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5:55:53
水梨村清流大书房林盘院落
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
清清泉水绕着村旁
清白江和第二绕城高速穿境而过
千年古镇焕发新的容光
“泉映梨花 自在清流”
探寻城市生态奇迹的宝藏,公园级乡村
泉映梨花,自在清流
——题记
隆冬时节,行进在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但见水清草绿,移步皆景,周末前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旅游让这个村子实现了农旅融合,也成为了众多市民的“打卡地”,当地村民也端上了旅游这个“金饭碗”。
“我们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现在变化很大,天天都有游客来,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最多,现在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甜蜜。”说起乡村旅游发展带给大家生活的改变,村民们都喜笑颜开。
菩提小院
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的清流镇,坚决贯彻落实新都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以建设“泉映梨花”生态文化旅游小镇为目标,结合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优势,按照“文化旅游、生态观光”特色田园小镇的定位,以建设两化互动、产村相融的新农村综合体为目标, 着力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泉映梨花”赏花基地,形成“村村有美景,月月有花赏”的乡村旅游格局,努力建成成都乡村旅游与农村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品牌特色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逐步走出一条“一村一特色、一户一风韵”和百姓富、生态美、乡村兴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
艾芜纪念馆
近郊都市文化聚落生机勃勃
小桥流水、绿树掩映的小屋、田园绿道上悠闲的游人、别具一格的小公园、清流别居内鸟语花香,这里承载着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一幅优美的原生态画卷,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清流大书房林盘聚落位于清流镇水梨村,以清白江沿岸水轴、105省道、六支渠三边为界形成闭环,可利用的林盘、院落57个。板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厚重,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编织、传统手工灯笼制作等手工艺传承,也有川西民居、同心桥等乡愁文化点位;生态资源良好,有樱花游步道、怡情小草原、柳树湾、林盘公园、白鹭湾等景观景点;板块人文底蕴浓厚,有清流大书房、清流别院、香樟小院、菩提小院等文艺十足的林盘小院,是集乡村美景、美食、民宿、万卷书房、书画小院等多元素的林盘聚落综合体。
2019年,清流镇党委、政府对表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新都区国际范成北新中心部署等相关要求,以清白江为纽带、以千亩农田为景观、以田园绿道为脉络、以全域公园化为目标,采取“林盘聚落+文化传承+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将清流大书房林盘聚落打造成为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清流典范。
全镇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同时,让群众参与共治共建共享,成立林盘院落自管委,结合平安社区工程、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水梨村以林盘院落作为末梢单位,在全村范围内成立64个林盘院落自管委,负责对林盘院落安全隐患、卫生整治等进行排查督查。
为探索城市资本、村合作联合社及当地老百姓三方互惠共赢的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清流镇认真梳理出清流大书房板块内闲置的林盘、宅基地、院落等资源,聘请成都市品生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枢纽组织,以“近郊都市文化聚落”为主题,探索“1+1+1+N”的发展模式(即一个平台,一个院落、一个文创团队+N种业态)。2019年4月29日,清流镇对外发布“定制院落生活”征集令,面向社会征集有情怀、有资源、有创意的多种文化类产业形态入驻清流大书房板块,对已整理出的10处闲置院落植入业态。征集令发布后引起近万人关注,接待有意向前来考察接洽的文化名人、文创团队百余名。2019年5月28日,清流镇举办近郊都市文化聚落项目评审会,通过枢纽组织、镇、村三方及聘请的专家对流转业主的文创能力、引入业态、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从报名申请的三十余名文化名人、文创团队中择优挑选10种小院业态,打造集“生态、文创、共生、新消费场景”等内涵,集品牌设计、文创艺术、农事体验、亲子教育、旅游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近郊市文化聚落。现阶段,香樟小院、菩提小院、大书房、清流别院等四个院落均已正式对外运营,素院正在打造中,其余院落正在业态设计规划中。同时,清流镇坚持以板块内梁家林盘资源为依托,打造假日集市,并植入林盘餐饮、树屋等新型消费场景,大力发展林盘经济;同时,以板块内优质耕地为依托,打造共享菜地、开心农场等新型业态,并与城市社区结对子,搭建“城市+乡村”互惠共赢的发展平台,为当地群众增收赋能。
