。贫困村为什么贫困?因病致贫人口多,五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36人,因病致贫就有38户,140人,占贫困人员的55.07%。有病,如何让老百姓投入生活生产?安岳县中医医院党组织发挥部门优势,“把脉”“问诊”“开方”,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了解民情,锤炼党性,培塑为民服务情怀,携带医疗设备、药品,开展义诊活动60余次,免费发放药品10万余元。驻村第一书记针对贫困户病情,邀请医院专家不定期下村入户义诊,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守护村民健康。机关党员干部主动筹资金,送鸡苗、鼓干劲,第一书记入户解忧暖民心。
群众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扶贫工作让机关党员干部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促进了服务型机关党组织的建设。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干群关系变了,语言更亲和,生活变得更和谐,脸上的幸福笑容多了,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的激情高了,从内心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温暖,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时间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开始着色添彩。
坚持创新思维
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党建+”模式的推行,是生动的实践。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模式打破了旧有的管理模式,转换了既有思维方式,根据每个村的特点,把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作为党建工作和凝聚党心民心的核心点,作为构架党员、群众的连心桥。正是这把无形的“钥匙”将基层一线党员的工作热情充分激活,让党员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为创新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聚合多元力量,是全面奔小康的关键引擎。贫困群众的内生力,先锋模范的牵引力,驻村帮扶的推动力,1+1+1>3。通过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驻村干部以“两学一做”为导向,在推选带头致富人上把关,在产业发展上找准人,形成选人用人长效机制,形成“先进的人物有讲台,干事创业的人有舞台,百姓互动交流有平台”的多元化为民服务机制。加强对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关怀,定期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带动群众建设和谐、富裕、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坚持重在平时、严在细节,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落实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通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载体,提高党员教育水平,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落后面貌。
党建扶贫合力,是持续稳定拔“穷根”的有效保障。如何持续?改革考核办法提干劲,精准服务强根基。如何将机关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拧成“一股绳”?安岳县委组织部出台“1+3”管理考核机制,实行贫困村脱贫攻坚排位通报制,压实了派驻单位及地方党政主体责任。各机关党组织抓住“第一书记”关键力量,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工作重心,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服务群众”方面做好机关党建与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双推进。安岳县中医医院派出党员干部30余人,走村入户100余次,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义诊5000余人,在找“贫”根、寻“困”源上下功夫,做到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哪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有效转变村民“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等靠要思想。
系统谋划产业,是党建与扶贫开发相互融和的鲜活载体。脱贫动力要强劲持久,也面临不少压力与问题。贫困群众的思想往往保守,温饱不愁后,他们更容易安于现状。县级部门出台“组合拳”,在考核机制、督查机制、退出机制上发力,消除重“发展”、轻“党建”现象。督查不再通知,脱贫不只看数据,老百姓同意,第三方调查群众满意,才算“脱贫摘帽”,推动了党的路线方针在农村落地生根。有一个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贫困群众才有了稳定脱贫的指望,脱贫的成效也才能更稳定。扶持已有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硬件设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特色生态农产品开发,激活二三产业潜能。强化无职党员分工合作,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扶贫开发和机关党建的“形式”及“内容”得到了全面统一,实现了服务内容“实”、服务队伍“强”、服务方式“活”、服务环境“稳”,让人到哪里,阵地建到哪里,人心就聚集到哪里,发展就聚集到哪里。在项目建设中,改变以往扶贫开发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开展“能人治村”方略,引导群众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上来。通过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群众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集中体现,营造了上下联动、有机统一、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参与扶贫,受到了教育,更加理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识。机关党员干部通过走基层,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转变了工作作风,了解到了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学会了调查研究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提升了机关党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帮扶村受帮扶农户80%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带领帮扶农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稳步增加群众收入。
群众在心中,脱贫拔穷根,党员走在前。安岳县中医医院帮扶群众脱贫致富,倾心尽力,风景一片独好。
作者: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中医医院 徐铭伟
