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16:11:51
本网讯(张平 唐丰 张仕银)5月的巴山大地,万物葱茏。走进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宣汉县五马归槽国有林场,一缕缕阳光穿过繁花嫩叶洒在游客身上,惬意舒适;长满绿苔的奇石点缀在素湍激流间,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漫步在游步道上,山青谷幽,清新舒畅。
“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五马归槽林场竟然有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58岁工作40年的林场职工罗俊发出的由衷感叹。
林场面貌焕然一新,林场职工角色转变,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所有的美好,都源于2016年启动的国有林场改革。
抓住机遇:“落后”变“先进”
五马归槽林场始建于1957年12月,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距宣汉县城68公里。林场海拔1060-1620.5米,林区面积22000余亩,其中原始林10000余亩,堪称秦巴地区南端面积最大、树种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天然阔叶原始林,森林覆盖率达98.02%,负氧离子含量达7903个/立方厘米,素有“天然氧吧”“自然空调”美誉。
优越的自然环境之外,林场的发展却是波澜起伏。60余年来,先后经历过初期创业、伐木生存、转型阵痛和生态康养等发展阶段。
“以前走的是泥泞的山路,住的是简易潮湿的工棚,吃的是自给自种的杂粮,照明是煤油松灯,饮水是山下溪沟流水,自给自足,信息闭塞,生活孤寂又清贫,大家自嘲为天然的‘世外桃源’”,罗俊的话语中,饱含着自己40年来对林场的无限眷念,也夹杂着昔日的无尽辛酸。
“2015年7月,当被组织安排到五马归槽林场上班时,我是十分不情愿的,情绪低落……”五马归槽林场的场长张仕银回忆,林场当时面临发展瓶颈,基础设施落后,自收自支、信访、生产安全等压力重重,他觉得是组织将他“发配了”。带着些许无奈和组织安排来到五马归槽林场,但看到林场职工的朴实勤劳,联想起父母也曾在林场“战斗”过,他逐渐打开了心结,“与其怨天尤人、坐以待毙,不如痛定思痛、奋起直追。”
2016年,五马归槽林场迎来了发展机遇,国家、省、市、县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经过不懈努力,林场被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科学核定编制岗位、化解历史债务、进一步明确以生态公益服务的职能职责,职工的“五险两金”纳入财政预算得到全面保障,彻底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卸下了林场长久的历史遗留包袱,在宣汉县“全域旅游”战略的指引下,持续加快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加大森林景观打造。
近年来,来自各级各类投资林场累计达1亿元,升级改造高压输电线路10公里,新修、硬化林区公路28.2公里,新建饮水池200立方米、消防池6000立方米,改建林场危旧房1500平方米,新建游步道4.5公里,游客服务中心400平方米、康养度假酒店2000平方米、休闲广场3000平方米,培育绿化景观6000平方米,场部、工区光纤网络、有线电视全覆盖。彻底改变了以前“出门身沾泥、信息闭塞不知日、住宿在窝棚里、生活环境狗不理”的窘境。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还助力林场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药、林蜂、林菜等种养模式,并带动周边5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上了“落后”追赶“先进”之路。
顺应潮流:“伐木人”变“护林员”
“天保工程实施以前,林场主要靠砍伐木材来给职工发放工资,职工养活一家很难……当时没有概念,也不懂什么是生态保护。”54岁的副场长罗文盛回忆,“国有林场改革前,‘一碗咸菜端三天’是常态,受交通条件等制约,育林造林、靠山吃山,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经济发展缓慢。”
位于该林场北部山区的月亮坪工区,整齐茂密的柳杉林依稀可见当年育林伐木的印迹。负责这片工区的护林员吴鹏介绍道:“以前我们将这些稍大的柳杉砍伐运出去卖,然后再栽种一些新苗……”如今,国有林场改革,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吴鹏作为林场职工,和同事们变身为护林员,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
护林工作孤寂清苦,危险也时常降临。护林员林家贵就曾在巡护过程中,被蛮横的村民砍掉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树也像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呵护,我愿意去保护它们。”面对护林工作的艰难险阻,他没有退步,爱林护林的意志更坚定了。凭着对护林工作的赤诚之心,林家贵的护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被评为达州市造林护林模范和宣汉县优秀共产党员。
按照资源分布,五马归槽林场在月亮坪、中子沟、四季坪、李家坪等4个工区设置多个护林点,全方位开展森林防护工作。谯志强是该林场的“林三代”,其爷爷、父亲都曾是该林场的职工。“有巡护途中与野猪、野鸡、小松鼠等的偶遇,有捡拾无毒菌类的兴奋,有数着漫天星辰入睡的幸福……”小时候听着林场故事长大的他,对护林工作有着比常人更强的情感,“比美好故事更多的是责任,林区植被茂盛,物种丰富,防灭火责任重大,我们每天都要沿着山路巡护,遇到游客还要进行文明劝导。”面对日复一日、跋山涉水的护林工作,谯志强、吴鹏等人表示要把护林工作义无反顾地进行到底。
如今,不管严寒酷暑,不论风霜雨雪,身穿红马褂、戴着红袖标的护林卫士们穿梭于林场的每一个角落,俨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转型升级:“青山”变“金山”