大书房板块坚持有效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奠定板块长效高效有效发展的坚实基础。资金方面,积极整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道、高品质精品林盘等各类资金,完善板块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消费场景打造、景观节点打造,提升整个板块的对外形象及运营环境;资源方面,在2019年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资助项目工作中,成都市共评审通过资助项目124个,新都区占6个,其中清流镇水梨村有2个项目通过评审,近期还将落户公园城市区域性社区营造支持中心等;人才引进方面,聘请四川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沄璋教授、成都新民社会组织负责人马树海博士、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守年先生担任水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师,指导清流大书房村落风貌整治、业态植入、文化挖掘。
自然生态的提雅、提质,让乡村的自然形态最大限度地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情怀,让乡村更加雅致。同时,农村良田与城市居民共享,建设“共享农庄”“乡村菜园”,为城市社区提供精准的定制菜园、有机蔬菜供应服务,确保农用地不荒芜,以市场需求带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农作物附加值。聚落成为了美丽宜居大公园,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返乡青年创新创业园和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园,共同描绘高颜值、生活味、艺术范、归属感的公园城市美好画卷。
艾芜笔下的乡风民俗园
艾芜乡愁文化区串点成片
清清泉水绕芳甸,梨花轻语展笑颜。
清流镇是我国著名作家、“流浪文豪”艾芜的故乡。这里乡村绿道、林盘、流水交相辉映,特别是乌木和乌木泉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艾芜纪念馆位于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艾芜儿时居所),是全国唯一一处纪念艾芜的地方,也是“艾芜研究学会”会址。延续天府文化根脉记忆,以历史文化名镇及名人故居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着力点,依托流浪文豪(艾芜)的独特名人故里文化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合资源推进艾芜文化研究及传承,促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融合,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做出新都贡献。纪念馆于2019年年初建成,与原艾芜故居融为一体,配套艾芜书屋、文人工作室、文化广场等。
当地还以艾芜故居为核心,建成了千亩“泉映梨花”景区,梳理盘活乡村空间、生态、人文等资源,将乌木泉、双车坊、艾芜故居等特色景点有机串联,打造艾芜乡愁文化区、“梨映水岸”精品赏花区、“清白流香”生态休闲区,推动清流镇“全域景区化”,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每次到这里来都有特别的感觉,可以感受‘一园两馆’中展陈的川西乡风民俗,还可以到附近的景点去逛逛,像乌木泉、古院落等看点十足,我基本上每月都要来一次。”从成都市区到这里来度周末的张晓西讲道。
众所周知,清流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深入挖掘艾芜文学作品当代文化价值,积极推进艾芜文化研究及传承工作,在国际国内专家和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艾芜纪念馆入选了四川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2019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一脉清流穿古今》对艾芜文化传承进行了专题报道。
清流镇以此为基础,结合艾芜文化研究最新成果,新建总占地面积3909平方米,建筑面积755平方米的艾芜纪念馆聚落,形成“一园两馆”布局,分别对艾芜笔下的川西乡风民俗,艾芜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革命历程进行展陈。
同时,串点成片,以艾芜纪念馆为中心,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原则,恢复重建曹家水碾,改建罗汉寺小学,打造乌木泉湿地公园,实施汤家院子、龚家院子等川西精品林盘保护修护,初步建成艾芜文学艺术5.1公里体验环线,打造集博物馆、民宿、田园体验等业态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区。