2019-07-12 18:58:1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决胜阶段,基层党组织所处环境、工作条件以及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均前所未有。如何将机关党建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何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支撑发展的平台等,一系列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驻村帮扶工作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关键时期,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方法,打“机关党建带扶贫”牌,下“扶贫促机关党建”棋,坚持“哪里有群众,党的群众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用心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为总结机关党建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服务群众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安岳县中医医院调研组对全县部分贫困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和座谈调研。
调研发现,通过入户调研清家底、建档立卡定规划、走村入户结对子、党建扶贫双推进,强化了干部队伍建设、凝聚了人心、更新了观念、促进了和谐,贫困村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良好民风,激活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入户调查寻“穷”根
找“困”源 开“良方”
调研组通过走村入户访民情、问需求、结对子,了解到贫困村除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存在班子不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村社干部办事讲关系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机关党组织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唱响“三合”歌,跳起“认亲”“问需”“解困”真情服务“三步曲”,推动机关党建带扶贫。
“1+X”认亲。一个机关党员干部与多名贫困户结亲合心,老百姓掏出了真心,倒出了怨情。“小病拖,大病挨,得了重病才往医院抬。”这是我们这些因病致贫老百姓的真实写照。还有部分贫困户思想僵化,以国家救助为荣,等靠要思想严重,无创业资金,无创业动力。因病致贫是多数贫困村穷根之首,“宁愿苦等,不愿苦干”,是贫困户的根本困源,干群关系紧张成了阻碍经济发展“无形的墙”。
“2+2”问需。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合力大走访,问在家和外出的两类人员需求。在家的五保户、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等,他们往往生产无劳力,发展无技能,创业无思想,面对群众反映的种养殖无资金技术、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村社干部政策理解不清,方法措施单一,导致一些贫困户多年无生活用电,长期肩挑背磨行难路,民心一盘散沙。然而外出务工人员往往认为家乡无支柱产业、挣钱门路单一,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仍是年终回家团圆,年初又外出挣钱。
“5-1”解困。挂联领导、帮扶部门、第一书记、农技专家、结对帮扶责任人五位一体合拍,逐一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挂联领导到村讲党课,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村社干部及后备干部专题培训,激活村委班子活力。机关党组织帮扶部门与帮扶村结成对子,提升基层干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和党建工作能力。第一书记跑部门,要项目,解决贫困户无生活用电、通村硬化路等困难。劳技专家定期下村进行农技指导培训,提升贫困户种养殖技能。帮扶责任人不定期入户督促引导贫困户生活生产,化解邻里不和矛盾,贫困户增强了脱贫信心。
按照“村社需求、业主理解、群众欢迎”的原则,机关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机关党建带扶贫新格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艰苦努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态度,由抵触到默认再到支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村组织建设形成了党员“问”事、小组“提”事、支部“议”事、两委“办”事、群众“评”事的五事工作制。同时注重以“在外受关怀,回乡受重用”理念引回外出务工人才,如和平乡五井村成功引回返乡农民工,办起了家庭农场,养殖生猪100余头,成为了致富能手,预备党员,还担任村社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莲藕,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正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示范带动全村村民致富。
坚持需求导向 筑牢“党群”阵地
增加服务群众实效
贫困群众从扶贫好政策中得到了实惠,自然愿意干。林下养鸡、生态莲藕种植等项目整村推进,帮扶部门走村入户义诊,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得到了健康呵护,住院病人通过自己出一点、医保报一点、医院免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帮助因病致贫特困户解决“看病难”问题,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足了,主动投入生产的动力强了,激起了机关党员干部主动返哺社会情怀,增强了为社会作贡献的使命感,扶贫工作促进了机关党建。
阵地有“乡情”,才能激活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阵地,就是一座坚强堡垒。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如何协调企业和老百姓的双方利益,获得“双赢”,这是党组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离不开党组织的牵线搭桥、穿针引线,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督促、协调、推动,企业强大,双方的利益才能确保最大化。和平乡五井村一处杂草丛生地,五井村的驻村帮扶部门多次开会商议,决定捐资16万余元,打捆项目资金70余万元,建起400平方米集文化室、卫生室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培塑党建“主心骨”,保证了村民发展生产有人问,机关党员干部主动为贫困户解决困难,焕然一新的阵地,点燃了党员干部想作为,群众愿创业的热情,提升了党性修养,激活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支部有力量,才能把脱贫攻坚的重任扛在肩上。万事开头难,无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这是贫困村的共性。五井村通过召集党员干部,多次外出培训学习,医院党组织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社解决实际困难,合力筹资,找到了适合本村脱贫的路子。建立村合作社3个,引回大学生唐文苹,协助成立青莲谷专业合作社和林下养殖场,培养返乡农民工唐中亮建起了家庭农场,搞产业带动。目前,青莲谷合作社已吸纳全村有劳动力的40余户贫困户参与到了脱贫产业中来,每年合作社支出土地流转金及劳务工资就达40余万元,村民在自己家门口也能挣钱;养猪户,年出栏生猪已达20余头,仔猪50余头,年纯收入6万余元,并带动了村里多户农民搞养殖。引入企业,种植有机葡萄,有望集体经济纯收入每年达10余万元。
