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四川绵竹:逐梦沃野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4-10-15 15:13:0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李露平 徐伦汧 王平 高明山  记者 李鹏飞)沃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呈现出一片平坦广阔的景象;大棚内,蔬菜鲜翠欲滴,花卉香气扑鼻,瓜果长势喜人,处处洋溢着增收的希望;村庄内,道路平坦、庭院整洁,和美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振兴的欢歌越唱越激昂……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绵竹市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扩张,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科技兴农增效的演变过程,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德阳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绵竹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水平”,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 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秋天的田野处处是浓郁的收获气息。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道路宽阔笔直,一望无际的农田蔓延至视野之外,田边随处可见小气候监测设备、排灌系统。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水稻实现了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的全程机械化。“以前种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好了,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我们的收入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们满脸笑容。

     

    75年来,乘着全国农业农村改革的东风,绵竹市在经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后,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绵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目前,秋收工作已接近尾声,部分农田进入了“休耕期”。在富新镇吉兆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里,原本应该“休养生息”的农田,最近却“格外热闹”。农机在田里来回作业,进行翻耕、开沟、起垄等工作,工人们将一棵棵蔬菜苗种进田里。“今年我在园区流转了160亩土地种植水稻,收割即将完成。趁着还没到小麦播种时间,我们正忙着抢种一季蔬菜。”种粮大户曾小蓉说,过去在村上承包的农田都是参差不齐的小田,而现在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农业机械化设备施展自如,让她的种植道路越走越顺。 

    吉兆村是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富新片区)的核心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标准农田,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田间管理等生产成本,也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质效。“现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足了,种植大户也从过去的30多户增加到40多户。”吉兆村党委书记周建军说。

     

    希望的田野里充满着奋进的力量。近年来,绵竹市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秉承“集聚建园、科技赋园、融合兴园”的建设思路,以规模升级、品质升级、设施升级、产业升级为导向,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个,其中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个,分别是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总面积7.47万亩,规划总面积36万亩,基本覆盖全市粮油产区。园区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等多种发展模式,采取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联结机制促进富农增收,保持了播面稳定、质量不减、产量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市农业园区总产值突破30亿元,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 乡村奏响科技兴农“序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绵竹市农业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9月30日上午9点30分,广西村的助农直播正式开播。该村党委副书记肖松林热情地在镜头前与网友互动,分享家乡的故事,介绍农家好物。直播过程中,不时有本村村民拎着自家的土鸡蛋、黄豆、花生等农产品走进直播间,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让直播接地气、有温度。一时间,纯天然、无公害的土豆、玉米、猕猴桃等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销售到全国各地。“直播畅通了产销渠道,架起了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直播结束后,肖松林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老百姓想要推销农特产品,只能起早贪黑地去市场占摊位销售,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让农特产品顺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他们为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找到了更明晰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能够熟练运用手机、智能设备等“新农具”的农业劳动者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农业机械、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新等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则推动了农业生产管理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

    在玉泉镇,通过采用人工配置海水,真实模拟海水环境,设置恒定温度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已于今年7月实现了“绵竹产”。“现在我们有2条生产线,年产能6万斤,目前主要销往成都、德阳等地酒店,未来计划扩建到67条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成世明信心满满。他说,公司携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闭恒温循环水养殖模式,打造模拟自然海洋生态的养殖环境,实现零排放、零添加、零污染的智能化绿色水产养殖。

    在富新镇文永村,果蔬集约化育苗中心已经完成了10万株草莓苗的移栽工作,它们将在温室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智能放风、土壤温湿度监测等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的培育下,生长成为品质更好、成活率更高的草莓种苗。既实现了精准培育,又节省了育苗和种植时间,更便于优良品种推广和规范育苗管理。“以前种植草莓都是人工育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现在有了智能化的育苗中心,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种植难题,今年的草莓一定会有个好收成。”村民们笑着说。 

    “新”而行,向“新”而进。75年来,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不断跃升,不仅大幅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催生了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让绵竹农业发展开启了另一番宜人“丰”景。

