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四川绵竹:大道如虹天地宽 逐梦前行筑坦途

    2024-10-16 10:19:19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高明山 通讯员 周韵 牟文)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空中俯瞰画境绵竹,处处呈现出大道通衢、铁龙交织的交通盛景。驱车行驶在绵竹大地,一条条纵横交错、联通四方的平坦大道,宛如飞舞的彩带,奏响了路通人和的华美乐章。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惊觉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四川绵竹市秉承改革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掀起了公路建设的热潮。积极融入成德同城化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打造外联互通、循环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如今,绵竹日新月异的交通建设在悠悠岁月长廊中,一路风景、一路飞歌。

    历史篇:励精图治推进路网建设“加速度”

      岁月见证变迁,时间给出答案。绵竹交通发展史上,建设思路、机制的突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无不凝聚着“凤凰涅槃”般的上下求索。

    ▲图为供图

    据《绵竹县交通志》记载,解放初期的绵竹,屋舍低矮,以田为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绵竹开展了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工作;到80年代初,绵竹公路总里程为364.4公里。但由于公路等级标准低、路况差,部分公路根本无法通行客货车辆,严重制约了当时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图为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1987年,绵竹将境内12公里长的绵汉公路改建成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四川省第一条收费公路。1989年至1998年期间,相继对成青公路、绵孝路、绵罗路、绵广路、桑绵路、新寿路等国省县道公路改建成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2002年,各乡镇大规模兴起村道水泥路建设,全市建成四级以上村道684.3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通行环境。同年,绵竹市委、市政府确立沿山开发战略,分二期启动了沿山公路建设,一期从广济至汉旺,二期从汉旺至拱星,2007年春节全线贯通,不仅拉动了绵竹旅游产业发展,更促进了沿山7个乡镇10多万群众增收致富。

      忆往昔,峥嵘岁月。绵竹交通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洒下一路汗水,铺就出一条条康庄大道,铸就了交通时代的辉煌。

      发展篇:外联内畅构建立体“大交通”

      岁月如歌,大道如砥。如今的绵竹交通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勾勒出一幅连通成绵、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图。

      秋日的绵竹风光秀美,沿绵茂公路驱车行驶,蜿蜒延伸的道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悬崖峭壁、沟壑纵横间。“盼了几代人,绵茂公路终于通车了,如今我们仅用一个小时就到了茂县,不仅出行更便捷,绵竹交通区位优势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绵竹旅游。”清平镇盐井村民宿业主谢正虎说。

      2008年地震后,绵竹交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为适应战备和民生需要,切实打通德阳和阿坝的快速公路通道,提出了修建绵(竹)至茂(县)公路,项目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援助四川灾区的民生工程。

      13年来,广大交通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功打通了两地发展“大动脉”,天堑就此变通途。作为贯穿九环线中部的横向连接线,绵茂公路成为连接四川盆地和阿坝州若尔盖、九寨沟等景区最为快速、便捷的旅游通道,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四川省公路网、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月28日,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正式开通运营,成都东到绵竹南的时间最快缩短至31分钟,这是绵竹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绵竹不仅彻底结束了无动车的历史,并且成为成都至茂县之间的驿站之一,沿线丰富的农业、工业、旅游资源逐步走出县城,形成了串起成都、德阳、茂县等新的旅游环线,为当地经济发展、人文交流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绵竹在持续加速“外联”的同时,在“内通”上也持续加力。在S216改建工程汉旺段新开村段,1.5公里沥青路面铺设完毕,标识标线施划已经完工,工人忙着安装标识标牌。驱车驶入该段道路,视野开阔,道路宽敞,路况舒适。

      S216绵竹段起于广济镇,止于汉旺镇锡旺大桥,全长16.5公里。全路段正式贯通通车后,将形成公路沿线经济带,进一步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路,蕴含着新机遇,昭示着大发展。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绵竹市火热掀起了交通大会战,并在两年内成功创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100余公里,以G545德阿路和4条省道(S1、S107、S216、S419)干道公路为骨架,以27条县道、108条乡道和906条村道为血脉,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路网体系,绵竹交通发展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目前,绵竹市正全力加快川青铁路绵竹南站配套设施项目建设、S107新市、绵远绕场镇段新建公路、沿江路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未来,将谋划建设成德大道北延线及绵竹连接线新建工程、德阳绕城南高速新市化工园连接线新建工程、成都三绕高速公路孝感互通连接线建设等对外交通项目,加快实现绵竹“融入成德,贯通东西”的交通愿景,推动绵竹更好地融入成德同城发展。

      奋进篇:以路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路畅景美方能业兴。当下,绵竹市正紧扣“交通+旅游”融合主旋律,以重点山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景区景点为关键节点,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以路串联产业基地、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倾力建设“产业致富路”“生态旅游路”“幸福小康路”。