帮扶有真心,才能把脱贫攻坚的穷根拔掉。贫困村为什么贫困?因病致贫人口多,五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36人,因病致贫就有38户,140人,占贫困人员的55.07%。有病,如何让老百姓投入生活生产?安岳县中医医院党组织发挥部门优势,“把脉”“问诊”“开方”,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了解民情,锤炼党性,培塑为民服务情怀,携带医疗设备、药品,开展义诊活动60余次,免费发放药品10万余元。驻村第一书记针对贫困户病情,邀请医院专家不定期下村入户义诊,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守护村民健康。机关党员干部主动筹资金,送鸡苗、鼓干劲,第一书记入户解忧暖民心。
群众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扶贫工作让机关党员干部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促进了服务型机关党组织的建设。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干群关系变了,语言更亲和,生活变得更和谐,脸上的幸福笑容多了,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的激情高了,从内心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温暖,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时间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开始着色添彩。
坚持创新思维
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党建+”模式的推行,是生动的实践。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模式打破了旧有的管理模式,转换了既有思维方式,根据每个村的特点,把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作为党建工作和凝聚党心民心的核心点,作为构架党员、群众的连心桥。正是这把无形的“钥匙”将基层一线党员的工作热情充分激活,让党员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为创新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聚合多元力量,是全面奔小康的关键引擎。贫困群众的内生力,先锋模范的牵引力,驻村帮扶的推动力,1+1+1>3。通过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驻村干部以“两学一做”为导向,在推选带头致富人上把关,在产业发展上找准人,形成选人用人长效机制,形成“先进的人物有讲台,干事创业的人有舞台,百姓互动交流有平台”的多元化为民服务机制。加强对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关怀,定期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带动群众建设和谐、富裕、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坚持重在平时、严在细节,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落实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通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载体,提高党员教育水平,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落后面貌。
党建扶贫合力,是持续稳定拔“穷根”的有效保障。如何持续?改革考核办法提干劲,精准服务强根基。如何将机关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拧成“一股绳”?安岳县委组织部出台“1+3”管理考核机制,实行贫困村脱贫攻坚排位通报制,压实了派驻单位及地方党政主体责任。各机关党组织抓住“第一书记”关键力量,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工作重心,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服务群众”方面做好机关党建与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双推进。安岳县中医医院派出党员干部30余人,走村入户100余次,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义诊5000余人,在找“贫”根、寻“困”源上下功夫,做到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哪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有效转变村民“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等靠要思想。
系统谋划产业,是党建与扶贫开发相互融和的鲜活载体。脱贫动力要强劲持久,也面临不少压力与问题。贫困群众的思想往往保守,温饱不愁后,他们更容易安于现状。县级部门出台“组合拳”,在考核机制、督查机制、退出机制上发力,消除重“发展”、轻“党建”现象。督查不再通知,脱贫不只看数据,老百姓同意,第三方调查群众满意,才算“脱贫摘帽”,推动了党的路线方针在农村落地生根。有一个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贫困群众才有了稳定脱贫的指望,脱贫的成效也才能更稳定。扶持已有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硬件设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特色生态农产品开发,激活二三产业潜能。强化无职党员分工合作,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扶贫开发和机关党建的“形式”及“内容”得到了全面统一,实现了服务内容“实”、服务队伍“强”、服务方式“活”、服务环境“稳”,让人到哪里,阵地建到哪里,人心就聚集到哪里,发展就聚集到哪里。在项目建设中,改变以往扶贫开发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开展“能人治村”方略,引导群众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上来。通过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群众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集中体现,营造了上下联动、有机统一、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参与扶贫,受到了教育,更加理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识。机关党员干部通过走基层,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转变了工作作风,了解到了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学会了调查研究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提升了机关党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帮扶村受帮扶农户80%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带领帮扶农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稳步增加群众收入。
群众在心中,脱贫拔穷根,党员走在前。安岳县中医医院帮扶群众脱贫致富,倾心尽力,风景一片独好。
作者: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中医医院 徐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