农商文旅融合,以“艾芜文物保护利用、艾芜学术研究、艾芜乡愁文化片区提升、艾芜文化产业化应用”四大工程为抓手,主动链接争取省市区资源,全力打造艾芜文化深入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清流镇谋篇布局,一方面提升纪念馆建设,强化与其他单位合作,持续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艺术季等城市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艾芜纪念馆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提升艾芜乡愁文化片区工程,持续深挖艾芜笔下故乡风貌景致,深化艾芜文学艺术5.1公里体验环线项目建设,做好片区景点提档升级;加强文化艺术展演、青少年艺术培训、农耕文化体验、康养医疗、乡村民宿等业态招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增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文创产品销售等服务,打造成都市市级乡村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翠云村笙活民宿
泉映梨花景区
农业变景观村村是景区
一座座桥梁古朴静雅、一面面文化墙内涵丰富、一处处小院整洁雅致,漫步在清流镇的各个村落,风景秀丽、环境怡人,绿水青山间演绎蝶变之美。
每到周末,前来休闲的市民结伴而来,或在绿道上散步,或找一处农家小院围坐一起品茗聊天,或在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观花赏景,或找一处体验农耕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是让来这里的游客大呼过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造血功能强,惠及百姓广,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清流镇更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等契机,坚持思在最前沿、干在最实处、走在最前列,全力打造清流“一园三区”,努力为新都区“一心四区”建设贡献清流力量。
——一园,就是坚持公园城市理念,充分发挥良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通过乡村美学价值挖掘,梳理盘活乡村空间、生态、人文等资源,推动清流镇“全域景区化”发展,让农田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建设美丽乡村公园。
——三区,就是依托艾芜文化,采取“艾芜+林盘+乡愁+文创”模式,以5.1公里乡村绿道串联艾芜七子、乌木泉等景观,形成艾芜南行时空隧道,聚景成环,打造艾芜乡愁文化区;依托1600亩梨园核心区,沿新九路抓实“泉水梨”扩面、提质、增效及“泉映梨花”4A级景区创建,沿路成轴,大力发展“梨映水岸”精品赏花区;依托11.8公里清白江流域,推动“泉乡三尺”新村建设、“清流大书房”林盘整治、清白江绿道建设,连片成带,大力发展“清白流香”生态休闲区。
在清流,休闲农业与旅游同频共振,成为最有活力的新业态。全镇把一个村子当成一个景区来改造,把一个村子当作一个度假区来打造。
围绕该项建设工作,清流镇积极推进打造万亩泉水花果采摘区、万亩生态蔬菜示范区、万亩优质粮油种植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新态势。以1600亩梨园赏花基地为核心,在九龙村、黄龙村、同义村、翠云村、广泉村规划万亩泉水花果采摘区,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持续培育并支持爱吾生态源、会通、壹叁捌、绿江、荷韵农庄等农业项目转型升级,推进“泉水梨”扩面及太空莲规模化种植,抓实农旅融合,实现月月有花赏季季有果摘。着力扩大区域合作,扩大名人效应,扩大旅游节会经济,坚持以节为媒,深化与腾讯、麻辣社区等新兴媒体及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区域营销,持续做好“梨花节”“泉水梨”采摘季等活动,努力打造都市近郊乡村旅游集散地。同时,加快推进社区发展治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居民居家生活美学、文明素养及道德修养,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嘈杂,和家人走进这里,伴着鸟语花香,漫步在恬静悠然的田园山野,聆听林中鸟鸣和村落里鸡犬叫唤,不仅消除烦恼疲惫,还让我感到心情舒畅。”周末与家人从成都市区到这里来游览的游客王小姐如是说。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青山变金山、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产品变旅游礼品,乡村旅游发展让农民在旅游产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今的清流镇以乡村旅游为龙头,带动了一方热土,一幅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尽现眼前。
云兮 米仓山
清流镇名片
新都区清流镇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距成都市区33千米,幅员面积3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万人。清流镇历史悠久,素有“艾芜故里”“百泉之乡”“花海梨乡”美誉。2016年,荣获“四川省省级特色旅游镇”称号,2017年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镇域交通便捷,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在镇域内设有清流出口,处于成都、德阳、绵阳1小时经济圈内。
“百泉之乡”地灵水美,“艾芜故里”人杰增辉,“梨香花海”景秀添彩。清流镇因其丰富的水生态资源名列“国家级生态示范镇”。
寻一处田间静舍,临溪而居,竹林俨然,百花作伴,开启你公园城市诗意栖息的美好生活。清流镇既拥有公园城市的乡村气息,也接受来自城区资源的辐射带动,全镇在新都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新都区“一心四区”建设贡献清流力量。