      今年国庆节前夕,龙门之巅国际旅游度假区1号公路(玄郎段)露营风光道启用,标志着龙门之巅1号公路绵竹段正式通车,不仅打通了山区纵深发展的“大动脉”,构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版图”,更能将源源不断的游客输送到沿线镇村,让村民感受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希望与活力。

      走进广济镇玄郎村龙门之巅玄郎溯溪营地,蓝天、森林、沙滩、溪流、帐篷相互映衬,“乌托邦”般的美丽场景就在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追寻“诗与远方”。“营地自今年8月对外营业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日接待游客最高峰近千人。我们还将建设农副产品集散超市,为山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竹笋、蜂蜜、山腊肉等农副产品就近销售。”玄郎村党支部书记王宇说。

      走进孝德镇年俗村,“年俗•年舍”民宿坐落于绿野乡间,民宿管家方兰蓉正在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川青铁路开通以后,为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量。今年国庆假期,我们民宿的房间全部满客,甚至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甘肃等地的客人前来游玩。”方兰蓉说。

      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改善,年俗村探索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变“股民”,开发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打造一站式年文化景区。其中,由村级集体资产的闲置房舍改建而成的“年俗•年舍”“年俗·耘舍”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今年以来,该村已接待游客25万人次,到年底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200万元。

    秋日里,清平镇五彩斑斓的民宿在云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如诗如画。在“红墟里”小院,民宿业主付晓正陪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闲话家常,话语间全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叹和满足。“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我们民宿基本处于客满状态,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付晓是清平镇银杏社区人,随着绵茂公路通车后,当地旅游业发展越来越火热。2023年,她辞去工作,毅然决然返乡创业。凭借着温馨的环境、热情的服务,“红墟里”很快就拥有了稳定客源。

      近年来,清平镇以路为媒,围绕“一个景区、多个园区”思路,打造了“26℃金色清平”避暑旅游景区胜地,通过资源整合、景点串联,推出康养避暑游、研学避暑游、休闲避暑游等不同主题的避暑旅游产品,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

    ▲图为供图

    75载春秋更迭,75年沧桑巨变。大道如碑,铭刻着绵竹儿女心血和汗水的发展之路;山河为证,肩负着这座城市腾飞梦想和希冀的交通建设,实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跨越,已经踏上豪迈壮阔的崭新征程。如今的绵竹,大道如虹,未来可期。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四川绵竹:大道如虹天地宽 逐梦前行筑坦途

    2024-10-16 10:19:19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高明山 通讯员 周韵 牟文)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空中俯瞰画境绵竹,处处呈现出大道通衢、铁龙交织的交通盛景。驱车行驶在绵竹大地,一条条纵横交错、联通四方的平坦大道,宛如飞舞的彩带,奏响了路通人和的华美乐章。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惊觉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四川绵竹市秉承改革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掀起了公路建设的热潮。积极融入成德同城化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打造外联互通、循环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如今,绵竹日新月异的交通建设在悠悠岁月长廊中,一路风景、一路飞歌。

    历史篇:励精图治推进路网建设“加速度”

      岁月见证变迁,时间给出答案。绵竹交通发展史上,建设思路、机制的突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无不凝聚着“凤凰涅槃”般的上下求索。

    ▲图为供图

    据《绵竹县交通志》记载,解放初期的绵竹,屋舍低矮,以田为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绵竹开展了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工作;到80年代初,绵竹公路总里程为364.4公里。但由于公路等级标准低、路况差,部分公路根本无法通行客货车辆,严重制约了当时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图为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1987年,绵竹将境内12公里长的绵汉公路改建成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四川省第一条收费公路。1989年至1998年期间,相继对成青公路、绵孝路、绵罗路、绵广路、桑绵路、新寿路等国省县道公路改建成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2002年,各乡镇大规模兴起村道水泥路建设,全市建成四级以上村道684.3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通行环境。同年,绵竹市委、市政府确立沿山开发战略,分二期启动了沿山公路建设,一期从广济至汉旺,二期从汉旺至拱星,2007年春节全线贯通,不仅拉动了绵竹旅游产业发展,更促进了沿山7个乡镇10多万群众增收致富。

      忆往昔,峥嵘岁月。绵竹交通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洒下一路汗水,铺就出一条条康庄大道,铸就了交通时代的辉煌。

      发展篇:外联内畅构建立体“大交通”

      岁月如歌,大道如砥。如今的绵竹交通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勾勒出一幅连通成绵、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图。

      秋日的绵竹风光秀美,沿绵茂公路驱车行驶,蜿蜒延伸的道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悬崖峭壁、沟壑纵横间。“盼了几代人,绵茂公路终于通车了,如今我们仅用一个小时就到了茂县,不仅出行更便捷,绵竹交通区位优势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绵竹旅游。”清平镇盐井村民宿业主谢正虎说。

