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打造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成都高新样板——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高新召开

    2021-07-23 21:16:20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是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2020年,成都高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逆势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401.9亿元,以8.3%的经济增长率领跑全国,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稳居第一方阵。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承担综合试点的单位,7月23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高新区隆重召开。交流现场会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北京通州区、广东省广州越秀区、山东省长岛综合试验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等试点单位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全方位探索、综合性试点,通过制定“11415”技术路线,(即:编制1张清单、构建1套标准体系、建立4项标准实施机制、搭建1个信息服务平台、配套5大保障措施),深入实施“九心”工程,努力实现每个孩童有学上、每个病患有良医、每个老人不落单、每个家庭有房住、每个军人有优待,打造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成都高新样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交流现场会上,成都高新区从编制服务清单、建立配套标准、构建实施机制、打造应用场景、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总结试点实施以来取得的三大成果。


      以利民便民为导向,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惠民。成都高新区结合社区实际和民众需求,在基本公共服务传统板块基础上,新增“社区服务”板块,系统调整优化项目,对同类项目进行合并,形成包含10大板块91个项目的服务清单。同时,放宽户籍限制,延伸服务人群范围,向常住人口提供29项、向服务人口提供42项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

      以规范量化为要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量质提升和落地可及。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和高新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内容,构建包括通用基础标准、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标准、服务事项管理与动态调整标准三大子体系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实施的279项标准中,引用标准178项,自建标准101项,全面规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服务管理,使各项服务有标可依、规范执行。

      以制度改革为基础,探索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机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全过程管理。一是通过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财政保障意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能力,推动实现有限公共资源和政策目标有效匹配,建立完善标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二是在成都高新区门户网站设立专题专栏,公开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建立标准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三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统计指标体系,编制预警响应程序,建立完善内、外结合的标准实施监测预警机制;四是通过街道社区和962000政务呼叫中心等渠道,收集研判公众需求,评估实施效果,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成都高新区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围绕基本公共服务9个方面,实施社区综合体“贴心”、教育服务“放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心”、医疗卫生“良心”、养老服务“舒心”、住房保障“省心”、弱势群体帮扶“暖心”、优军服务保障“热心”、文体服务“惠心”等“九心”工程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成都高新区坚持普惠均衡与优质供给双向发力,以补弱固强的工作路径提升重点人群获得感。

      一是聚焦学龄群体需求,补齐学位供给短板。针对辖区人口激增带来的学位紧缺问题,采用租借商务写字楼场地、突破规划和用地限制、利用公园绿地等多种超常规手段,实施学前教育超常规建设行动和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五年建设”行动,建设中小学23所,新增学位41440个;建设幼儿园8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1.19%,新增普惠性学位25950个,实现学前教育供需基本平衡。

      二是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加强帮扶服务供给。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全覆盖梳理摸排,认真落实特困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补贴发放工作,2020年,向社会救助对象发放救助资金共计745.45万元;为6500余名残疾人及其子女提供16201项次“量体裁衣”的救助服务;为2500余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机构、居家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助残服务,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

      三是聚焦老幼群体需求,创新关爱服务模式。为解决老年人居家就餐难题,制定《老年人助餐点建设规范》《老年人助餐点服务规范》,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的原则,创新政企合作模式,通过与“乡村基”等餐饮企业合作、自建餐厅并引入第三方经营等多种方式,打造44个提供补贴的为老助餐服务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可口、便宜、安心的饭菜;围绕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华西妇儿联盟模式,聚焦“平台化服务”,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搭建高融合的项目运转场景;聚焦“专业化赋能”,由华西医院组建儿科专科联盟并制定标准;聚焦“信息化支撑”,由专业科技公司建立高效能的资源调配机制;聚焦“公益化运行”,由保险机构开发费用分担金融产品,实现 “四化联动”,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孕前、围产、分娩、学龄前到学龄期的卫生健康管理服务。


