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10:34:11
本报讯(记者 赵蝶 文/图)日前,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办公室获悉,2020年,成都市加快提升生活舒适度、生活便捷度、市民参与度、城市关怀度等“四度惠民”细胞工程,构筑触目可及的美丽图景、便捷可达的生态场景、触手可得的绿色服务,增强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经调查,超过94%的市民对公园城市细胞工程建设表示满意。
构筑可感可及的生态“花园”
提升生活舒适度
提升社区绿态。编制社区园林景观建设技术导则、小区绿化养护和树木修剪技术指引,借鉴万科住宅小区绿化管理经验,完成老旧小区绿化改造试点22个,建成公园城市示范街区28个,为市民提供花卉绿植打造生态屋顶和阳台,逐步实现小区绿化建设标准化、品质化。
拓展绿色空间。挖掘利用“金角银边”城市空间,推进打造100个文体旅商和生态场景示范点位。新建成的二仙桥公园、空港体育公园等实现全园开敞,人民公园、望江楼公园等通过“拆围增景”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空间无界融合,共拆除围墙和绿篱2000余米,提升改造面积2万余平方米。利用空闲零星地块打造社区花园74处,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5平方米,同比增长2.9%。
美化城市界面。推进立交桥柱立体绿化全覆盖,成都中心城区累计完成立体绿化13.5万平方米,推进28公里二环路高架桥的美化绿化,完成行道树增量提质370条,栽种芙蓉60万余株、打造精品观花点位120余个,打造竹林风景点位70余处、栽植竹类植物29万余株,创建申报园林式居住小区77个。
营造宜购宜憩的场景“游园”
提升生活便捷度
构建出行便捷通道。以地铁站、公交站与居住小区之间的连接通道为重点,改善人行林荫空间,提升景观照明品质,建成星科北街等社区绿道1013条,完成北门里等慢行街区4条,6.2公里锦江自行车专用道基本建成。
构建生活便利场景。以满足生活需求为导向,在公园、绿道布局多元服务设施,将书店、花店、商店及咖啡馆(茶馆)等“三店一馆”作为基本配置,设置早餐售卖、净菜供应等服务点位,常态化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绿道公园”等推介展销活动,市民上下班途中即可享受触手可及的便利。
构建休憩品质空间。依托绿色开敞空间,植入智慧阅读、智慧科普、运动健身、便民服务等设施2600余处,改造提升锦江公园和一环路子街巷38条,打造“网红打卡点”380余个,挖掘“鹤鸣”“薛涛”等特质文化符号打造主题场景,开展“赏荷消夏夜”“归野体验”等消费体验活动,助推户外经济、夜间经济、后街经济加快发展。
打造共建共享的普惠“家园”
提升市民参与度
健全共建机制。创新“政府扶持+社区众筹+社区基金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发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区规划师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绿化美化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110亿元;创新“政府主导+专家评审+市民会商+代表监督”的决策咨询机制,先后10余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住宅小区绿化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意见建议。
完善共治模式。依托“群众工作之家”开展“您的好建议,成都更美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专题人民建议征集,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50余条;采取社区推荐、自愿报名等方式选聘“市民园长”“市民监督员”100余名;发动市民参与“美丽芙蓉进万家”活动,赠出芙蓉花苗1万盆;开展“我眼中的公园城市”银杏叶画创作活动,吸引3000余名市民参加。
惠及共享成果。开展1000场“公园城市荟 花重锦官城”活动,举办“生态康养·天府森活”“天府绿道·蓉绘未来”“花开蓉城·苗绘未来”系列新场景新业态推介会,提供机会清单2600余项,释放投资需求700亿元;开展“青岛啤酒节”“公园城市国际花园节”等互动活动,插花培训、园艺讲座等主题沙龙,打造“百花潭公园盆景展”“植物园草坪森林婚礼”等消费场景,吸引1700万余市民走进公园绿道、畅享绿色福祉。
塑造和谐和美的人文“乐园”
提升城市关怀度
突出人本理念。在公园提升改造、街巷综合整治、社区绿道规划等工作中,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需求的差异性,增设通行步道、无障碍通道等设施430余处,开设便民花市300余处,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增设便民饮水机、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830余处。
彰显包容情怀。尊重不同市民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打造汉服、cosplay等亚文化主题场景,高新区蓓蕾社区打造电竞主题墙体彩绘受到年轻人追捧,望江楼公园开展“竹韵望江”汉服节等主题活动5次,累计吸引7000余名汉服爱好者参加。
保留烟火气息。在子街巷改造提升、特色街区打造中延续原有格局肌理,充分发掘历史文化渊源和特色文化主题,深度串联成都2300年的历史,全方位展现老成都的文化生活场景,留住街区原居民的记忆和老成都的市井味道、烟火气息。