2019-12-18 15:55:53
水梨村清流大书房林盘院落
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
清清泉水绕着村旁
清白江和第二绕城高速穿境而过
千年古镇焕发新的容光
“泉映梨花 自在清流”
探寻城市生态奇迹的宝藏,公园级乡村
泉映梨花,自在清流
——题记
隆冬时节,行进在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但见水清草绿,移步皆景,周末前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旅游让这个村子实现了农旅融合,也成为了众多市民的“打卡地”,当地村民也端上了旅游这个“金饭碗”。
“我们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现在变化很大,天天都有游客来,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最多,现在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甜蜜。”说起乡村旅游发展带给大家生活的改变,村民们都喜笑颜开。
菩提小院
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的清流镇,坚决贯彻落实新都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以建设“泉映梨花”生态文化旅游小镇为目标,结合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优势,按照“文化旅游、生态观光”特色田园小镇的定位,以建设两化互动、产村相融的新农村综合体为目标, 着力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泉映梨花”赏花基地,形成“村村有美景,月月有花赏”的乡村旅游格局,努力建成成都乡村旅游与农村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品牌特色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逐步走出一条“一村一特色、一户一风韵”和百姓富、生态美、乡村兴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
艾芜纪念馆
近郊都市文化聚落生机勃勃
小桥流水、绿树掩映的小屋、田园绿道上悠闲的游人、别具一格的小公园、清流别居内鸟语花香,这里承载着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一幅优美的原生态画卷,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清流大书房林盘聚落位于清流镇水梨村,以清白江沿岸水轴、105省道、六支渠三边为界形成闭环,可利用的林盘、院落57个。板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厚重,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编织、传统手工灯笼制作等手工艺传承,也有川西民居、同心桥等乡愁文化点位;生态资源良好,有樱花游步道、怡情小草原、柳树湾、林盘公园、白鹭湾等景观景点;板块人文底蕴浓厚,有清流大书房、清流别院、香樟小院、菩提小院等文艺十足的林盘小院,是集乡村美景、美食、民宿、万卷书房、书画小院等多元素的林盘聚落综合体。
2019年,清流镇党委、政府对表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新都区国际范成北新中心部署等相关要求,以清白江为纽带、以千亩农田为景观、以田园绿道为脉络、以全域公园化为目标,采取“林盘聚落+文化传承+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将清流大书房林盘聚落打造成为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清流典范。
全镇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同时,让群众参与共治共建共享,成立林盘院落自管委,结合平安社区工程、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水梨村以林盘院落作为末梢单位,在全村范围内成立64个林盘院落自管委,负责对林盘院落安全隐患、卫生整治等进行排查督查。
为探索城市资本、村合作联合社及当地老百姓三方互惠共赢的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清流镇认真梳理出清流大书房板块内闲置的林盘、宅基地、院落等资源,聘请成都市品生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枢纽组织,以“近郊都市文化聚落”为主题,探索“1+1+1+N”的发展模式(即一个平台,一个院落、一个文创团队+N种业态)。2019年4月29日,清流镇对外发布“定制院落生活”征集令,面向社会征集有情怀、有资源、有创意的多种文化类产业形态入驻清流大书房板块,对已整理出的10处闲置院落植入业态。征集令发布后引起近万人关注,接待有意向前来考察接洽的文化名人、文创团队百余名。2019年5月28日,清流镇举办近郊都市文化聚落项目评审会,通过枢纽组织、镇、村三方及聘请的专家对流转业主的文创能力、引入业态、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从报名申请的三十余名文化名人、文创团队中择优挑选10种小院业态,打造集“生态、文创、共生、新消费场景”等内涵,集品牌设计、文创艺术、农事体验、亲子教育、旅游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近郊市文化聚落。现阶段,香樟小院、菩提小院、大书房、清流别院等四个院落均已正式对外运营,素院正在打造中,其余院落正在业态设计规划中。同时,清流镇坚持以板块内梁家林盘资源为依托,打造假日集市,并植入林盘餐饮、树屋等新型消费场景,大力发展林盘经济;同时,以板块内优质耕地为依托,打造共享菜地、开心农场等新型业态,并与城市社区结对子,搭建“城市+乡村”互惠共赢的发展平台,为当地群众增收赋能。
