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华蓥山中坐歌堂 孕育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2019-11-27 21:44:44


    川东华蓥山,原本就是汇聚自然山水精华的立体画廊,有着无限风光。然而,当大量的人文品质注入这方山水之后,它的山岭、河流里,便有了理想的光泽;它的晨岚、夕照中,就有了人性的灵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故事传说,使红色华蓥山成为令人神往,激情洋溢的胜境。

      正因为这里的山水注入了人文品质,交融了理想的光泽和人性的灵光,所以,它孕育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坐歌堂”,便是华蓥山灿烂的民俗文化之一。

      据华蓥山的老人介绍,凡山里人的闺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闺女送行,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

      其实,华蓥山“坐歌堂”的历史源远流长,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就记叙了当地民间伴嫁唱歌的习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类辅之,叠相歌和,含情凄惋。”

      “坐歌堂”有一套完整的形式,即由迎灯—开声—起歌堂—骂媒人—讨压箱—送灯几部分构成。堂屋中放一方桌,桌上置干炒货、糖果茶水之类,两个姑娘手执银灯(或烛台)把头顶红帕的新姑娘迎进堂中坐方桌上方,叫“迎灯”。待坐定后大家齐唱,叫“开声”。接着姐妹中一个先领唱,叫“起歌堂”,例如:“大河涨水小河浑,小河边边栽兰荆,兰荆好吃树难栽,歌堂好坐头难排。”接下去众姐妹便轮流唱。内容有劝慰新姑娘的,有夸新姑爷的,有忆姐妹情深的,有骂媒人的。例如:“新打米筛格格稀,我劝新姐莫怄气,贫家家屋看见的,又有银子打土尚墩。”“媒人是条好吃狗,这家吃来那家走。男家吃人大腊肉,女家又饮高梁酒。”唱的形式也多样,或独唱,或齐唱,或一领众和。其间穿插新姑娘唱哭爹妈的,哭兄弟姐妹三亲六戚的,凡哭的对象都要掏出钱来作新姑娘的送行礼,叫“讨压箱”。直到应哭的对象哭完了,媒人便把男方带来的歌堂礼放在桌上,分配歌堂礼,这时,众姐妹便唱撤歌堂的嫁歌,叫“送灯”。如“竹叶青来柳叶黄,撇把柳叶扫歌堂。”至深夜乃至达旦方止。

      “坐歌堂”所唱歌曲结构简单、语言通俗、上口易记。形式分领唱、独唱、对唱、齐唱。歌词内容极其广泛,歌曲同曲异词者居多,所唱歌曲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源于民间,但“赋、比、兴”手法使用娴熟,极具形象感;曲调舒缓有致,简单易唱,具有地方民歌的典型特点;几近口语化的歌词,上口易记,既生动又充满浓烈的泥土气息;歌曲或哀惋、或诙谐、或忧怨、或深情,情感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

      华蓥山“坐歌堂”生动地记录了民间当地的社会生活,是了解、研究民间风土人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妇女地位、表演艺术、民间语言、民间音乐、服饰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华蓥市文化部门多次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山区了解、调查“坐歌堂”这一民俗的历史和现状。从在世的老人口中尽力录下、记下相关资料。并把搜集到的录音、笔录资料进行整理,现已搜集“坐歌堂”所唱各类嫁歌近200余首。同时,组织人员把“坐歌堂”这一民俗按原生态的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在各地展演,让这一独有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特约记者 邱海鹰 文/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华蓥山中坐歌堂 孕育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2019-11-27 21:44:44


    川东华蓥山,原本就是汇聚自然山水精华的立体画廊,有着无限风光。然而,当大量的人文品质注入这方山水之后,它的山岭、河流里,便有了理想的光泽;它的晨岚、夕照中,就有了人性的灵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故事传说,使红色华蓥山成为令人神往,激情洋溢的胜境。

      正因为这里的山水注入了人文品质,交融了理想的光泽和人性的灵光,所以,它孕育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坐歌堂”,便是华蓥山灿烂的民俗文化之一。

      据华蓥山的老人介绍,凡山里人的闺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闺女送行,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

      其实,华蓥山“坐歌堂”的历史源远流长,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就记叙了当地民间伴嫁唱歌的习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类辅之,叠相歌和,含情凄惋。”

      “坐歌堂”有一套完整的形式,即由迎灯—开声—起歌堂—骂媒人—讨压箱—送灯几部分构成。堂屋中放一方桌,桌上置干炒货、糖果茶水之类,两个姑娘手执银灯(或烛台)把头顶红帕的新姑娘迎进堂中坐方桌上方,叫“迎灯”。待坐定后大家齐唱,叫“开声”。接着姐妹中一个先领唱,叫“起歌堂”,例如:“大河涨水小河浑,小河边边栽兰荆,兰荆好吃树难栽,歌堂好坐头难排。”接下去众姐妹便轮流唱。内容有劝慰新姑娘的,有夸新姑爷的,有忆姐妹情深的,有骂媒人的。例如:“新打米筛格格稀,我劝新姐莫怄气,贫家家屋看见的,又有银子打土尚墩。”“媒人是条好吃狗,这家吃来那家走。男家吃人大腊肉,女家又饮高梁酒。”唱的形式也多样,或独唱,或齐唱,或一领众和。其间穿插新姑娘唱哭爹妈的,哭兄弟姐妹三亲六戚的,凡哭的对象都要掏出钱来作新姑娘的送行礼,叫“讨压箱”。直到应哭的对象哭完了,媒人便把男方带来的歌堂礼放在桌上,分配歌堂礼,这时,众姐妹便唱撤歌堂的嫁歌,叫“送灯”。如“竹叶青来柳叶黄,撇把柳叶扫歌堂。”至深夜乃至达旦方止。

      “坐歌堂”所唱歌曲结构简单、语言通俗、上口易记。形式分领唱、独唱、对唱、齐唱。歌词内容极其广泛,歌曲同曲异词者居多,所唱歌曲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源于民间,但“赋、比、兴”手法使用娴熟,极具形象感;曲调舒缓有致,简单易唱,具有地方民歌的典型特点;几近口语化的歌词,上口易记,既生动又充满浓烈的泥土气息;歌曲或哀惋、或诙谐、或忧怨、或深情,情感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

      华蓥山“坐歌堂”生动地记录了民间当地的社会生活,是了解、研究民间风土人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妇女地位、表演艺术、民间语言、民间音乐、服饰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华蓥市文化部门多次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山区了解、调查“坐歌堂”这一民俗的历史和现状。从在世的老人口中尽力录下、记下相关资料。并把搜集到的录音、笔录资料进行整理,现已搜集“坐歌堂”所唱各类嫁歌近200余首。同时,组织人员把“坐歌堂”这一民俗按原生态的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在各地展演,让这一独有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特约记者 邱海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