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万春镇和林村:“三力三度”走好乡村治理“振兴路”

    2023-04-21 17:27:43 来源:西部经济网

      和林村以提升“微网实格”治理效能为突破口,发挥网格精细化治理优势,整合地方核心资源,一体化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形成以党建引领的“三力三度”全体系乡村治理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力”,夯实基层融合度

      精琢微网实格架构。在原1个网格、3个片区、9个微网格基础上,“和林微网”以院落、生产要素延伸划分小微网格33个,满额配备微网格员挂牌上岗,进网入格。构建以“村网格-片区-微网格-小微网格”为四级主干,2个合作社党支部,3支志愿服务队为支链的“1+N”伞形架构,形成全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引领工作格局。


    “和林稻海”俯瞰图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以积分制、院落公约、红黑榜等方式,引导村民自主治院、治水、治林、治田提升人居环境的“四治一提”自治理念。同时,以每周常态化“敲门行动”为抓手,收集村民急难愁盼需求清单,形成村民“点单”,网格员“接单”,村委“派单”,村民“评单”的闭合回路,将个性化定制服务推进到家门口,开创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治理“和林”模式。

      点燃集体经济引擎。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推动3镇8村联建温江现代农业科创片区综合党委,“资产联营+折股量化+按股保底分红”筹建联合公司,发挥和林冷链物流仓储项目核心支撑优势,持续提升七星大蒜产品附加值,开发糖蒜、泡蒜高端精品化加工,引进成都垄上青林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微格集团、“亮亮娃”食品有限公司、弥鲜天然植物提取果蔬包装生产中心、成都包乐包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企业5家,累计吸引社会投资2800万元。


    和林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提升村事村办“服务力”,聚焦群众满意度

      建立“全要素”议事协商机制。由微网格员通过多元渠道收集民意,畅通村民的反馈渠道,实现“有处说”;吸纳村老乡贤、退休党员干部、驻点联络律师等组建乡风文明协会,打造民主自治、邻里协商、专业解答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调解新载体,实现“有人管”;依托省民革乡村振兴主题公园建设,改造院落休闲活动场地,实现议事协商点阵地提档升级,打造小周家院子议事协商休闲亭、哇子林议事协商原乡圆桌等一批具有原乡特色的议事点,实现“有地谈”;村务监督委员对提出需求的村民积极回访,以服务满意度作为评价重要指标,实行“一事一议一公开”,做到事事“有着落”。


    志愿者领取志愿服务积分卡

      补齐“全链条”服务配套短板。持续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实现104个事项马上办,一揽子提供15项便民代办服务。揭牌成立未来乡村学校,同步落地气象科普馆、万春家长学校,形成以劳动实践、亲子旅游、科普教学、农业培训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学产业园。按照“一室多能”原则,探索低偿运营引进快递物流终端,联合镇卫生院和驻村医疗机构打造医养结合服务站,派驻2名医生定期坐诊。

      紧绷“全网格”基层治安防线。组建以退役军人、民兵、中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利群志愿服务队,以小微网格为支点织密织牢安防网络。与驻地安全顾问公司探索村企结对共建,着力专业安保资源,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生产排查合作。完善应急软硬件配置,网格人员统一配备夜光马甲、肩灯,装备综治巡逻车辆,在老旧院落引进微型消防车,规划3个村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切实增强村民安全感,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未来乡村学校

      提升环境治理“行动力”,营造人居舒适度
      织牢环保“微网络”。9个微网格全部实现专职清洁员嵌入,联动巾帼志愿服务队动态巡逻,形成每日巡查、点位上传、图像反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457户“改柴用气”,发动村民自觉成为露天焚烧观察员。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运转体系,投放分类垃圾桶45个,新建垃圾中转站5处,实现主干路口垃圾倾倒监控全覆盖。实现餐厨垃圾、有机废弃物就地资源化,通过发酵制作有机肥料还田,年产量近10吨。创新垃圾回收线上服务,实现村民线上下单,专人线下上门回收,设立家庭付款码线上付款,实现全自助式回收,每年流转可回收垃圾17吨。
      发展乡村“微旅游”。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原乡和林”为主题定位,以和林大田为核心景观,持续扩大“开秧门”、“蒜薹采摘节”非遗传承IP影响力,引进“稻田咖啡”、“后备箱集市”等新业态。依托市党建主题公园建设,创新集体吸储旧宅、统一改造招商、优化产业布局、植入林盘微景观四大举措,盘活闲置宅基地20.8万平方米、闲置农房15.5万平方米,建设“耕在原乡,馆藏和林”农耕文化沉浸式体验馆,开发150亩闲置梯田打造“荷锄·归耕”项目,推动高品质庄园民宿入驻,补齐乡村“夜间经济”短板,打造生态农旅新地标。
      落实生态“微循环”。发掘稻蒜轮作生产特点,将秸秆作为大蒜保温层原地覆土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作为沤肥提供养分,每亩每年处理秸秆500公斤,节约保温塑料覆膜4公斤,节省综合成本约2千元。发挥河道沟渠淤泥高有机质含量优势,通过厌氧晾干处理作为花木肥料,减少花木产业对外土壤依存度,实现每年600立方米淤泥土壤的高效回笼利用。(供稿:万春镇和林村)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万春镇和林村:“三力三度”走好乡村治理“振兴路”

