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17:18:35 来源:四川日报
5月10日上午,入汛后的成都下着阵雨。踏入四川地震台地震预警监控室,屋内安静得只能听见屋外的雨声。几名工作人员盯着电脑屏幕,在不同的页面间切换,监测系统正实时监测震情信息。这里,是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中枢。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加快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201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建设;2021年,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上线示范运行。截至目前,四川已建设2246个地震观测站。
近年来,四川地震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这背后,是硬件设施的快速建设、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四川人的努力与坚守。
“软硬兼施”,地震预警添“两翼”
“每个点都是一个地震观测站点。”在监控室大屏上,一张地图密密麻麻布满红色圆点,四川地震台台长苏金蓉指着地图介绍,2008年,四川有52个地震观测站,到目前,这个数量增加到2246个。
为保障地震预警“前哨”准确收集信息,观测站点对周边环境要求高,通常选址在半山腰。因此,在野外建设台站时,团队要跨沟河、攀峭壁,把建设材料和设备等背上山。合理的站网密度,有助于及时有效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形成覆盖全省地域范围、台站平均间距14千米左右的高密度地震观测站网。
观测站网不断织密,数据处理也跟着升级。2013年,四川地震台工程师黄春梅刚入职时,还在跟着师傅对数据进行人工比对和上传,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才能对外发布。如今,系统能自动速报。
“不仅要建成功能齐全的地震监测综合处理系统,还要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四川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法规处)处长孙玮介绍,今年4月1日,《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地震预警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的工作机制。《办法》鼓励各类信息服务企事业单位在统一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基础上,依法开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地震预警信息增值服务。位于四川省防震减灾技术实验与公共服务基地的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承担着全国地震预警软件和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的入网检测服务,“设备的软、硬件都要按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专用终端技术要求进行检测,符合标准的终端技术才能获批。”
“地震发生后的每一秒都十分宝贵。”苏金蓉说,每次地震发生后,团队都要进行总结复盘,找出影响预警结果的因素,不断优化预警策略,“争取将地震预警再提前一些,为公众争取更多避险时间。”
突破界限,信息服务提质扩面
以秒级提升地震预警,关键是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2019年12月18日,内江市资中县发生5.2级地震。震后8秒,四川省地震局首次通过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发出报警信息,由此开启了国家预警工程对外试服务历程。
此后,四川地震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四川省地震局产出和发布四川及周边4级以上预警信息106次。在国家预警工程建设过程中,四川还在不断同步探索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方式。
2021年,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上线示范运行以来,“一张网”逐步铺开。通过打通地震预警专业终端、有线电视、应急广播、手机和定制服务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千万用户。
在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春华校区,教学楼一层公共活动区域就安装了一台地震预警终端。“春华校区有不少上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为强化师生应急避险能力,学校会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模拟演练。”该校法制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彭俊介绍,当本地地震烈度达5度及以上时,地震预警终端会触发预警,语音提示地震到达倒计时和避震指导等信息。演练的目的,是让全校师生听到警报后迅速作出反应,按照既定路线有序疏散。
乡镇、农村是地震信息覆盖薄弱环节。在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通过地震预警应急大喇叭与广电部门“村村响”广播系统对接,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到村入户。这样的应急大喇叭,目前四川共有696套。
发出警报只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功能之一。“不少人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往往没法冷静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这其实是地震预警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泸定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服务中心地震应急响应部主任张翼通过走访发现,在摸清风险底数前提下,还要进行精细化预评估,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地震预警产品和多元化地震预警场景服务,“这是该项目一个重要发力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目前,通过主动与各行业对接,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为高铁、电网、司法、石油化工等行业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助力在建和已运行的铁路、电力、水利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安全。“一旦地震发生,地震预警系统会在震后20分钟内,自动研判,提供电网负荷损失、停电线路和停电用户数量等信息,还能标注出应急抢修人、车、物分布情况。”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应急工作人员李峰辉介绍,这些信息是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保供电作业指挥的重要辅助依据。(罗松 记者 唐子晴)