大书房板块坚持有效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奠定板块长效高效有效发展的坚实基础。资金方面,积极整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道、高品质精品林盘等各类资金,完善板块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消费场景打造、景观节点打造,提升整个板块的对外形象及运营环境;资源方面,在2019年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资助项目工作中,成都市共评审通过资助项目124个,新都区占6个,其中清流镇水梨村有2个项目通过评审,近期还将落户公园城市区域性社区营造支持中心等;人才引进方面,聘请四川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沄璋教授、成都新民社会组织负责人马树海博士、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守年先生担任水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师,指导清流大书房村落风貌整治、业态植入、文化挖掘。
自然生态的提雅、提质,让乡村的自然形态最大限度地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情怀,让乡村更加雅致。同时,农村良田与城市居民共享,建设“共享农庄”“乡村菜园”,为城市社区提供精准的定制菜园、有机蔬菜供应服务,确保农用地不荒芜,以市场需求带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农作物附加值。聚落成为了美丽宜居大公园,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返乡青年创新创业园和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园,共同描绘高颜值、生活味、艺术范、归属感的公园城市美好画卷。
艾芜笔下的乡风民俗园
艾芜乡愁文化区串点成片
清清泉水绕芳甸,梨花轻语展笑颜。
清流镇是我国著名作家、“流浪文豪”艾芜的故乡。这里乡村绿道、林盘、流水交相辉映,特别是乌木和乌木泉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艾芜纪念馆位于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艾芜儿时居所),是全国唯一一处纪念艾芜的地方,也是“艾芜研究学会”会址。延续天府文化根脉记忆,以历史文化名镇及名人故居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着力点,依托流浪文豪(艾芜)的独特名人故里文化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合资源推进艾芜文化研究及传承,促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融合,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做出新都贡献。纪念馆于2019年年初建成,与原艾芜故居融为一体,配套艾芜书屋、文人工作室、文化广场等。
当地还以艾芜故居为核心,建成了千亩“泉映梨花”景区,梳理盘活乡村空间、生态、人文等资源,将乌木泉、双车坊、艾芜故居等特色景点有机串联,打造艾芜乡愁文化区、“梨映水岸”精品赏花区、“清白流香”生态休闲区,推动清流镇“全域景区化”,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每次到这里来都有特别的感觉,可以感受‘一园两馆’中展陈的川西乡风民俗,还可以到附近的景点去逛逛,像乌木泉、古院落等看点十足,我基本上每月都要来一次。”从成都市区到这里来度周末的张晓西讲道。
众所周知,清流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深入挖掘艾芜文学作品当代文化价值,积极推进艾芜文化研究及传承工作,在国际国内专家和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艾芜纪念馆入选了四川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2019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一脉清流穿古今》对艾芜文化传承进行了专题报道。
清流镇以此为基础,结合艾芜文化研究最新成果,新建总占地面积3909平方米,建筑面积755平方米的艾芜纪念馆聚落,形成“一园两馆”布局,分别对艾芜笔下的川西乡风民俗,艾芜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革命历程进行展陈。
同时,串点成片,以艾芜纪念馆为中心,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原则,恢复重建曹家水碾,改建罗汉寺小学,打造乌木泉湿地公园,实施汤家院子、龚家院子等川西精品林盘保护修护,初步建成艾芜文学艺术5.1公里体验环线,打造集博物馆、民宿、田园体验等业态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区。
