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四川绵竹:村美民富产业兴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3-12-12 21:11:10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张娟 廖辉 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乡村小路蜿蜒盘绕,将村村户户紧密相连;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从多点开花到遍地结果……循着乡村振兴的脚步,四川绵竹大地展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诗意图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绵竹市锚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在夯实乡村振兴基石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经统计核定,绵竹市2023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实现31.8亿元,增长4.6%,增速位列德阳第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自11月以来,位于孝德镇毫照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进行路基作业,施工人员协同合作,忙着打点放线、平整土地。看着一块块零散的土地即将变成肥沃良田,村民们喜上眉梢。

      毫照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包括田形调整3400余亩;新建、整治排灌渠33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651座;田间道路整治19.7千米,配套设施606处,整个项目建设工期为120天。毫照村党支部书记吴江告诉记者,以前的田地都是小块分散,旋耕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使用不方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当地农田基础生产条件,破解农业发展资源瓶颈,促进小田变大田,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强村富农蓄能助跑。

      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道路宽阔笔直,一望无际的农田一直蔓延至视野之外。田边随处可见小气候监测设备、排灌系统。阡陌交通、田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这里有了清晰的模样。据绵竹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吕兴平介绍,结合中央提出的开展新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绵竹以规模升级、品质升级、设施升级、产业升级为导向,通过集中连片推进“五网”配套和“三化”联动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高标准农田24500余亩,有效推动了全市粮食稳产增产,助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产业兴旺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今年以来,绵竹市各镇(街道)紧扣市委“三五三三”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引领树品牌、抱团发展强产业、创收增效促发展,做足乡村振兴“成色”,绘出三产深度融合新画卷。

      11月28日,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正式通车,结束了绵竹不通动车的历史。紧邻绵竹南站的孝德镇年俗村,也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早饭过后,民宿“全秀拾光”的经营者张应全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为游客营造舒适干净的入住环境。“我以前是开出租车的,搬迁住进年俗村后,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应全说,他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别墅,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美好生活。乘着村里旅游发展的契机,他将家中闲置的四间房收拾出来做起了民宿,每年都能增加几万元的收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都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福利。”年俗村党支部副书记雷振兰告诉记者,依托独具特色的村庄院落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村里整合资源开发了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深入挖掘年俗、年趣、年味的文化内涵,打造一站式年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由村集体做给村民看,到村集体带着村民干,成功探索“一干两支多元”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至100万元的重大突破。

      绵竹产业兴旺的背后,也吸引了更多“新农人”回归田园,扎根农村。

      “今年是我入乡创业的第六个年头,在这里,我们公司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个红肉猕猴桃四倍体品种。”2017年,陈元汉从美国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农村创办了四川山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规模化种植猕猴桃。

      “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实现量产,今年我们实现了猕猴桃总收成100万余斤,销往北京、广东、浙江、重庆等地。”陈元汉表示,作为一名“新农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更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随着猕猴桃产业园种植面积的扩大,陈元汉的公司已为当地创造出300多个就业岗位,6年间帮助解决了超1500人次的就业问题,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近年来,绵竹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科技服务、强化平台建设,助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发展中,绵竹市始终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和动力引擎,以乡情链接为纽带,筑巢引凤纳英才,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探索出了一条“乡贤+产业+群众”的发展新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村美民富产业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绵竹的一个个小村庄正在经历华丽蜕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四川绵竹:村美民富产业兴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3-12-12 21:11:10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张娟 廖辉 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乡村小路蜿蜒盘绕,将村村户户紧密相连;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从多点开花到遍地结果……循着乡村振兴的脚步,四川绵竹大地展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诗意图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绵竹市锚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在夯实乡村振兴基石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经统计核定,绵竹市2023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实现31.8亿元,增长4.6%,增速位列德阳第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自11月以来,位于孝德镇毫照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进行路基作业,施工人员协同合作,忙着打点放线、平整土地。看着一块块零散的土地即将变成肥沃良田,村民们喜上眉梢。

      毫照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包括田形调整3400余亩;新建、整治排灌渠33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651座;田间道路整治19.7千米,配套设施606处,整个项目建设工期为120天。毫照村党支部书记吴江告诉记者,以前的田地都是小块分散,旋耕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使用不方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当地农田基础生产条件,破解农业发展资源瓶颈,促进小田变大田,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强村富农蓄能助跑。

      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道路宽阔笔直,一望无际的农田一直蔓延至视野之外。田边随处可见小气候监测设备、排灌系统。阡陌交通、田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这里有了清晰的模样。据绵竹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吕兴平介绍,结合中央提出的开展新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绵竹以规模升级、品质升级、设施升级、产业升级为导向,通过集中连片推进“五网”配套和“三化”联动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高标准农田24500余亩,有效推动了全市粮食稳产增产,助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产业兴旺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今年以来,绵竹市各镇(街道)紧扣市委“三五三三”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引领树品牌、抱团发展强产业、创收增效促发展,做足乡村振兴“成色”,绘出三产深度融合新画卷。

      11月28日,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正式通车,结束了绵竹不通动车的历史。紧邻绵竹南站的孝德镇年俗村,也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早饭过后,民宿“全秀拾光”的经营者张应全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为游客营造舒适干净的入住环境。“我以前是开出租车的,搬迁住进年俗村后,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应全说,他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别墅,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美好生活。乘着村里旅游发展的契机,他将家中闲置的四间房收拾出来做起了民宿,每年都能增加几万元的收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都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福利。”年俗村党支部副书记雷振兰告诉记者,依托独具特色的村庄院落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村里整合资源开发了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深入挖掘年俗、年趣、年味的文化内涵,打造一站式年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由村集体做给村民看,到村集体带着村民干,成功探索“一干两支多元”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至100万元的重大突破。

      绵竹产业兴旺的背后,也吸引了更多“新农人”回归田园,扎根农村。

      “今年是我入乡创业的第六个年头,在这里,我们公司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个红肉猕猴桃四倍体品种。”2017年,陈元汉从美国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农村创办了四川山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规模化种植猕猴桃。

      “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实现量产,今年我们实现了猕猴桃总收成100万余斤,销往北京、广东、浙江、重庆等地。”陈元汉表示,作为一名“新农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更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随着猕猴桃产业园种植面积的扩大,陈元汉的公司已为当地创造出300多个就业岗位,6年间帮助解决了超1500人次的就业问题,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近年来,绵竹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科技服务、强化平台建设,助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发展中,绵竹市始终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和动力引擎,以乡情链接为纽带,筑巢引凤纳英才,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探索出了一条“乡贤+产业+群众”的发展新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村美民富产业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绵竹的一个个小村庄正在经历华丽蜕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