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 眉山
  • /
  • 眉山经济
  • /

    仁寿县:打造丘区“天府粮仓”金名片

    2023-07-14 10:10:28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仁寿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产粮大县使命担当,在破解“土地贫、用水缺、不愿种、盈利差”等丘陵地区粮食发展现实难题,积极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法、蹚出新路子,打造丘区“天府粮仓”金名片。
      下好“田”的“先手棋” 农业生产有基础

      7月9日,航拍仁寿县曹家镇共峨村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从高空俯瞰,只见绿树农家中,环绕着一块块方正整齐的田块,其间机耕道笔直宽敞,灌溉沟渠交错纵横,高标准农田让农民告别了“望天收”,吃下了“定心丸”,广袤田畴从此孕育着无限希望。


      近年来,仁寿县因地制宜,针对丘陵地区坡地多、地块小、土地高低不平的地形特点,探索“分田不到户、确权不确地”土地改革模式,推广15亩标准田改造,推动“小田变大田”,让分散地、边角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焕发新活力。抢抓全省全域高标准农田项目整体推进试点县机遇,把“小田变大田”作为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引进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与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仁寿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富加镇金钟村试点推进“旱改水”1500亩,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同时,仁寿县围绕“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种条件”目标,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标准,实现高标准农田土质的“高标准”。邀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莅仁指导,投入专项资金,在“天府粮仓”方家镇核心示范区高标准农田,试点开展土壤培肥工作,力争形成可供全县推广应用的土壤培肥技术方案,以示范片的高质高产高效益带动全县土壤提质增效。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直接还田、有机肥施用和绿肥栽种技术,逐步推广提升全县耕地质量。
      下好“水”的“关键棋” 农田灌溉有支撑

      7月10日,走进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粮食种植基地,只见20个优良品种选育区内,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水稻迎风飘摇,24小时缓缓流动的清水从渠道经过,为稻田供给着充足的水分。


      “我们在今年新建成了2个提灌站和11公里的渠道,完全能保证核心区域的水稻灌溉。”该基地负责人范琨介绍,面对高温天气,水稻的生长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据悉,近年来,该基地依托龙水河流域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主导产业,并配套布局完善水网、路网、电网设施,是仁寿县“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的样板区。
      目前,该基地正在试点探索“节水降本、增产增收”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微灌技术要求,规划建设整套灌溉设施(以管代渠、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在试验区栽种旱地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三种粮食作物,预计亩均增产40公斤。
      仁寿县抓好水利发展“命脉”,充分利用黑龙滩水库的蓄水优势,优化布局提灌站等水利设施,结合山坪塘、蓄水池等建设,确保每个单元就近取水,解决好粮食生产用水保障问题。建设小型水利设施,通过回填加固、现浇护坡等措施提高储水能力。抢抓黑龙滩开闸放水和降雨时机,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建蓄水池,同时增设高位装配式蓄水池,因地制宜新建提灌站,扩大补水灌溉面积,有效解决二台土以上农田用水难问题。
      同时,全覆盖拉网式摸排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情况,编制《四川省仁寿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2021—2030年)》,立足长远做好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小水窖等“五小水利”设施规划布局,缓解干旱季节生产用水困难。以提灌站建设、农毛渠整治和非灌区水利设施整体提升为抓手,开展农田水利三年攻坚行动,综合改造干渠、支渠,加快完善好斗、农、毛灌溉体系,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系改造,着力疏通农业灌溉的“毛细血管”,畅通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下好“技”的“长远棋” 粮食增产有助力

      盛夏的午后,阳光直射,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稻蛙立体生态种养基地里,茂盛的水稻还未成熟,一只只蛙躲在稻田里乘凉,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农业图景。


      据悉,稻蛙共养时,会占用一定的面积来制作环形沟,将水稻“圈”在中间。青蛙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水稻里的病虫会成为青蛙的食物,青蛙还可以在稻草下乘凉,构建起“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
      “巨型稻植株高大,叶片浓绿,光合作用充分,为水稻谷粒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更高、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强,谷粒更多,抗旱能力也更强。
      一直以来,以巨型稻“打底”,该基地还不断探索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创新发展“稻田+”,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真正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大力推广新品种,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仁寿县不断深化与中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仁寿县粮油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引进天府学者、博士团队长期驻仁开展科研试验,围绕“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一核四基地规划,推广80个粮油品种,建设400亩粮油品种选育示范基地、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培育推广富硒水稻、降糖水稻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水稻,粮食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建立一种两收的产业技术体系,试点推广种植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再生稻。
      为了助力农业技术落地落实,仁寿县还积极建设“最佳”配套。改造粮油园区“一院两厅四中心”(粮油园区专家大院、现代农业科技展厅、智慧农业展厅、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建成初级育秧中心15亩,满足1万亩水稻秧苗需求;农事服务中心下设农机、农资、粮食收储烘干3个服务机构;仓储中心有效储存粮食800吨,有效减少粮食污染、损耗5%以上。
     下好“利”的“制胜棋”  农民增收有保障