    2023-04-21 17:27:43 来源:西部经济网

      和林村以提升“微网实格”治理效能为突破口,发挥网格精细化治理优势,整合地方核心资源,一体化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形成以党建引领的“三力三度”全体系乡村治理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力”,夯实基层融合度

      精琢微网实格架构。在原1个网格、3个片区、9个微网格基础上,“和林微网”以院落、生产要素延伸划分小微网格33个,满额配备微网格员挂牌上岗,进网入格。构建以“村网格-片区-微网格-小微网格”为四级主干,2个合作社党支部,3支志愿服务队为支链的“1+N”伞形架构,形成全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引领工作格局。


    “和林稻海”俯瞰图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以积分制、院落公约、红黑榜等方式,引导村民自主治院、治水、治林、治田提升人居环境的“四治一提”自治理念。同时,以每周常态化“敲门行动”为抓手,收集村民急难愁盼需求清单,形成村民“点单”,网格员“接单”,村委“派单”,村民“评单”的闭合回路,将个性化定制服务推进到家门口,开创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治理“和林”模式。

      点燃集体经济引擎。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推动3镇8村联建温江现代农业科创片区综合党委,“资产联营+折股量化+按股保底分红”筹建联合公司,发挥和林冷链物流仓储项目核心支撑优势,持续提升七星大蒜产品附加值,开发糖蒜、泡蒜高端精品化加工,引进成都垄上青林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微格集团、“亮亮娃”食品有限公司、弥鲜天然植物提取果蔬包装生产中心、成都包乐包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企业5家,累计吸引社会投资2800万元。


    和林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提升村事村办“服务力”,聚焦群众满意度

      建立“全要素”议事协商机制。由微网格员通过多元渠道收集民意,畅通村民的反馈渠道,实现“有处说”;吸纳村老乡贤、退休党员干部、驻点联络律师等组建乡风文明协会,打造民主自治、邻里协商、专业解答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调解新载体,实现“有人管”;依托省民革乡村振兴主题公园建设,改造院落休闲活动场地,实现议事协商点阵地提档升级,打造小周家院子议事协商休闲亭、哇子林议事协商原乡圆桌等一批具有原乡特色的议事点,实现“有地谈”;村务监督委员对提出需求的村民积极回访,以服务满意度作为评价重要指标,实行“一事一议一公开”,做到事事“有着落”。


    志愿者领取志愿服务积分卡

      补齐“全链条”服务配套短板。持续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实现104个事项马上办,一揽子提供15项便民代办服务。揭牌成立未来乡村学校,同步落地气象科普馆、万春家长学校,形成以劳动实践、亲子旅游、科普教学、农业培训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学产业园。按照“一室多能”原则,探索低偿运营引进快递物流终端,联合镇卫生院和驻村医疗机构打造医养结合服务站,派驻2名医生定期坐诊。

      紧绷“全网格”基层治安防线。组建以退役军人、民兵、中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利群志愿服务队,以小微网格为支点织密织牢安防网络。与驻地安全顾问公司探索村企结对共建,着力专业安保资源,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生产排查合作。完善应急软硬件配置,网格人员统一配备夜光马甲、肩灯,装备综治巡逻车辆,在老旧院落引进微型消防车,规划3个村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切实增强村民安全感,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未来乡村学校

      提升环境治理“行动力”,营造人居舒适度
      织牢环保“微网络”。9个微网格全部实现专职清洁员嵌入,联动巾帼志愿服务队动态巡逻,形成每日巡查、点位上传、图像反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457户“改柴用气”,发动村民自觉成为露天焚烧观察员。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运转体系,投放分类垃圾桶45个,新建垃圾中转站5处,实现主干路口垃圾倾倒监控全覆盖。实现餐厨垃圾、有机废弃物就地资源化,通过发酵制作有机肥料还田,年产量近10吨。创新垃圾回收线上服务,实现村民线上下单,专人线下上门回收,设立家庭付款码线上付款,实现全自助式回收,每年流转可回收垃圾17吨。
      发展乡村“微旅游”。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原乡和林”为主题定位,以和林大田为核心景观,持续扩大“开秧门”、“蒜薹采摘节”非遗传承IP影响力,引进“稻田咖啡”、“后备箱集市”等新业态。依托市党建主题公园建设,创新集体吸储旧宅、统一改造招商、优化产业布局、植入林盘微景观四大举措,盘活闲置宅基地20.8万平方米、闲置农房15.5万平方米,建设“耕在原乡,馆藏和林”农耕文化沉浸式体验馆,开发150亩闲置梯田打造“荷锄·归耕”项目,推动高品质庄园民宿入驻,补齐乡村“夜间经济”短板,打造生态农旅新地标。
      落实生态“微循环”。发掘稻蒜轮作生产特点,将秸秆作为大蒜保温层原地覆土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作为沤肥提供养分,每亩每年处理秸秆500公斤,节约保温塑料覆膜4公斤,节省综合成本约2千元。发挥河道沟渠淤泥高有机质含量优势,通过厌氧晾干处理作为花木肥料,减少花木产业对外土壤依存度,实现每年600立方米淤泥土壤的高效回笼利用。(供稿:万春镇和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