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到2025年 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四川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2-11-01 14:29:27

      本报记者 胡斌

      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200亿元

      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1.5%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

      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万亿元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5平方米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

      《意见》提出,要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大力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通过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助推健康四川建设。要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各市(州)本级至少建有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公共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各县(市、区)建有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各村(社区)至少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到2025年,全省统筹建设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其中体育公园73个。推动全省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

      《意见》要求,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开展。省级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农民工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市(州)定期举办本级综合性运动会,每年开展5种以上符合当地实际的体育赛事活动。县(市、区)每年开展3种以上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赛事活动。推进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到202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赛事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基本建成。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到2035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现代化赛事体系。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此外,《意见》提出,四川省还将定期举办各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广泛开展“三大球”群众性赛事活动,持续办好省级“三大球”城市联赛,探索将城市联赛积分计入省运会成绩,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三大球”城市联赛。加快推进国家级俱乐部和国家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市(州)重点发展项目,推动各市(州)积极规范开展各级各类联赛。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振兴“三大球”。同时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冰雪季”等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

      在体育产业方面,《意见》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形成“一核一轴四带五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成都“主核”作用,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构建成渝体育产业发展主轴,壮大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突出打造冰雪、武术、山地、水上四大运动产业带,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推动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挖掘自身优势,打造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形成“一地一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四川省将通过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积极推广“金针菇旱雪”,推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力争到2025年,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900亿元,到2030年,全省体育制造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意见》还针对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体育文化繁荣和体育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到2025年 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四川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2-11-01 14:29:27

      本报记者 胡斌

      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200亿元

      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1.5%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

      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万亿元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5平方米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

      《意见》提出,要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大力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通过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助推健康四川建设。要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各市(州)本级至少建有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公共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各县(市、区)建有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各村(社区)至少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到2025年,全省统筹建设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其中体育公园73个。推动全省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

      《意见》要求,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开展。省级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农民工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市(州)定期举办本级综合性运动会,每年开展5种以上符合当地实际的体育赛事活动。县(市、区)每年开展3种以上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赛事活动。推进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到202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赛事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基本建成。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到2035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现代化赛事体系。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此外,《意见》提出,四川省还将定期举办各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广泛开展“三大球”群众性赛事活动,持续办好省级“三大球”城市联赛,探索将城市联赛积分计入省运会成绩,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三大球”城市联赛。加快推进国家级俱乐部和国家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市(州)重点发展项目,推动各市(州)积极规范开展各级各类联赛。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振兴“三大球”。同时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冰雪季”等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

      在体育产业方面,《意见》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形成“一核一轴四带五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成都“主核”作用,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构建成渝体育产业发展主轴,壮大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突出打造冰雪、武术、山地、水上四大运动产业带,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推动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挖掘自身优势,打造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形成“一地一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四川省将通过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积极推广“金针菇旱雪”,推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力争到2025年,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900亿元,到2030年,全省体育制造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意见》还针对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体育文化繁荣和体育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