      成都高新区以三大举措坚持价值创造与城市赋能互促互进,以友好包容的城市特质厚植核心竞争力。

      赋能价值空间,努力实现“筑梦有平台”。为助力成都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制定发布西南地区首个科技企业孵化行业团体标准《成都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行业服务规范》,通过强化孵化载体建设,为青年创业提供优质平台;搭建“青云‘职’上高校生就业服务平台”,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开发“高新招工”客户端,收集发布重点企业空缺岗位。截至目前,建成标准化基层就业服务平台67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19家,帮助近30万人在京东方等重点企业就业。

      降低生活成本,努力实现“情感有归宿”。为强化社区服务,成都高新区已建成社区综合体21个,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不断完善,社区综合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为解决低保、低收入家庭或个人、新就业无房职工等群体的住房问题,提供“租补并举”的公租房服务。截至目前,为973户居民发放租房补贴459万元,向社会供给公租房房源8523套,入住满意率达93.24%。

      致力场景营造,努力实现“生活有品质”。围绕文体服务场景建设,携手必胜客推出四川省首个“悦读食光”公益读书项目,并联合听堂FM将全民阅读延伸到新媒体平台,打造“声音墙”,构建阅读新场景,使全面阅读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区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1处,成都市一级文化站7个,公共文体服务设施69处。为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48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

      成都高新区以机制创新为手段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工作质效,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机制、建立完善了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评估机制,三大创新机制为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区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84.73%。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们现场参观考察了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北·天府之家社区综合体。新北·天府之家社区综合体是成都高新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首批打造的示范样板点,是集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是新北社区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生活圈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综合体的建设严格按照《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2020)》《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等标准执行,并积极从完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保障方面率先开展社区综合体服务标准体系构建,参与制定并落实《社区综合体服务规范》等相关服务标准90余项,社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代表们对新北综合体示范样板点给予高度评价。



    成都高新区深刻认识到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也是为国家“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路的先行之举,更是提高全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内在需要。围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探索、综合性试点,坚持“基础兜底”与“特色创新”相结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感、满足感、认同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市场监管局(厅、委)分管标准化工作分管领导和标准化处负责同志和51个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代表200余名代表参会。(何邱)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打造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成都高新样板——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高新召开

    2021-07-23 21:16:20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是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2020年,成都高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逆势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401.9亿元,以8.3%的经济增长率领跑全国,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稳居第一方阵。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承担综合试点的单位,7月23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高新区隆重召开。交流现场会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北京通州区、广东省广州越秀区、山东省长岛综合试验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等试点单位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全方位探索、综合性试点,通过制定“11415”技术路线,(即:编制1张清单、构建1套标准体系、建立4项标准实施机制、搭建1个信息服务平台、配套5大保障措施),深入实施“九心”工程,努力实现每个孩童有学上、每个病患有良医、每个老人不落单、每个家庭有房住、每个军人有优待,打造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成都高新样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交流现场会上,成都高新区从编制服务清单、建立配套标准、构建实施机制、打造应用场景、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总结试点实施以来取得的三大成果。


      以利民便民为导向,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惠民。成都高新区结合社区实际和民众需求,在基本公共服务传统板块基础上,新增“社区服务”板块,系统调整优化项目,对同类项目进行合并,形成包含10大板块91个项目的服务清单。同时,放宽户籍限制,延伸服务人群范围,向常住人口提供29项、向服务人口提供42项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

      以规范量化为要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量质提升和落地可及。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和高新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内容,构建包括通用基础标准、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标准、服务事项管理与动态调整标准三大子体系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实施的279项标准中,引用标准178项,自建标准101项,全面规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服务管理,使各项服务有标可依、规范执行。

      以制度改革为基础,探索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机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全过程管理。一是通过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财政保障意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能力,推动实现有限公共资源和政策目标有效匹配,建立完善标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二是在成都高新区门户网站设立专题专栏,公开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建立标准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三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统计指标体系,编制预警响应程序,建立完善内、外结合的标准实施监测预警机制;四是通过街道社区和962000政务呼叫中心等渠道,收集研判公众需求,评估实施效果,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成都高新区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围绕基本公共服务9个方面,实施社区综合体“贴心”、教育服务“放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心”、医疗卫生“良心”、养老服务“舒心”、住房保障“省心”、弱势群体帮扶“暖心”、优军服务保障“热心”、文体服务“惠心”等“九心”工程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成都高新区坚持普惠均衡与优质供给双向发力,以补弱固强的工作路径提升重点人群获得感。