      挖出一个个小小的土坑,放进种子后重新覆盖上泥土,浇灌适量的水……7月11日上午,在“天府粮仓”核心区乡音梦粮谷实训基地内,参加夏令营的40余名青少年忙着学习播种大豆,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生活。


      播种完毕后,青少年们又一同参观了基地内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风车、犁头、扁担、箩筐等传统农具让大家纷纷好奇地围观,而耕耘机、插秧机、割稻机等现代化农机又让大家不禁感叹农业的进步,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更加珍惜粮食。
      “我们基地面积约2500亩,其中粮食种植1800亩,剩余面积以生态蔬菜和水果种植为主。”该基地相关负责人李棚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基地开始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创新提供研学服务,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目前,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基地已打造了农耕文化、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农业科普、自然实验等系列主题课程,成为了集旅游、休闲、亲子、农耕、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从多渠道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务工增收。

      除了乡音梦粮谷的增收模式,近年来,仁寿县还大力支持农业基地探索农旅融合盈“利”新方式。得益绿色、江陵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曹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传承古法梨膏工艺,延长农产业生产链;禄加镇中合村引进“四川爱上乡土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周边参与农产品销售的农户持续增收。


      同时,仁寿县不断健全服务,由县供销社和县属国有铧锐公司联合成立的县乡村振兴服务公司,乡镇(街道)联结、村(社区)布点社会化服务平台,激活原有供销合作社点为农服务动能,乡村振兴服务公司对接市场、乡镇(街道)报需求抓分配、村(社区)摸需求抓落地,构建农资农具农机农技、销售全链条专业服务体系。成功构建起“县为中心——镇为纽带——村为网点”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24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452个。(供稿:仁寿县委宣传部)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魅力西部
  • /
  • 眉山
  • /
  • 眉山经济
  • /

    仁寿县:打造丘区“天府粮仓”金名片

    2023-07-14 10:10:28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仁寿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产粮大县使命担当,在破解“土地贫、用水缺、不愿种、盈利差”等丘陵地区粮食发展现实难题,积极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法、蹚出新路子,打造丘区“天府粮仓”金名片。
      下好“田”的“先手棋” 农业生产有基础

      7月9日,航拍仁寿县曹家镇共峨村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从高空俯瞰,只见绿树农家中,环绕着一块块方正整齐的田块,其间机耕道笔直宽敞,灌溉沟渠交错纵横,高标准农田让农民告别了“望天收”,吃下了“定心丸”,广袤田畴从此孕育着无限希望。


      近年来,仁寿县因地制宜,针对丘陵地区坡地多、地块小、土地高低不平的地形特点,探索“分田不到户、确权不确地”土地改革模式,推广15亩标准田改造,推动“小田变大田”,让分散地、边角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焕发新活力。抢抓全省全域高标准农田项目整体推进试点县机遇,把“小田变大田”作为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引进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与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仁寿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富加镇金钟村试点推进“旱改水”1500亩,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同时,仁寿县围绕“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种条件”目标,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标准,实现高标准农田土质的“高标准”。邀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莅仁指导,投入专项资金,在“天府粮仓”方家镇核心示范区高标准农田,试点开展土壤培肥工作,力争形成可供全县推广应用的土壤培肥技术方案,以示范片的高质高产高效益带动全县土壤提质增效。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直接还田、有机肥施用和绿肥栽种技术,逐步推广提升全县耕地质量。
      下好“水”的“关键棋” 农田灌溉有支撑

      7月10日,走进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粮食种植基地,只见20个优良品种选育区内,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水稻迎风飘摇,24小时缓缓流动的清水从渠道经过,为稻田供给着充足的水分。