    目前,绵竹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龙蟒农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组建水稻、小麦栽培专家团队,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分别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各1个,先进技术应用面达到99%,良种覆盖率实现100%。2022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孝德镇专家大院团队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稻——饲”种植模式试验,最高亩产达到558公斤,创全省再生稻亩产之最。同时,加快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涉农企业和社会组织成功申报德阳、绵竹两级第32批“金桥工程”项目14个,其中德阳立项项目4个。深化“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服务,累计完成咨询服务1783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200余个……

    禀赋资源丰厚振兴内涵  绘就美丽乡村和美画卷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生动实践。在这盘“乡村振兴”的棋局中,绵竹市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精心布局、大胆落子,下出了精彩的一局。 

    走进孝德镇年俗村,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坐落于绿野乡间,栩栩如生的年画故事跃然墙上,乡趣十足又不失美感。在沿射水河畔修建的“年俗•耘湾”民宿里,客人们悠闲地拍照、喝茶。这个探索“镇村统筹、飞地抱团、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由年俗村、毫照村共同出资250万元打造的精品民宿一开业便吸引了众多“粉丝”,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

    “年俗村依托年画、年俗文化内涵,成功探索‘一核两翼多元’的发展模式,按照‘党支部+集体公司’模式成立年俗旅游公司,坚持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区、年俗·年舍、年俗·耘舍等从事民宿餐饮、休闲观光、农业生产等24类经营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力争突破200万元。”年俗村党委副书记雷振兰说。

     

    走好产村融合之路,一座座美丽乡村正在加快蝶变。茂林修竹、民宿棋布的遵道镇棚花村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勤劳村民的拼搏冲劲,成为满目皆翠、花香四溢的诗意田园。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棚花村积极布局“民宿+文创产业、民宿+乡村旅游、民宿+农业体验”,不断吸引了民宿老板、企业家等“新村民”前来创业发展,产业发展有了从量变到质变、从零散发展向集群发展、从粗放建设向品牌建设的转变。 

    田野,充满希望;热土,大有可为。辉煌75载,如今的绵竹处处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秋去冬来,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绵竹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四川绵竹:逐梦沃野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4-10-15 15:13:0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李露平 徐伦汧 王平 高明山  记者 李鹏飞)沃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呈现出一片平坦广阔的景象;大棚内,蔬菜鲜翠欲滴,花卉香气扑鼻,瓜果长势喜人,处处洋溢着增收的希望;村庄内,道路平坦、庭院整洁,和美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振兴的欢歌越唱越激昂……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绵竹市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扩张,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科技兴农增效的演变过程,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德阳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绵竹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水平”,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 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秋天的田野处处是浓郁的收获气息。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道路宽阔笔直,一望无际的农田蔓延至视野之外,田边随处可见小气候监测设备、排灌系统。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水稻实现了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的全程机械化。“以前种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好了,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我们的收入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们满脸笑容。

     

    75年来,乘着全国农业农村改革的东风,绵竹市在经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后,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绵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目前,秋收工作已接近尾声,部分农田进入了“休耕期”。在富新镇吉兆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里,原本应该“休养生息”的农田,最近却“格外热闹”。农机在田里来回作业,进行翻耕、开沟、起垄等工作,工人们将一棵棵蔬菜苗种进田里。“今年我在园区流转了160亩土地种植水稻,收割即将完成。趁着还没到小麦播种时间,我们正忙着抢种一季蔬菜。”种粮大户曾小蓉说,过去在村上承包的农田都是参差不齐的小田,而现在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农业机械化设备施展自如,让她的种植道路越走越顺。 

    吉兆村是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富新片区)的核心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标准农田,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田间管理等生产成本,也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质效。“现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足了,种植大户也从过去的30多户增加到40多户。”吉兆村党委书记周建军说。

     