      一是聚焦学龄群体需求,补齐学位供给短板。针对辖区人口激增带来的学位紧缺问题,采用租借商务写字楼场地、突破规划和用地限制、利用公园绿地等多种超常规手段,实施学前教育超常规建设行动和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五年建设”行动,建设中小学23所,新增学位41440个;建设幼儿园8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1.19%,新增普惠性学位25950个,实现学前教育供需基本平衡。

      二是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加强帮扶服务供给。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全覆盖梳理摸排,认真落实特困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补贴发放工作,2020年,向社会救助对象发放救助资金共计745.45万元;为6500余名残疾人及其子女提供16201项次“量体裁衣”的救助服务;为2500余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机构、居家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助残服务,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

      三是聚焦老幼群体需求,创新关爱服务模式。为解决老年人居家就餐难题,制定《老年人助餐点建设规范》《老年人助餐点服务规范》,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的原则,创新政企合作模式,通过与“乡村基”等餐饮企业合作、自建餐厅并引入第三方经营等多种方式,打造44个提供补贴的为老助餐服务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可口、便宜、安心的饭菜;围绕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华西妇儿联盟模式,聚焦“平台化服务”,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搭建高融合的项目运转场景;聚焦“专业化赋能”,由华西医院组建儿科专科联盟并制定标准;聚焦“信息化支撑”,由专业科技公司建立高效能的资源调配机制;聚焦“公益化运行”,由保险机构开发费用分担金融产品,实现 “四化联动”,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孕前、围产、分娩、学龄前到学龄期的卫生健康管理服务。


      成都高新区以三大举措坚持价值创造与城市赋能互促互进,以友好包容的城市特质厚植核心竞争力。

      赋能价值空间,努力实现“筑梦有平台”。为助力成都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制定发布西南地区首个科技企业孵化行业团体标准《成都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行业服务规范》,通过强化孵化载体建设,为青年创业提供优质平台;搭建“青云‘职’上高校生就业服务平台”,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开发“高新招工”客户端,收集发布重点企业空缺岗位。截至目前,建成标准化基层就业服务平台67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19家,帮助近30万人在京东方等重点企业就业。

      降低生活成本,努力实现“情感有归宿”。为强化社区服务,成都高新区已建成社区综合体21个,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不断完善,社区综合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为解决低保、低收入家庭或个人、新就业无房职工等群体的住房问题,提供“租补并举”的公租房服务。截至目前,为973户居民发放租房补贴459万元,向社会供给公租房房源8523套,入住满意率达93.24%。

      致力场景营造,努力实现“生活有品质”。围绕文体服务场景建设,携手必胜客推出四川省首个“悦读食光”公益读书项目,并联合听堂FM将全民阅读延伸到新媒体平台,打造“声音墙”,构建阅读新场景,使全面阅读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区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1处,成都市一级文化站7个,公共文体服务设施69处。为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48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

      成都高新区以机制创新为手段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工作质效,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机制、建立完善了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评估机制,三大创新机制为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区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84.73%。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们现场参观考察了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北·天府之家社区综合体。新北·天府之家社区综合体是成都高新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首批打造的示范样板点,是集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是新北社区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生活圈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综合体的建设严格按照《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2020)》《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等标准执行,并积极从完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保障方面率先开展社区综合体服务标准体系构建,参与制定并落实《社区综合体服务规范》等相关服务标准90余项,社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代表们对新北综合体示范样板点给予高度评价。



    成都高新区深刻认识到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也是为国家“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路的先行之举,更是提高全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内在需要。围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探索、综合性试点,坚持“基础兜底”与“特色创新”相结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感、满足感、认同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市场监管局(厅、委)分管标准化工作分管领导和标准化处负责同志和51个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代表200余名代表参会。(何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