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绿网千园” 千年之城再次蝶变升级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累计建成天府绿道突破1万公里

    2021-01-07 10:03:56


    祁军 本报记者 赵蝶 文/图

      近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局了解到,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立足呈现更多可阅读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业态,营造多元化体验生活场景和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体系、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全域公园体系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通过各级绿道串联全市1100多个各种类型公园,“绿网千园”的生态格局对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带了巨大改变。

      从“点状分布”向“全域公园”迈进

      自2018年成为首提“公园城市”以来,成都市编制《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使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在此背景下创新组建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启动了“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和“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

      勠力同心、流水行云……经过近三年昼夜兼程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成都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演进成了“示范区”,与此同时一个个市民心向往之的新建公园开园迎客、一个个历史传承悠久的老旧公园旧貌新颜……公园在城市的布局也从之前的“点状分布”演进到了现在逐步呈现覆盖城市乡村的全域公园体系,“坐拥千园”的盛况也让这座千年之城再次蝶变升级。

      对现在的成都人来说,公园已经不只是休闲喝茶、散步锻炼的场所,随着“拆围增景”“场景营城”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园和周边社区无界融合,有触目可及的美丽图景、便捷可达的生态场景、触手可得的绿色服务,还有插花培训、园艺讲座等主题沙龙和“盆景展览”“草坪森林婚礼”等消费场景,市民群众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0”开始到“4000+”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9月2日,当时的成都市建委向社会公布《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次日,锦城绿道首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天府绿道建设正式启动。在3年的时间里,天府绿道体系从“0”开始,至2020年12月中旬,总里程已达4408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这个被形容为城市“绿脉”的庞大体系,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靓丽名片,有力带动着公园城市的生态建设、形态优化和产业发展。

      2020年,成都市规划建设了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构建起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让市民实现触手可得便利的同时,也传递了城市的温暖关怀和烟火气息。在2020年12月29日下午召开的“解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累计建成天府绿道突破1万公里。

      在“十四五”的蓝图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振奋人心的信息: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每年营造可感知可阅读的示范场景1000个以上;加快TOD引领公共服务体系重构,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完善15分钟生活圈;全面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社区商业重整布局,让“家门口”满足大需求、“老成都”焕发新活力。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打造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龙门山生态修复和龙泉山增绿增景,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和1千公里“天府蓝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让市民在绿道中漫步骑行、在碧波旁惬意游玩,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畅享蓝天净土、绿水青山。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将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创新体验。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营造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城市新风尚。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半小时通勤人口占比达45%。依托绿色开敞空间,每年举办1000场“公园城市荟·花重锦官城”文体活动、户外消费体验,确保“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绿网千园” 千年之城再次蝶变升级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累计建成天府绿道突破1万公里

    2021-01-07 10:03:56


    祁军 本报记者 赵蝶 文/图

      近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局了解到,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立足呈现更多可阅读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业态,营造多元化体验生活场景和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体系、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全域公园体系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通过各级绿道串联全市1100多个各种类型公园,“绿网千园”的生态格局对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带了巨大改变。

      从“点状分布”向“全域公园”迈进

      自2018年成为首提“公园城市”以来,成都市编制《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使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在此背景下创新组建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启动了“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和“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

      勠力同心、流水行云……经过近三年昼夜兼程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成都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演进成了“示范区”,与此同时一个个市民心向往之的新建公园开园迎客、一个个历史传承悠久的老旧公园旧貌新颜……公园在城市的布局也从之前的“点状分布”演进到了现在逐步呈现覆盖城市乡村的全域公园体系,“坐拥千园”的盛况也让这座千年之城再次蝶变升级。

      对现在的成都人来说,公园已经不只是休闲喝茶、散步锻炼的场所,随着“拆围增景”“场景营城”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园和周边社区无界融合,有触目可及的美丽图景、便捷可达的生态场景、触手可得的绿色服务,还有插花培训、园艺讲座等主题沙龙和“盆景展览”“草坪森林婚礼”等消费场景,市民群众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0”开始到“4000+”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9月2日,当时的成都市建委向社会公布《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次日,锦城绿道首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天府绿道建设正式启动。在3年的时间里,天府绿道体系从“0”开始,至2020年12月中旬,总里程已达4408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这个被形容为城市“绿脉”的庞大体系,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靓丽名片,有力带动着公园城市的生态建设、形态优化和产业发展。

      2020年,成都市规划建设了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构建起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让市民实现触手可得便利的同时,也传递了城市的温暖关怀和烟火气息。在2020年12月29日下午召开的“解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累计建成天府绿道突破1万公里。

      在“十四五”的蓝图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振奋人心的信息: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每年营造可感知可阅读的示范场景1000个以上;加快TOD引领公共服务体系重构,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完善15分钟生活圈;全面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社区商业重整布局,让“家门口”满足大需求、“老成都”焕发新活力。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打造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龙门山生态修复和龙泉山增绿增景,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和1千公里“天府蓝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让市民在绿道中漫步骑行、在碧波旁惬意游玩,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畅享蓝天净土、绿水青山。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将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创新体验。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营造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城市新风尚。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半小时通勤人口占比达45%。依托绿色开敞空间,每年举办1000场“公园城市荟·花重锦官城”文体活动、户外消费体验,确保“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