      “我们在今年新建成了2个提灌站和11公里的渠道,完全能保证核心区域的水稻灌溉。”该基地负责人范琨介绍,面对高温天气,水稻的生长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据悉,近年来,该基地依托龙水河流域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主导产业,并配套布局完善水网、路网、电网设施,是仁寿县“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的样板区。
      目前,该基地正在试点探索“节水降本、增产增收”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微灌技术要求,规划建设整套灌溉设施(以管代渠、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在试验区栽种旱地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三种粮食作物,预计亩均增产40公斤。
      仁寿县抓好水利发展“命脉”,充分利用黑龙滩水库的蓄水优势,优化布局提灌站等水利设施,结合山坪塘、蓄水池等建设,确保每个单元就近取水,解决好粮食生产用水保障问题。建设小型水利设施,通过回填加固、现浇护坡等措施提高储水能力。抢抓黑龙滩开闸放水和降雨时机,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建蓄水池,同时增设高位装配式蓄水池,因地制宜新建提灌站,扩大补水灌溉面积,有效解决二台土以上农田用水难问题。
      同时,全覆盖拉网式摸排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情况,编制《四川省仁寿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2021—2030年)》,立足长远做好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小水窖等“五小水利”设施规划布局,缓解干旱季节生产用水困难。以提灌站建设、农毛渠整治和非灌区水利设施整体提升为抓手,开展农田水利三年攻坚行动,综合改造干渠、支渠,加快完善好斗、农、毛灌溉体系,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系改造,着力疏通农业灌溉的“毛细血管”,畅通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下好“技”的“长远棋” 粮食增产有助力

      盛夏的午后,阳光直射,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稻蛙立体生态种养基地里,茂盛的水稻还未成熟,一只只蛙躲在稻田里乘凉,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农业图景。


      据悉,稻蛙共养时,会占用一定的面积来制作环形沟,将水稻“圈”在中间。青蛙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水稻里的病虫会成为青蛙的食物,青蛙还可以在稻草下乘凉,构建起“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
      “巨型稻植株高大,叶片浓绿,光合作用充分,为水稻谷粒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更高、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强,谷粒更多,抗旱能力也更强。
      一直以来,以巨型稻“打底”,该基地还不断探索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创新发展“稻田+”,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真正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大力推广新品种,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仁寿县不断深化与中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仁寿县粮油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引进天府学者、博士团队长期驻仁开展科研试验,围绕“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一核四基地规划,推广80个粮油品种,建设400亩粮油品种选育示范基地、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培育推广富硒水稻、降糖水稻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水稻,粮食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建立一种两收的产业技术体系,试点推广种植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再生稻。
      为了助力农业技术落地落实,仁寿县还积极建设“最佳”配套。改造粮油园区“一院两厅四中心”(粮油园区专家大院、现代农业科技展厅、智慧农业展厅、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建成初级育秧中心15亩,满足1万亩水稻秧苗需求;农事服务中心下设农机、农资、粮食收储烘干3个服务机构;仓储中心有效储存粮食800吨,有效减少粮食污染、损耗5%以上。
     下好“利”的“制胜棋”  农民增收有保障

      挖出一个个小小的土坑,放进种子后重新覆盖上泥土,浇灌适量的水……7月11日上午,在“天府粮仓”核心区乡音梦粮谷实训基地内,参加夏令营的40余名青少年忙着学习播种大豆,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生活。


      播种完毕后,青少年们又一同参观了基地内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风车、犁头、扁担、箩筐等传统农具让大家纷纷好奇地围观,而耕耘机、插秧机、割稻机等现代化农机又让大家不禁感叹农业的进步,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更加珍惜粮食。
      “我们基地面积约2500亩,其中粮食种植1800亩,剩余面积以生态蔬菜和水果种植为主。”该基地相关负责人李棚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基地开始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创新提供研学服务,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目前,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基地已打造了农耕文化、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农业科普、自然实验等系列主题课程,成为了集旅游、休闲、亲子、农耕、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从多渠道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务工增收。

      除了乡音梦粮谷的增收模式,近年来,仁寿县还大力支持农业基地探索农旅融合盈“利”新方式。得益绿色、江陵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曹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传承古法梨膏工艺,延长农产业生产链;禄加镇中合村引进“四川爱上乡土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周边参与农产品销售的农户持续增收。


      同时,仁寿县不断健全服务,由县供销社和县属国有铧锐公司联合成立的县乡村振兴服务公司,乡镇(街道)联结、村(社区)布点社会化服务平台,激活原有供销合作社点为农服务动能,乡村振兴服务公司对接市场、乡镇(街道)报需求抓分配、村(社区)摸需求抓落地,构建农资农具农机农技、销售全链条专业服务体系。成功构建起“县为中心——镇为纽带——村为网点”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24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452个。(供稿:仁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