只要来到五马归槽林场,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网红打卡景点“知青林”,步入林中,笔直的柳杉参天耸立、直入云霄,树林茂密深邃、望不到边,有的大树需三人合抱才能围住,漫步青石板铺就的林间小道,飒飒杉枝萧萧落下,湿润的空气和着滴落的余晖,令人心旷神怡。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片“知青林”是上世纪60年代80余名重庆知青来林场所造,他们把热血和青春洒在这里,与林场有着深厚的情感,像范连香、陈泽礼等老人退休了都不忍离去,住在离林场最近的毛坝镇。听着这些动人故事和“五马归槽”等美丽传说,顿觉林场不仅仅是一片片绿色森林,更是一部传奇故事,引起游客无尽遐想。
“我们这里每天都有各地来的游客,每年夏天都有来自达州和重庆的游客到林场康养避暑,一住就是两个月,去年夏天,一个30余辆房车自驾旅行团专程来林场避暑好几天。”“重庆知青后一代”陈娟介绍说,“现在游客渐渐多起来了,有时一天的人流量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人流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生态旅游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五马归槽林场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达1000余种,是一座天然基因库;原始林海面积1000余公顷,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何家祠堂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石槽寨、公子寨、母子寨、天平寨等古寨遗址展现了一幅幅白莲教起义的历史画卷;五马归槽、月亮寺坪、打儿石、呼娘扁、天鹅抱蛋、红姑塘等天上人间美丽传说源远流长;乐德红军遗址彰显着红军精神;知青林传承着林场老一辈务林人的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精神,绘就了五马归槽林场今天的优美画卷,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
近年来,五马归槽林场深刻贯彻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自身实际优势,大力推进森林旅游项目。游客服务中心、康养度假酒店、游步道、观景塔(亭)、绿化景观、水体景观、休闲农家庄园等焕然一新,旅游收入持续增加,实现了林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
几载耕耘,几多收获,五马归槽林场实施林场变景区后,先后获得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下一步,五马归槽林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深入推进林场转型发展,努力建成全国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度假区,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战略贡献生态力量。
2020-06-05 16:11:51
本网讯(张平 唐丰 张仕银)5月的巴山大地,万物葱茏。走进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宣汉县五马归槽国有林场,一缕缕阳光穿过繁花嫩叶洒在游客身上,惬意舒适;长满绿苔的奇石点缀在素湍激流间,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漫步在游步道上,山青谷幽,清新舒畅。
“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五马归槽林场竟然有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58岁工作40年的林场职工罗俊发出的由衷感叹。
林场面貌焕然一新,林场职工角色转变,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所有的美好,都源于2016年启动的国有林场改革。
抓住机遇:“落后”变“先进”
五马归槽林场始建于1957年12月,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距宣汉县城68公里。林场海拔1060-1620.5米,林区面积22000余亩,其中原始林10000余亩,堪称秦巴地区南端面积最大、树种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天然阔叶原始林,森林覆盖率达98.02%,负氧离子含量达7903个/立方厘米,素有“天然氧吧”“自然空调”美誉。
优越的自然环境之外,林场的发展却是波澜起伏。60余年来,先后经历过初期创业、伐木生存、转型阵痛和生态康养等发展阶段。
“以前走的是泥泞的山路,住的是简易潮湿的工棚,吃的是自给自种的杂粮,照明是煤油松灯,饮水是山下溪沟流水,自给自足,信息闭塞,生活孤寂又清贫,大家自嘲为天然的‘世外桃源’”,罗俊的话语中,饱含着自己40年来对林场的无限眷念,也夹杂着昔日的无尽辛酸。
“2015年7月,当被组织安排到五马归槽林场上班时,我是十分不情愿的,情绪低落……”五马归槽林场的场长张仕银回忆,林场当时面临发展瓶颈,基础设施落后,自收自支、信访、生产安全等压力重重,他觉得是组织将他“发配了”。带着些许无奈和组织安排来到五马归槽林场,但看到林场职工的朴实勤劳,联想起父母也曾在林场“战斗”过,他逐渐打开了心结,“与其怨天尤人、坐以待毙,不如痛定思痛、奋起直追。”
2016年,五马归槽林场迎来了发展机遇,国家、省、市、县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经过不懈努力,林场被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科学核定编制岗位、化解历史债务、进一步明确以生态公益服务的职能职责,职工的“五险两金”纳入财政预算得到全面保障,彻底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卸下了林场长久的历史遗留包袱,在宣汉县“全域旅游”战略的指引下,持续加快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加大森林景观打造。
