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17:39:29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际,7月28日,唐山市政府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唐山市共建灾害预警网络、推进灾害预警技术成果转化,助力唐山市乃至京津冀地区多灾种预警监测能力提升,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助力我国灾害预警共性技术研发
及成果转化
减灾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13年来专注灾害预警,研发了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并向多灾种预警领域延伸。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多灾种预警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共同推动我国自主创新的多灾种预警成果转化,比如在唐山市人员密集场所部署地震预警系统,在灾害高危隐患点部署地灾监测设备,切实提升唐山市多灾种预警能力;在唐山市示范开展多灾种预警功能接入手机、电视、应急广播等,推动灾害预警在唐山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减灾所所长王暾表示,在唐山大地震45周年纪念日与唐山市政府签约,对减灾所而言意义特殊且重大,此次签约合作不仅将推进地震预警及多灾种预警在唐山市的研究、示范和产业化落地,也将对灾害预警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蓬勃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推动灾害预警技术持续领先
签约前一天,7月27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的中国地震预警网示范运行新闻发布会上,王暾介绍了地震预警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他表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减灾所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预警技术有无”“预警网覆盖”“预警信息传递”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过去13年来,减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成果在“快”和“准”两大核心指标上都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了延伸至我国 31 省市区、覆盖面积 220 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 90%(6.6 亿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构建了面向 6 亿级用户的地震预警信息传递渠道,打通了极难打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在王暾看来,灾害预警兼具科学性、公共安全性,前者是社会力量(包括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擅长的,后者是政府的责任,因此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才能够做好。他表示,未来将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应急、地震等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优势,不断提升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可靠性、及时性;继续研究、力争突破地震预报技术;继续开展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共性技术研究与融合,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四川智造”“成都智造”灾害预警、现场救援设备,也在防灾减灾救灾应用技术成果暨新唐山建设45周年成就展上亮相,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等领导以及众多参展嘉宾参观减灾所展区并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2021-07-30 17:39:29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际,7月28日,唐山市政府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唐山市共建灾害预警网络、推进灾害预警技术成果转化,助力唐山市乃至京津冀地区多灾种预警监测能力提升,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助力我国灾害预警共性技术研发
及成果转化
减灾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13年来专注灾害预警,研发了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并向多灾种预警领域延伸。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多灾种预警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共同推动我国自主创新的多灾种预警成果转化,比如在唐山市人员密集场所部署地震预警系统,在灾害高危隐患点部署地灾监测设备,切实提升唐山市多灾种预警能力;在唐山市示范开展多灾种预警功能接入手机、电视、应急广播等,推动灾害预警在唐山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减灾所所长王暾表示,在唐山大地震45周年纪念日与唐山市政府签约,对减灾所而言意义特殊且重大,此次签约合作不仅将推进地震预警及多灾种预警在唐山市的研究、示范和产业化落地,也将对灾害预警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蓬勃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推动灾害预警技术持续领先
签约前一天,7月27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的中国地震预警网示范运行新闻发布会上,王暾介绍了地震预警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他表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减灾所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预警技术有无”“预警网覆盖”“预警信息传递”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过去13年来,减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成果在“快”和“准”两大核心指标上都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了延伸至我国 31 省市区、覆盖面积 220 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 90%(6.6 亿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构建了面向 6 亿级用户的地震预警信息传递渠道,打通了极难打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在王暾看来,灾害预警兼具科学性、公共安全性,前者是社会力量(包括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擅长的,后者是政府的责任,因此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才能够做好。他表示,未来将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应急、地震等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优势,不断提升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可靠性、及时性;继续研究、力争突破地震预报技术;继续开展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共性技术研究与融合,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四川智造”“成都智造”灾害预警、现场救援设备,也在防灾减灾救灾应用技术成果暨新唐山建设45周年成就展上亮相,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等领导以及众多参展嘉宾参观减灾所展区并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