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白马厄哩大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2020-06-17 19:39:13


    才如牙与村民在自家门前

    初夏,微风吹过村民才如牙家门前的一排芍药花,落英缤纷,洒在低矮的木栅栏前,寨房前后,一树树脆叶李果实挂满枝头……跟随着厄哩村支部书记晓木的步伐,记者也走进了新上榜全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四川平武县白马藏乡厄哩村。厄哩古寨曾经是原白马藏乡政府所在地,白马十八寨中最大的寨子,保存了大量悠久神秘的白马历史文化,如今也是绵阳市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白马西羌·民族风情的代表地。

      白马人聚居地成旅游胜地

      古老的厄哩寨子,四周大山环抱,阳光翻过大山,照耀着寨子里的房屋以及花草和牛羊。寨子人不多,家家户户都用栅栏圈着一块自留地,各种庄稼才冒新芽,一户人家地上的蔬菜花开得耀眼……

      沿着石梯拾阶而上,古寨更多的土木结构房子映入眼帘,三三两两错落有致。还有从河北等地来的九绵高速工地建设者的家属,站在石板路边眺望远方,感受大山深处的景色。身着白马服饰的村民,或在侍弄庄稼,或是坐在屋檐下的长木凳上晒太阳。

      36岁的村民格他英正在修补货车轮胎,他家2015年和父母从山上搬到厄哩村二组,妻子在平武县城租房陪儿子读幼儿园。为了给父母治病,格他英家花光了积蓄。这几年,格他英自学了汽车修理技术,加上党和政府的帮扶,2018年成为村里的“脱贫之星”,还买了一辆小面包车。正在建设的九绵高速公路穿过厄哩村边沿,“等路一通,生意肯定会更好,旅游业也能发展好起来了。”憧憬起今后寨子的美好变化,格他英咧开嘴笑了,冲我们露出一口白牙。

      格他英的家现在已将一楼改为民宿,在暑假及国庆等节假日接待游客,生意不错。和很多白马村民一样,格他英也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里种些土豆,家养猪制成的腊肉、野菜和自家种的无公害蔬菜等,都是游客们喜欢的特色农产品。当天一早,格他英的母亲一大早就上山挖石根菜等野菜去了。格他英说,家里还养有10多头牛和7匹马。

      “厄哩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96户,310人,在所有白马人聚居地当中,是规模最大的。”晓木说,厄哩古寨可以住特色木楼,品尝各种当地特色野菜、火烧馍、腊肉、牦牛肉等。晚上,可以喝着香甜的青稞美酒,吃着烤羊肉,围着篝火,欣赏白马姑娘优美的舞姿。近年来,厄哩古寨的旅游接待搞得红红火火。

      厄哩村二组村民刘伟开了一家名为“花腰带”的农家乐,因为白马人织花腰带是省级非遗项目,在这家农家乐也可看到织花腰带表演。刘伟的小舅子在重庆读大学,建议他在网上发布信息,推广“花腰带”农家乐,越来越多的客人在网上预约来体验篝火晚会,唱祝酒歌,抹锅烟煤灰,骑马跑山转山,欣赏美景……

      神秘古寨

      “白羽毛”的“非遗”故事多

      厄哩村二组55岁的村民才如牙是平武“白马毡帽擀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记者看到,他正在门前制作毡帽。

      “白马藏人服饰独具特色,盘形毡帽是白马藏人的重要饰物,毡帽很特别,盘形,荷叶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在脑袋上的毡质白瓷盘,白色盘形的毡帽是山羊毛擀制的,上面排缠红蓝两色细线,线与帽之间插的是白色公鸡的尾羽。”女干部嘎玛措告诉记者,白马毡帽主要在于展示民族精神。今年26岁的嘎玛措是从厄哩古寨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她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考入平武县委统战部工作。20多年前,嘎玛措的父母在厄哩古寨里最早做旅游,取名“白马第一接待站”,如今,她的父母仍在寨子里做旅游,有的设施老旧了,目前正在装修中。

      才如牙的家中一尘不染,木地板上光洁敞亮,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刚做好的“曹盖”。只见这两个鬼脸面具神情相似、面容狰狞,却又各有不同之处,一胖一瘦、惟妙惟肖。“曹盖”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舞。晓木说,“跳曹盖”作为白马藏人驱邪逐疫传统仪式的舞蹈,现今仍在传承,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厄哩寨族是白马十八寨中迄今唯一保持该仪式的村寨。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白马藏族代代口口相传,通过歌声与舞蹈,记录这个神秘民族的起源。相传白马人系吐蕃大军与大唐朝廷军队在甘肃文县、四川九寨沟一带交战后留守于此的遗民。

      才如牙带着记者来到后山上的药园边,种的重楼等药材生机盎然。“我在山里还有一个20多亩的草场,养了些牦牛和马。”才如牙说,近年来,村民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但遗憾的是,一些老房子被拆除了……

      如今,为了保护和传承白马藏族文化,仅厄哩村就有“跳曹盖”、白马毡帽擀制技艺、织花腰带、白马剪纸、颂经、打糍粑等六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以及才如牙等非遗传承人。