近年来,来自各级各类投资林场累计达1亿元,升级改造高压输电线路10公里,新修、硬化林区公路28.2公里,新建饮水池200立方米、消防池6000立方米,改建林场危旧房1500平方米,新建游步道4.5公里,游客服务中心400平方米、康养度假酒店2000平方米、休闲广场3000平方米,培育绿化景观6000平方米,场部、工区光纤网络、有线电视全覆盖。彻底改变了以前“出门身沾泥、信息闭塞不知日、住宿在窝棚里、生活环境狗不理”的窘境。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还助力林场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药、林蜂、林菜等种养模式,并带动周边5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上了“落后”追赶“先进”之路。
顺应潮流:“伐木人”变“护林员”
“天保工程实施以前,林场主要靠砍伐木材来给职工发放工资,职工养活一家很难……当时没有概念,也不懂什么是生态保护。”54岁的副场长罗文盛回忆,“国有林场改革前,‘一碗咸菜端三天’是常态,受交通条件等制约,育林造林、靠山吃山,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经济发展缓慢。”
位于该林场北部山区的月亮坪工区,整齐茂密的柳杉林依稀可见当年育林伐木的印迹。负责这片工区的护林员吴鹏介绍道:“以前我们将这些稍大的柳杉砍伐运出去卖,然后再栽种一些新苗……”如今,国有林场改革,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吴鹏作为林场职工,和同事们变身为护林员,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
护林工作孤寂清苦,危险也时常降临。护林员林家贵就曾在巡护过程中,被蛮横的村民砍掉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树也像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呵护,我愿意去保护它们。”面对护林工作的艰难险阻,他没有退步,爱林护林的意志更坚定了。凭着对护林工作的赤诚之心,林家贵的护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被评为达州市造林护林模范和宣汉县优秀共产党员。
按照资源分布,五马归槽林场在月亮坪、中子沟、四季坪、李家坪等4个工区设置多个护林点,全方位开展森林防护工作。谯志强是该林场的“林三代”,其爷爷、父亲都曾是该林场的职工。“有巡护途中与野猪、野鸡、小松鼠等的偶遇,有捡拾无毒菌类的兴奋,有数着漫天星辰入睡的幸福……”小时候听着林场故事长大的他,对护林工作有着比常人更强的情感,“比美好故事更多的是责任,林区植被茂盛,物种丰富,防灭火责任重大,我们每天都要沿着山路巡护,遇到游客还要进行文明劝导。”面对日复一日、跋山涉水的护林工作,谯志强、吴鹏等人表示要把护林工作义无反顾地进行到底。
如今,不管严寒酷暑,不论风霜雨雪,身穿红马褂、戴着红袖标的护林卫士们穿梭于林场的每一个角落,俨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转型升级:“青山”变“金山”
只要来到五马归槽林场,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网红打卡景点“知青林”,步入林中,笔直的柳杉参天耸立、直入云霄,树林茂密深邃、望不到边,有的大树需三人合抱才能围住,漫步青石板铺就的林间小道,飒飒杉枝萧萧落下,湿润的空气和着滴落的余晖,令人心旷神怡。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片“知青林”是上世纪60年代80余名重庆知青来林场所造,他们把热血和青春洒在这里,与林场有着深厚的情感,像范连香、陈泽礼等老人退休了都不忍离去,住在离林场最近的毛坝镇。听着这些动人故事和“五马归槽”等美丽传说,顿觉林场不仅仅是一片片绿色森林,更是一部传奇故事,引起游客无尽遐想。
“我们这里每天都有各地来的游客,每年夏天都有来自达州和重庆的游客到林场康养避暑,一住就是两个月,去年夏天,一个30余辆房车自驾旅行团专程来林场避暑好几天。”“重庆知青后一代”陈娟介绍说,“现在游客渐渐多起来了,有时一天的人流量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人流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生态旅游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五马归槽林场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达1000余种,是一座天然基因库;原始林海面积1000余公顷,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何家祠堂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石槽寨、公子寨、母子寨、天平寨等古寨遗址展现了一幅幅白莲教起义的历史画卷;五马归槽、月亮寺坪、打儿石、呼娘扁、天鹅抱蛋、红姑塘等天上人间美丽传说源远流长;乐德红军遗址彰显着红军精神;知青林传承着林场老一辈务林人的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精神,绘就了五马归槽林场今天的优美画卷,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
近年来,五马归槽林场深刻贯彻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自身实际优势,大力推进森林旅游项目。游客服务中心、康养度假酒店、游步道、观景塔(亭)、绿化景观、水体景观、休闲农家庄园等焕然一新,旅游收入持续增加,实现了林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
几载耕耘,几多收获,五马归槽林场实施林场变景区后,先后获得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下一步,五马归槽林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深入推进林场转型发展,努力建成全国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度假区,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战略贡献生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