      2008年地震后,绵竹交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为适应战备和民生需要,切实打通德阳和阿坝的快速公路通道,提出了修建绵(竹)至茂(县)公路,项目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援助四川灾区的民生工程。

      13年来,广大交通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功打通了两地发展“大动脉”,天堑就此变通途。作为贯穿九环线中部的横向连接线,绵茂公路成为连接四川盆地和阿坝州若尔盖、九寨沟等景区最为快速、便捷的旅游通道,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四川省公路网、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月28日,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正式开通运营,成都东到绵竹南的时间最快缩短至31分钟,这是绵竹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绵竹不仅彻底结束了无动车的历史,并且成为成都至茂县之间的驿站之一,沿线丰富的农业、工业、旅游资源逐步走出县城,形成了串起成都、德阳、茂县等新的旅游环线,为当地经济发展、人文交流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绵竹在持续加速“外联”的同时,在“内通”上也持续加力。在S216改建工程汉旺段新开村段,1.5公里沥青路面铺设完毕,标识标线施划已经完工,工人忙着安装标识标牌。驱车驶入该段道路,视野开阔,道路宽敞,路况舒适。

      S216绵竹段起于广济镇,止于汉旺镇锡旺大桥,全长16.5公里。全路段正式贯通通车后,将形成公路沿线经济带,进一步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路,蕴含着新机遇,昭示着大发展。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绵竹市火热掀起了交通大会战,并在两年内成功创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100余公里,以G545德阿路和4条省道(S1、S107、S216、S419)干道公路为骨架,以27条县道、108条乡道和906条村道为血脉,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路网体系,绵竹交通发展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目前,绵竹市正全力加快川青铁路绵竹南站配套设施项目建设、S107新市、绵远绕场镇段新建公路、沿江路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未来,将谋划建设成德大道北延线及绵竹连接线新建工程、德阳绕城南高速新市化工园连接线新建工程、成都三绕高速公路孝感互通连接线建设等对外交通项目,加快实现绵竹“融入成德,贯通东西”的交通愿景,推动绵竹更好地融入成德同城发展。

      奋进篇:以路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路畅景美方能业兴。当下,绵竹市正紧扣“交通+旅游”融合主旋律,以重点山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景区景点为关键节点,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以路串联产业基地、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倾力建设“产业致富路”“生态旅游路”“幸福小康路”。

      今年国庆节前夕,龙门之巅国际旅游度假区1号公路(玄郎段)露营风光道启用,标志着龙门之巅1号公路绵竹段正式通车,不仅打通了山区纵深发展的“大动脉”,构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版图”,更能将源源不断的游客输送到沿线镇村,让村民感受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希望与活力。

      走进广济镇玄郎村龙门之巅玄郎溯溪营地,蓝天、森林、沙滩、溪流、帐篷相互映衬,“乌托邦”般的美丽场景就在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追寻“诗与远方”。“营地自今年8月对外营业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日接待游客最高峰近千人。我们还将建设农副产品集散超市,为山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竹笋、蜂蜜、山腊肉等农副产品就近销售。”玄郎村党支部书记王宇说。

      走进孝德镇年俗村,“年俗•年舍”民宿坐落于绿野乡间,民宿管家方兰蓉正在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川青铁路开通以后,为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量。今年国庆假期,我们民宿的房间全部满客,甚至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甘肃等地的客人前来游玩。”方兰蓉说。

      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改善,年俗村探索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变“股民”,开发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打造一站式年文化景区。其中,由村级集体资产的闲置房舍改建而成的“年俗•年舍”“年俗·耘舍”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今年以来,该村已接待游客25万人次,到年底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200万元。

    秋日里,清平镇五彩斑斓的民宿在云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如诗如画。在“红墟里”小院,民宿业主付晓正陪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闲话家常,话语间全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叹和满足。“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我们民宿基本处于客满状态,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付晓是清平镇银杏社区人,随着绵茂公路通车后,当地旅游业发展越来越火热。2023年,她辞去工作,毅然决然返乡创业。凭借着温馨的环境、热情的服务,“红墟里”很快就拥有了稳定客源。

      近年来,清平镇以路为媒,围绕“一个景区、多个园区”思路,打造了“26℃金色清平”避暑旅游景区胜地,通过资源整合、景点串联,推出康养避暑游、研学避暑游、休闲避暑游等不同主题的避暑旅游产品,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

    ▲图为供图

    75载春秋更迭,75年沧桑巨变。大道如碑,铭刻着绵竹儿女心血和汗水的发展之路;山河为证,肩负着这座城市腾飞梦想和希冀的交通建设,实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跨越,已经踏上豪迈壮阔的崭新征程。如今的绵竹,大道如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