2021-01-07 10:34:11
本报讯(记者 赵蝶 文/图)日前,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办公室获悉,2020年,成都市加快提升生活舒适度、生活便捷度、市民参与度、城市关怀度等“四度惠民”细胞工程,构筑触目可及的美丽图景、便捷可达的生态场景、触手可得的绿色服务,增强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经调查,超过94%的市民对公园城市细胞工程建设表示满意。
构筑可感可及的生态“花园”
提升生活舒适度
提升社区绿态。编制社区园林景观建设技术导则、小区绿化养护和树木修剪技术指引,借鉴万科住宅小区绿化管理经验,完成老旧小区绿化改造试点22个,建成公园城市示范街区28个,为市民提供花卉绿植打造生态屋顶和阳台,逐步实现小区绿化建设标准化、品质化。
拓展绿色空间。挖掘利用“金角银边”城市空间,推进打造100个文体旅商和生态场景示范点位。新建成的二仙桥公园、空港体育公园等实现全园开敞,人民公园、望江楼公园等通过“拆围增景”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空间无界融合,共拆除围墙和绿篱2000余米,提升改造面积2万余平方米。利用空闲零星地块打造社区花园74处,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5平方米,同比增长2.9%。
美化城市界面。推进立交桥柱立体绿化全覆盖,成都中心城区累计完成立体绿化13.5万平方米,推进28公里二环路高架桥的美化绿化,完成行道树增量提质370条,栽种芙蓉60万余株、打造精品观花点位120余个,打造竹林风景点位70余处、栽植竹类植物29万余株,创建申报园林式居住小区77个。
营造宜购宜憩的场景“游园”
提升生活便捷度
构建出行便捷通道。以地铁站、公交站与居住小区之间的连接通道为重点,改善人行林荫空间,提升景观照明品质,建成星科北街等社区绿道1013条,完成北门里等慢行街区4条,6.2公里锦江自行车专用道基本建成。
构建生活便利场景。以满足生活需求为导向,在公园、绿道布局多元服务设施,将书店、花店、商店及咖啡馆(茶馆)等“三店一馆”作为基本配置,设置早餐售卖、净菜供应等服务点位,常态化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绿道公园”等推介展销活动,市民上下班途中即可享受触手可及的便利。
构建休憩品质空间。依托绿色开敞空间,植入智慧阅读、智慧科普、运动健身、便民服务等设施2600余处,改造提升锦江公园和一环路子街巷38条,打造“网红打卡点”380余个,挖掘“鹤鸣”“薛涛”等特质文化符号打造主题场景,开展“赏荷消夏夜”“归野体验”等消费体验活动,助推户外经济、夜间经济、后街经济加快发展。
打造共建共享的普惠“家园”
提升市民参与度
健全共建机制。创新“政府扶持+社区众筹+社区基金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发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区规划师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绿化美化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110亿元;创新“政府主导+专家评审+市民会商+代表监督”的决策咨询机制,先后10余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住宅小区绿化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意见建议。
完善共治模式。依托“群众工作之家”开展“您的好建议,成都更美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专题人民建议征集,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50余条;采取社区推荐、自愿报名等方式选聘“市民园长”“市民监督员”100余名;发动市民参与“美丽芙蓉进万家”活动,赠出芙蓉花苗1万盆;开展“我眼中的公园城市”银杏叶画创作活动,吸引3000余名市民参加。
惠及共享成果。开展1000场“公园城市荟 花重锦官城”活动,举办“生态康养·天府森活”“天府绿道·蓉绘未来”“花开蓉城·苗绘未来”系列新场景新业态推介会,提供机会清单2600余项,释放投资需求700亿元;开展“青岛啤酒节”“公园城市国际花园节”等互动活动,插花培训、园艺讲座等主题沙龙,打造“百花潭公园盆景展”“植物园草坪森林婚礼”等消费场景,吸引1700万余市民走进公园绿道、畅享绿色福祉。
塑造和谐和美的人文“乐园”
提升城市关怀度
突出人本理念。在公园提升改造、街巷综合整治、社区绿道规划等工作中,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需求的差异性,增设通行步道、无障碍通道等设施430余处,开设便民花市300余处,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增设便民饮水机、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830余处。
彰显包容情怀。尊重不同市民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打造汉服、cosplay等亚文化主题场景,高新区蓓蕾社区打造电竞主题墙体彩绘受到年轻人追捧,望江楼公园开展“竹韵望江”汉服节等主题活动5次,累计吸引7000余名汉服爱好者参加。
保留烟火气息。在子街巷改造提升、特色街区打造中延续原有格局肌理,充分发掘历史文化渊源和特色文化主题,深度串联成都2300年的历史,全方位展现老成都的文化生活场景,留住街区原居民的记忆和老成都的市井味道、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