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莲花并蹄朵朵开 不尽幸福滚滚来——四川青川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助力群众脱贫奔康

    2020-11-25 15:46:02


    刘保刚 本报记者 魏彪 刘仁喜 文/图

      冬日暖阳下,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七佛乡贡茶社区芙蓉坝安置点格外耀眼:“人”字坡屋顶、红砖琉璃瓦、白粉防水墙……一排排的乡村别墅座落在青山绿水间,房前院坝花团锦簇,屋后菜园清香弥漫,沿着平整的道路30分钟可直通县城和高铁站。这里的人们正在尽情地体味着新时代的幸福。

      这种幸福得益于全县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自去年底以来, 2000多户群众先后搬进新居。从“将就”到“讲究”,从“忧居”到“优居”,从“希望”变“喜旺”,几代人奢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道理讲得通 骂声变掌声

      在该县七佛贡茶社区芙蓉坎安置点,新房主人、61岁的张正兵老人正尝试着用女儿新买的智能手机制作抖音,准备将他们“地中海”风格的小别墅发到网上晒一晒,8岁的孙子则盘着腿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现在一年到头都不会停一次电了,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也通到了每家每户。”张正兵感慨道,“最关键的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更加方便了,学校离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来回跑数十公里的山路了!”

      这放在过去,是包括张正兵在内的所有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据老人回忆,安置点的村民原来都住在深山老林里,山里人也从未见过什么世面,虽然享受着一方“宁静”,他们的生活却是极为的不便。生活用水,村民们要排着长队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来回要翻越几条大山谷;到乡买点生活物资,早上天不亮要出发,天黑才能返回。村里的祖祖辈辈早已习惯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启动于2015年的青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于2019年开始加速推进,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普遍落地开花:对农村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调整利用;通过开展“增减挂钩”工作,实行有计划的拆建,最大程度上改变农村居民点多线长,房屋破旧散乱,以及耕地或大片撂荒或被占用的状况,通过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城镇化水平,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让最大多数农村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公共服务,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为加快项目的实施,省市县各级相继出台了配套的扶持政策,对“增减挂钩”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为助脱贫攻坚和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增减挂钩”对普通群众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对项目的认识更是“无法理解”,甚至很多群众认为这个项目就是简单的“并村”“搬迁”“拆建”,就是强迫他们远离祖祖辈辈居住的老窝。

      据该县七佛乡一名干部回忆,项目启动时,多数人或产生抵触情绪,或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听到的多是骂声,这让前去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干部感到“十分委屈”。

      “增减挂钩是新生事物,群众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青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福昌表示,“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好事情,我们就要坚持去做;只要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好项目,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实施好。”县乡村三级组建了多个联合工作组,深入偏远山村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他们先从各村老党员、村干部家庭入手,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国家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做了认真分析,使未来新农村的发展的美好前景深入人心。由村上的老党员、老干部带头先行搬迁,上级的各项补助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在老党员、老干部的率先示范下,符合条件的所有村民陆续离开深山老林喜迁新居,在场镇附近过起了城里生活,而他们原来的宅基地和农民田则按照政策或继续由他们耕种,或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村民们可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当各级干部再次到安置点探望那里的群众时,乡亲们个个眉笑颜开,用热烈的掌声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幸福花儿开 处处点赞声

      青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共计规划36个,规划规模共计14392亩,预计获得节余指标8000亩,但各项目分布零散,点多面广,各地群众想法不一,工作难度极大。在工作推进中,县委、政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保障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进而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项目的选址、立项、设计、招投标、监理、验收、财评等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各项政策和拆迁安置补偿等均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建设与村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突出发挥综合效应。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幢传统样式的“四合院”映入眼帘:白墙灰瓦的两层别墅,干净整洁的共享庭院,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依托独特村容村貌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青坪村安置点高“颜值”成乡村旅游打卡地。

      更可喜的是,“白叶一号”茶苗也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远嫁到青坪村“安家”。“白叶一号”项目采取“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并探索建立健全“五金”利益联结增收机制,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共享项目红利。村民王正全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初开始,他就在茶园里管护务工,按最低每天100元保底收入计算,现在至少收入8000多元了,另外还有土地流转的保底分红,收入每年都在增加,全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据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户明介绍,该村安置点共集中安置贫困户19户65人,非贫困户24户97人,实现了几代山里人的安居梦:人居环境空前改善,外出务工更加方便,交通物流更加便捷,农副产品更好销售,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同时,村里还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一部分人经济来源困难的问题。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青川县1856户5605人已全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完工率100%, 搬迁精准率100%;人均住房面积24.86平方米,住房建设资金补助兑现率100%。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莲花并蹄朵朵开 不尽幸福滚滚来——四川青川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助力群众脱贫奔康