    希望的田野里充满着奋进的力量。近年来,绵竹市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秉承“集聚建园、科技赋园、融合兴园”的建设思路,以规模升级、品质升级、设施升级、产业升级为导向,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个,其中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个,分别是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总面积7.47万亩,规划总面积36万亩,基本覆盖全市粮油产区。园区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等多种发展模式,采取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联结机制促进富农增收,保持了播面稳定、质量不减、产量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市农业园区总产值突破30亿元,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 乡村奏响科技兴农“序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绵竹市农业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9月30日上午9点30分,广西村的助农直播正式开播。该村党委副书记肖松林热情地在镜头前与网友互动,分享家乡的故事,介绍农家好物。直播过程中,不时有本村村民拎着自家的土鸡蛋、黄豆、花生等农产品走进直播间,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让直播接地气、有温度。一时间,纯天然、无公害的土豆、玉米、猕猴桃等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销售到全国各地。“直播畅通了产销渠道,架起了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直播结束后,肖松林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老百姓想要推销农特产品,只能起早贪黑地去市场占摊位销售,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让农特产品顺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他们为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找到了更明晰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能够熟练运用手机、智能设备等“新农具”的农业劳动者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农业机械、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新等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则推动了农业生产管理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

    在玉泉镇,通过采用人工配置海水,真实模拟海水环境,设置恒定温度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已于今年7月实现了“绵竹产”。“现在我们有2条生产线,年产能6万斤,目前主要销往成都、德阳等地酒店,未来计划扩建到67条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成世明信心满满。他说,公司携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闭恒温循环水养殖模式,打造模拟自然海洋生态的养殖环境,实现零排放、零添加、零污染的智能化绿色水产养殖。

    在富新镇文永村,果蔬集约化育苗中心已经完成了10万株草莓苗的移栽工作,它们将在温室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智能放风、土壤温湿度监测等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的培育下,生长成为品质更好、成活率更高的草莓种苗。既实现了精准培育,又节省了育苗和种植时间,更便于优良品种推广和规范育苗管理。“以前种植草莓都是人工育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现在有了智能化的育苗中心,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种植难题,今年的草莓一定会有个好收成。”村民们笑着说。 

    “新”而行,向“新”而进。75年来,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不断跃升,不仅大幅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催生了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让绵竹农业发展开启了另一番宜人“丰”景。

    目前,绵竹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龙蟒农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组建水稻、小麦栽培专家团队,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分别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各1个,先进技术应用面达到99%,良种覆盖率实现100%。2022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孝德镇专家大院团队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稻——饲”种植模式试验,最高亩产达到558公斤,创全省再生稻亩产之最。同时,加快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涉农企业和社会组织成功申报德阳、绵竹两级第32批“金桥工程”项目14个,其中德阳立项项目4个。深化“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服务,累计完成咨询服务1783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200余个……

    禀赋资源丰厚振兴内涵  绘就美丽乡村和美画卷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生动实践。在这盘“乡村振兴”的棋局中,绵竹市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精心布局、大胆落子,下出了精彩的一局。 

    走进孝德镇年俗村,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坐落于绿野乡间,栩栩如生的年画故事跃然墙上,乡趣十足又不失美感。在沿射水河畔修建的“年俗•耘湾”民宿里,客人们悠闲地拍照、喝茶。这个探索“镇村统筹、飞地抱团、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由年俗村、毫照村共同出资250万元打造的精品民宿一开业便吸引了众多“粉丝”,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

    “年俗村依托年画、年俗文化内涵,成功探索‘一核两翼多元’的发展模式,按照‘党支部+集体公司’模式成立年俗旅游公司,坚持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区、年俗·年舍、年俗·耘舍等从事民宿餐饮、休闲观光、农业生产等24类经营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力争突破200万元。”年俗村党委副书记雷振兰说。

     

    走好产村融合之路,一座座美丽乡村正在加快蝶变。茂林修竹、民宿棋布的遵道镇棚花村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勤劳村民的拼搏冲劲,成为满目皆翠、花香四溢的诗意田园。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棚花村积极布局“民宿+文创产业、民宿+乡村旅游、民宿+农业体验”,不断吸引了民宿老板、企业家等“新村民”前来创业发展,产业发展有了从量变到质变、从零散发展向集群发展、从粗放建设向品牌建设的转变。 

    田野,充满希望;热土,大有可为。辉煌75载,如今的绵竹处处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秋去冬来,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绵竹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