农商文旅融合,以“艾芜文物保护利用、艾芜学术研究、艾芜乡愁文化片区提升、艾芜文化产业化应用”四大工程为抓手,主动链接争取省市区资源,全力打造艾芜文化深入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清流镇谋篇布局,一方面提升纪念馆建设,强化与其他单位合作,持续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艺术季等城市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艾芜纪念馆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提升艾芜乡愁文化片区工程,持续深挖艾芜笔下故乡风貌景致,深化艾芜文学艺术5.1公里体验环线项目建设,做好片区景点提档升级;加强文化艺术展演、青少年艺术培训、农耕文化体验、康养医疗、乡村民宿等业态招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增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文创产品销售等服务,打造成都市市级乡村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翠云村笙活民宿
泉映梨花景区
农业变景观村村是景区
一座座桥梁古朴静雅、一面面文化墙内涵丰富、一处处小院整洁雅致,漫步在清流镇的各个村落,风景秀丽、环境怡人,绿水青山间演绎蝶变之美。
每到周末,前来休闲的市民结伴而来,或在绿道上散步,或找一处农家小院围坐一起品茗聊天,或在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观花赏景,或找一处体验农耕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是让来这里的游客大呼过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造血功能强,惠及百姓广,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清流镇更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等契机,坚持思在最前沿、干在最实处、走在最前列,全力打造清流“一园三区”,努力为新都区“一心四区”建设贡献清流力量。
——一园,就是坚持公园城市理念,充分发挥良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通过乡村美学价值挖掘,梳理盘活乡村空间、生态、人文等资源,推动清流镇“全域景区化”发展,让农田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建设美丽乡村公园。
——三区,就是依托艾芜文化,采取“艾芜+林盘+乡愁+文创”模式,以5.1公里乡村绿道串联艾芜七子、乌木泉等景观,形成艾芜南行时空隧道,聚景成环,打造艾芜乡愁文化区;依托1600亩梨园核心区,沿新九路抓实“泉水梨”扩面、提质、增效及“泉映梨花”4A级景区创建,沿路成轴,大力发展“梨映水岸”精品赏花区;依托11.8公里清白江流域,推动“泉乡三尺”新村建设、“清流大书房”林盘整治、清白江绿道建设,连片成带,大力发展“清白流香”生态休闲区。
在清流,休闲农业与旅游同频共振,成为最有活力的新业态。全镇把一个村子当成一个景区来改造,把一个村子当作一个度假区来打造。
围绕该项建设工作,清流镇积极推进打造万亩泉水花果采摘区、万亩生态蔬菜示范区、万亩优质粮油种植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新态势。以1600亩梨园赏花基地为核心,在九龙村、黄龙村、同义村、翠云村、广泉村规划万亩泉水花果采摘区,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持续培育并支持爱吾生态源、会通、壹叁捌、绿江、荷韵农庄等农业项目转型升级,推进“泉水梨”扩面及太空莲规模化种植,抓实农旅融合,实现月月有花赏季季有果摘。着力扩大区域合作,扩大名人效应,扩大旅游节会经济,坚持以节为媒,深化与腾讯、麻辣社区等新兴媒体及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区域营销,持续做好“梨花节”“泉水梨”采摘季等活动,努力打造都市近郊乡村旅游集散地。同时,加快推进社区发展治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居民居家生活美学、文明素养及道德修养,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嘈杂,和家人走进这里,伴着鸟语花香,漫步在恬静悠然的田园山野,聆听林中鸟鸣和村落里鸡犬叫唤,不仅消除烦恼疲惫,还让我感到心情舒畅。”周末与家人从成都市区到这里来游览的游客王小姐如是说。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青山变金山、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产品变旅游礼品,乡村旅游发展让农民在旅游产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今的清流镇以乡村旅游为龙头,带动了一方热土,一幅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尽现眼前。
云兮 米仓山
清流镇名片
新都区清流镇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距成都市区33千米,幅员面积3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万人。清流镇历史悠久,素有“艾芜故里”“百泉之乡”“花海梨乡”美誉。2016年,荣获“四川省省级特色旅游镇”称号,2017年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镇域交通便捷,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在镇域内设有清流出口,处于成都、德阳、绵阳1小时经济圈内。
“百泉之乡”地灵水美,“艾芜故里”人杰增辉,“梨香花海”景秀添彩。清流镇因其丰富的水生态资源名列“国家级生态示范镇”。
寻一处田间静舍,临溪而居,竹林俨然,百花作伴,开启你公园城市诗意栖息的美好生活。清流镇既拥有公园城市的乡村气息,也接受来自城区资源的辐射带动,全镇在新都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新都区“一心四区”建设贡献清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