    2020-11-25 15:46:02


    刘保刚 本报记者 魏彪 刘仁喜 文/图

      冬日暖阳下,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七佛乡贡茶社区芙蓉坝安置点格外耀眼:“人”字坡屋顶、红砖琉璃瓦、白粉防水墙……一排排的乡村别墅座落在青山绿水间,房前院坝花团锦簇,屋后菜园清香弥漫,沿着平整的道路30分钟可直通县城和高铁站。这里的人们正在尽情地体味着新时代的幸福。

      这种幸福得益于全县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自去年底以来, 2000多户群众先后搬进新居。从“将就”到“讲究”,从“忧居”到“优居”,从“希望”变“喜旺”,几代人奢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道理讲得通 骂声变掌声

      在该县七佛贡茶社区芙蓉坎安置点,新房主人、61岁的张正兵老人正尝试着用女儿新买的智能手机制作抖音,准备将他们“地中海”风格的小别墅发到网上晒一晒,8岁的孙子则盘着腿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现在一年到头都不会停一次电了,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也通到了每家每户。”张正兵感慨道,“最关键的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更加方便了,学校离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来回跑数十公里的山路了!”

      这放在过去,是包括张正兵在内的所有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据老人回忆,安置点的村民原来都住在深山老林里,山里人也从未见过什么世面,虽然享受着一方“宁静”,他们的生活却是极为的不便。生活用水,村民们要排着长队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来回要翻越几条大山谷;到乡买点生活物资,早上天不亮要出发,天黑才能返回。村里的祖祖辈辈早已习惯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启动于2015年的青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于2019年开始加速推进,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普遍落地开花:对农村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调整利用;通过开展“增减挂钩”工作,实行有计划的拆建,最大程度上改变农村居民点多线长,房屋破旧散乱,以及耕地或大片撂荒或被占用的状况,通过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城镇化水平,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让最大多数农村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公共服务,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为加快项目的实施,省市县各级相继出台了配套的扶持政策,对“增减挂钩”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为助脱贫攻坚和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增减挂钩”对普通群众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对项目的认识更是“无法理解”,甚至很多群众认为这个项目就是简单的“并村”“搬迁”“拆建”,就是强迫他们远离祖祖辈辈居住的老窝。

      据该县七佛乡一名干部回忆,项目启动时,多数人或产生抵触情绪,或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听到的多是骂声,这让前去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干部感到“十分委屈”。

      “增减挂钩是新生事物,群众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青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福昌表示,“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好事情,我们就要坚持去做;只要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好项目,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实施好。”县乡村三级组建了多个联合工作组,深入偏远山村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他们先从各村老党员、村干部家庭入手,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国家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做了认真分析,使未来新农村的发展的美好前景深入人心。由村上的老党员、老干部带头先行搬迁,上级的各项补助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在老党员、老干部的率先示范下,符合条件的所有村民陆续离开深山老林喜迁新居,在场镇附近过起了城里生活,而他们原来的宅基地和农民田则按照政策或继续由他们耕种,或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村民们可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当各级干部再次到安置点探望那里的群众时,乡亲们个个眉笑颜开,用热烈的掌声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幸福花儿开 处处点赞声

      青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共计规划36个,规划规模共计14392亩,预计获得节余指标8000亩,但各项目分布零散,点多面广,各地群众想法不一,工作难度极大。在工作推进中,县委、政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保障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进而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项目的选址、立项、设计、招投标、监理、验收、财评等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各项政策和拆迁安置补偿等均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建设与村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突出发挥综合效应。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幢传统样式的“四合院”映入眼帘:白墙灰瓦的两层别墅,干净整洁的共享庭院,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依托独特村容村貌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青坪村安置点高“颜值”成乡村旅游打卡地。

      更可喜的是,“白叶一号”茶苗也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远嫁到青坪村“安家”。“白叶一号”项目采取“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并探索建立健全“五金”利益联结增收机制,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共享项目红利。村民王正全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初开始,他就在茶园里管护务工,按最低每天100元保底收入计算,现在至少收入8000多元了,另外还有土地流转的保底分红,收入每年都在增加,全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据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户明介绍,该村安置点共集中安置贫困户19户65人,非贫困户24户97人,实现了几代山里人的安居梦:人居环境空前改善,外出务工更加方便,交通物流更加便捷,农副产品更好销售,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同时,村里还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一部分人经济来源困难的问题。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青川县1856户5605人已全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完工率100%, 搬迁精准率100%;人均住房面积24.86平方米,住房建设资金补助兑现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