2024-05-13 17:18:35 来源:四川日报
5月10日上午,入汛后的成都下着阵雨。踏入四川地震台地震预警监控室,屋内安静得只能听见屋外的雨声。几名工作人员盯着电脑屏幕,在不同的页面间切换,监测系统正实时监测震情信息。这里,是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中枢。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加快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201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建设;2021年,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上线示范运行。截至目前,四川已建设2246个地震观测站。
近年来,四川地震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这背后,是硬件设施的快速建设、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四川人的努力与坚守。
“软硬兼施”,地震预警添“两翼”
“每个点都是一个地震观测站点。”在监控室大屏上,一张地图密密麻麻布满红色圆点,四川地震台台长苏金蓉指着地图介绍,2008年,四川有52个地震观测站,到目前,这个数量增加到2246个。
为保障地震预警“前哨”准确收集信息,观测站点对周边环境要求高,通常选址在半山腰。因此,在野外建设台站时,团队要跨沟河、攀峭壁,把建设材料和设备等背上山。合理的站网密度,有助于及时有效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形成覆盖全省地域范围、台站平均间距14千米左右的高密度地震观测站网。
观测站网不断织密,数据处理也跟着升级。2013年,四川地震台工程师黄春梅刚入职时,还在跟着师傅对数据进行人工比对和上传,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才能对外发布。如今,系统能自动速报。
“不仅要建成功能齐全的地震监测综合处理系统,还要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四川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法规处)处长孙玮介绍,今年4月1日,《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地震预警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的工作机制。《办法》鼓励各类信息服务企事业单位在统一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基础上,依法开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地震预警信息增值服务。位于四川省防震减灾技术实验与公共服务基地的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承担着全国地震预警软件和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的入网检测服务,“设备的软、硬件都要按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专用终端技术要求进行检测,符合标准的终端技术才能获批。”
“地震发生后的每一秒都十分宝贵。”苏金蓉说,每次地震发生后,团队都要进行总结复盘,找出影响预警结果的因素,不断优化预警策略,“争取将地震预警再提前一些,为公众争取更多避险时间。”
突破界限,信息服务提质扩面
以秒级提升地震预警,关键是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2019年12月18日,内江市资中县发生5.2级地震。震后8秒,四川省地震局首次通过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发出报警信息,由此开启了国家预警工程对外试服务历程。
此后,四川地震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四川省地震局产出和发布四川及周边4级以上预警信息106次。在国家预警工程建设过程中,四川还在不断同步探索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方式。
2021年,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上线示范运行以来,“一张网”逐步铺开。通过打通地震预警专业终端、有线电视、应急广播、手机和定制服务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千万用户。
在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春华校区,教学楼一层公共活动区域就安装了一台地震预警终端。“春华校区有不少上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为强化师生应急避险能力,学校会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模拟演练。”该校法制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彭俊介绍,当本地地震烈度达5度及以上时,地震预警终端会触发预警,语音提示地震到达倒计时和避震指导等信息。演练的目的,是让全校师生听到警报后迅速作出反应,按照既定路线有序疏散。
乡镇、农村是地震信息覆盖薄弱环节。在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通过地震预警应急大喇叭与广电部门“村村响”广播系统对接,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到村入户。这样的应急大喇叭,目前四川共有696套。
发出警报只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功能之一。“不少人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往往没法冷静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这其实是地震预警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泸定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服务中心地震应急响应部主任张翼通过走访发现,在摸清风险底数前提下,还要进行精细化预评估,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地震预警产品和多元化地震预警场景服务,“这是该项目一个重要发力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目前,通过主动与各行业对接,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为高铁、电网、司法、石油化工等行业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助力在建和已运行的铁路、电力、水利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安全。“一旦地震发生,地震预警系统会在震后20分钟内,自动研判,提供电网负荷损失、停电线路和停电用户数量等信息,还能标注出应急抢修人、车、物分布情况。”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应急工作人员李峰辉介绍,这些信息是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保供电作业指挥的重要辅助依据。(罗松 记者 唐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