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同心渠”上党旗飘 引来山水润心田——贵州省岑巩县羊桥乡地坝村“同心渠”建设侧记

    2020-06-23 10:03:37


    缤纷六月,草木繁盛,正是秧苗成长的黄金时节,在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的田地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奔走于田间,为刚栽种的杂稻秧苗洒肥。秧田旁弯弯的水渠里,咕咚的泉水流进稻田,更滋润了村民的心田。

      “刘书记,你又来拍什么,我们年纪大了照相不好看,你要拍就去拍年轻的大姑娘嘞!”村民代荷花笑呵呵地打趣。

      “我可不是来拍你们噢,我是来看水的,等‘同心渠’修好了,今年你们的收成就有保障了。”看着茁壮成长的秧苗,地坝村第一书记刘永生回答道。

      刘永生是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下派到地坝村的第一书记,自去年6月开展驻村工作以来,跟群众打成一片已成常态。刘永生所说的“同心渠”,是从该县天马镇雷公田村枫香坪组延伸到羊桥乡地坝村苗冲水库的一条水渠,全长3.5千米,多段沟渠处于丛林密闭的半山腰上,其中一段100余米的隧道全凭人工开凿、肩挑背驮而建。

      说到同心渠道建设,还得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说起。

      党员带头 开渠引水战饥荒

      为了改变生存现状,1966年,时任地坝生产大队支书的汪长根从8个小队里抽出50人组建常修队,承担了这段沟渠的建设任务。

      “修渠的时候,我还不满十岁,为了群众不饿肚子,我父亲带领常修队日夜兼程地修挖,特别是这个长100米的隧道,都是用马灯挂在这个墙壁上,用錾子、大锤,一锤一锤地敲打出来的。”村民汪元科回忆道。

      据时任地坝生产大队队长汪才荣介绍,1971年沟渠修建完成后,加上陆续建成的庙湾水库、麻力山拦河坝、苗冲水库等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许多的荒坡和荒土都变成了良田,当年地坝村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20万斤,上升至57万斤。

      子承父业 红色基因代代传

      沟渠修通后,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直到80年代初期,这段沟渠由于年久失修,才逐渐闲置了下来。

      沟渠不修通,水库蓄水能力不足,一到大旱之年,水稻基本绝收。什么时候才能将沟渠恢复重建,成了地坝村村民多年的夙愿,也逐渐被搬上地坝村建设日程。直到201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政协等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决定对这段沟渠进行全面修缮恢复,荒废30多年未用的水渠有望重见天日,重新发挥作用。

      项目下来了,实施是关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老村干,老支书汪长根的儿子汪元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主动承担了水渠修复的建设任务。

      目前,这段3.5公里长的沟渠,已完成硬化修复3.3公里,预计6月底可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该村上下坝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25户的生产用水灌溉问题。

      继往开来 干群同心奔小康

      地坝村第一书记刘永生说,“地坝同心渠”修通以后,将会促进地坝村的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越。

      近几年来,在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冰脆李、油茶、林下养峰等产业,全村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2万元,已脱贫179户752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26%,并于2020年3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为巩固脱贫成效,地坝村还积极发展杂稻制种220亩,产值达60余万元,利益惠及该村225户695人。

      与此同时,地坝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共建成8条通组路,硬化串户路联通了每家每户,太阳能路灯313盏,建成移动通信基站2座,修建山塘水库3座,人饮工程10处。

      “除完善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外,我们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我村改造危房77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圈56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48户206人,实施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整治76户,对废弃圈舍进行拆除,逐户对家居环境进行整治,确保了农户‘五净一规范’,乡村卫生环境大改观,民风更加淳朴和谐,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倍增。”地坝村村委会主任汪华说。

      如今,走进地坝村,只见笔直的串户道路连接各家各户,崭新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群众辛勤劳作的身影。

      通讯员 李昌焯 唐鹏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同心渠”上党旗飘 引来山水润心田——贵州省岑巩县羊桥乡地坝村“同心渠”建设侧记

    2020-06-23 10:03:37


    缤纷六月,草木繁盛,正是秧苗成长的黄金时节,在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的田地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奔走于田间,为刚栽种的杂稻秧苗洒肥。秧田旁弯弯的水渠里,咕咚的泉水流进稻田,更滋润了村民的心田。

      “刘书记,你又来拍什么,我们年纪大了照相不好看,你要拍就去拍年轻的大姑娘嘞!”村民代荷花笑呵呵地打趣。

      “我可不是来拍你们噢,我是来看水的,等‘同心渠’修好了,今年你们的收成就有保障了。”看着茁壮成长的秧苗,地坝村第一书记刘永生回答道。

      刘永生是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下派到地坝村的第一书记,自去年6月开展驻村工作以来,跟群众打成一片已成常态。刘永生所说的“同心渠”,是从该县天马镇雷公田村枫香坪组延伸到羊桥乡地坝村苗冲水库的一条水渠,全长3.5千米,多段沟渠处于丛林密闭的半山腰上,其中一段100余米的隧道全凭人工开凿、肩挑背驮而建。

      说到同心渠道建设,还得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说起。

      党员带头 开渠引水战饥荒

      为了改变生存现状,1966年,时任地坝生产大队支书的汪长根从8个小队里抽出50人组建常修队,承担了这段沟渠的建设任务。

      “修渠的时候,我还不满十岁,为了群众不饿肚子,我父亲带领常修队日夜兼程地修挖,特别是这个长100米的隧道,都是用马灯挂在这个墙壁上,用錾子、大锤,一锤一锤地敲打出来的。”村民汪元科回忆道。

      据时任地坝生产大队队长汪才荣介绍,1971年沟渠修建完成后,加上陆续建成的庙湾水库、麻力山拦河坝、苗冲水库等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许多的荒坡和荒土都变成了良田,当年地坝村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20万斤,上升至57万斤。

      子承父业 红色基因代代传

      沟渠修通后,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直到80年代初期,这段沟渠由于年久失修,才逐渐闲置了下来。

      沟渠不修通,水库蓄水能力不足,一到大旱之年,水稻基本绝收。什么时候才能将沟渠恢复重建,成了地坝村村民多年的夙愿,也逐渐被搬上地坝村建设日程。直到201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政协等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决定对这段沟渠进行全面修缮恢复,荒废30多年未用的水渠有望重见天日,重新发挥作用。

      项目下来了,实施是关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老村干,老支书汪长根的儿子汪元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主动承担了水渠修复的建设任务。

      目前,这段3.5公里长的沟渠,已完成硬化修复3.3公里,预计6月底可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该村上下坝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25户的生产用水灌溉问题。

      继往开来 干群同心奔小康

      地坝村第一书记刘永生说,“地坝同心渠”修通以后,将会促进地坝村的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越。

      近几年来,在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冰脆李、油茶、林下养峰等产业,全村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2万元,已脱贫179户752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26%,并于2020年3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为巩固脱贫成效,地坝村还积极发展杂稻制种220亩,产值达60余万元,利益惠及该村225户695人。

      与此同时,地坝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共建成8条通组路,硬化串户路联通了每家每户,太阳能路灯313盏,建成移动通信基站2座,修建山塘水库3座,人饮工程10处。

      “除完善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外,我们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我村改造危房77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圈56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48户206人,实施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整治76户,对废弃圈舍进行拆除,逐户对家居环境进行整治,确保了农户‘五净一规范’,乡村卫生环境大改观,民风更加淳朴和谐,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倍增。”地坝村村委会主任汪华说。

      如今,走进地坝村,只见笔直的串户道路连接各家各户,崭新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群众辛勤劳作的身影。

      通讯员 李昌焯 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