      特约记者 田明霞 文/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白马厄哩大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2020-06-17 19:39:13


    才如牙与村民在自家门前

    初夏,微风吹过村民才如牙家门前的一排芍药花,落英缤纷,洒在低矮的木栅栏前,寨房前后,一树树脆叶李果实挂满枝头……跟随着厄哩村支部书记晓木的步伐,记者也走进了新上榜全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四川平武县白马藏乡厄哩村。厄哩古寨曾经是原白马藏乡政府所在地,白马十八寨中最大的寨子,保存了大量悠久神秘的白马历史文化,如今也是绵阳市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白马西羌·民族风情的代表地。

      白马人聚居地成旅游胜地

      古老的厄哩寨子,四周大山环抱,阳光翻过大山,照耀着寨子里的房屋以及花草和牛羊。寨子人不多,家家户户都用栅栏圈着一块自留地,各种庄稼才冒新芽,一户人家地上的蔬菜花开得耀眼……

      沿着石梯拾阶而上,古寨更多的土木结构房子映入眼帘,三三两两错落有致。还有从河北等地来的九绵高速工地建设者的家属,站在石板路边眺望远方,感受大山深处的景色。身着白马服饰的村民,或在侍弄庄稼,或是坐在屋檐下的长木凳上晒太阳。

      36岁的村民格他英正在修补货车轮胎,他家2015年和父母从山上搬到厄哩村二组,妻子在平武县城租房陪儿子读幼儿园。为了给父母治病,格他英家花光了积蓄。这几年,格他英自学了汽车修理技术,加上党和政府的帮扶,2018年成为村里的“脱贫之星”,还买了一辆小面包车。正在建设的九绵高速公路穿过厄哩村边沿,“等路一通,生意肯定会更好,旅游业也能发展好起来了。”憧憬起今后寨子的美好变化,格他英咧开嘴笑了,冲我们露出一口白牙。

      格他英的家现在已将一楼改为民宿,在暑假及国庆等节假日接待游客,生意不错。和很多白马村民一样,格他英也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里种些土豆,家养猪制成的腊肉、野菜和自家种的无公害蔬菜等,都是游客们喜欢的特色农产品。当天一早,格他英的母亲一大早就上山挖石根菜等野菜去了。格他英说,家里还养有10多头牛和7匹马。

      “厄哩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96户,310人,在所有白马人聚居地当中,是规模最大的。”晓木说,厄哩古寨可以住特色木楼,品尝各种当地特色野菜、火烧馍、腊肉、牦牛肉等。晚上,可以喝着香甜的青稞美酒,吃着烤羊肉,围着篝火,欣赏白马姑娘优美的舞姿。近年来,厄哩古寨的旅游接待搞得红红火火。

      厄哩村二组村民刘伟开了一家名为“花腰带”的农家乐,因为白马人织花腰带是省级非遗项目,在这家农家乐也可看到织花腰带表演。刘伟的小舅子在重庆读大学,建议他在网上发布信息,推广“花腰带”农家乐,越来越多的客人在网上预约来体验篝火晚会,唱祝酒歌,抹锅烟煤灰,骑马跑山转山,欣赏美景……

      神秘古寨

      “白羽毛”的“非遗”故事多

      厄哩村二组55岁的村民才如牙是平武“白马毡帽擀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记者看到,他正在门前制作毡帽。

      “白马藏人服饰独具特色,盘形毡帽是白马藏人的重要饰物,毡帽很特别,盘形,荷叶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在脑袋上的毡质白瓷盘,白色盘形的毡帽是山羊毛擀制的,上面排缠红蓝两色细线,线与帽之间插的是白色公鸡的尾羽。”女干部嘎玛措告诉记者,白马毡帽主要在于展示民族精神。今年26岁的嘎玛措是从厄哩古寨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她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考入平武县委统战部工作。20多年前,嘎玛措的父母在厄哩古寨里最早做旅游,取名“白马第一接待站”,如今,她的父母仍在寨子里做旅游,有的设施老旧了,目前正在装修中。

      才如牙的家中一尘不染,木地板上光洁敞亮,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刚做好的“曹盖”。只见这两个鬼脸面具神情相似、面容狰狞,却又各有不同之处,一胖一瘦、惟妙惟肖。“曹盖”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舞。晓木说,“跳曹盖”作为白马藏人驱邪逐疫传统仪式的舞蹈,现今仍在传承,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厄哩寨族是白马十八寨中迄今唯一保持该仪式的村寨。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白马藏族代代口口相传,通过歌声与舞蹈,记录这个神秘民族的起源。相传白马人系吐蕃大军与大唐朝廷军队在甘肃文县、四川九寨沟一带交战后留守于此的遗民。

      才如牙带着记者来到后山上的药园边,种的重楼等药材生机盎然。“我在山里还有一个20多亩的草场,养了些牦牛和马。”才如牙说,近年来,村民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但遗憾的是,一些老房子被拆除了……

      如今,为了保护和传承白马藏族文化,仅厄哩村就有“跳曹盖”、白马毡帽擀制技艺、织花腰带、白马剪纸、颂经、打糍粑等六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以及才如牙等非遗传承人。

      特约记者 田明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