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用“心”驻村 ,用“行”助村|南充仪陇县杨桥镇水竹村驻村工作队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2025-01-21 17:20:2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黄韬)120日,冬日暖阳高照下的仪陇县杨桥镇水竹村柑橘产业园里,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驻村第一书记李迎春和工作队员彭宇、黄斌中带领村民奔忙穿梭在产业园里,采摘、搬运、拣选、装筐、称重、装车,将这批柑橘发往重庆。这只是水竹村驻村工作队助农的一个缩影。           A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水竹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调查和座谈,了解家庭成员构成、“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饮水安全、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情况。对53户脱贫户和2户监测户的176个家庭成员、年龄结构、生产生活、外出务工、受教育、收支情况做到了然于胸。走访的同时,也积极向村民宣传涉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申请等政策,倾听他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和帮助,并把一些细节问题逐户逐项做细做实,建立问题清单,并逐一解决落实。  

    通过入户走访和座谈,增强了困难群众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助于提升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坚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到点对点联系,优化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水竹村第一书记李迎春信心满满地说。 


          B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共创平安和谐村

      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委会干部、小组干部一起紧盯重点群体,密切关注矛盾纠纷倾向和矛盾焦点,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落地落实落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邻里间,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村综治工作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关心不缺位”。

     面对村民李依华与邻里之间因土地划分产生的纠纷,调解员们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测量,依据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提出令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调解员们还注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让大家明白在处理问题时要依法依规,避免冲动和蛮干。“‘调解员’的辛勤付出,使村里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子充满了和谐安宁的氛围,整个村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驻村工作队员黄斌中如是说。

          C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我们村现有水泥道路约25公里,产业便道4公里,还有13.8公里入户便道;水利灌溉山坪塘12口,蓄水池10口。为解决老百姓因季节性缺水引发的吃水困难问题,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协调,准备修建一处增压站,为老百姓安装自来水……”谈及水竹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驻村第一书记李迎春如数家珍。

          眼看邻村都安装上了天然气,驻村工作队三位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积极与天然气公司取得联系,为本村天然气的安装事宜多方奔走,建言献策。经过共同努力,2025年开春,天然气公司将在村里实施天然气安装。

          D大力发展强村产业,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大力发展强村产业,是驻村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推动村里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依托本村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园。截至目前,该村350柑橘产业园已实现大幅盈利,规划中的1200亩油茶项目,已进入报省审批阶段。

     驻村工作队在产业发展中制定一系列规划措施,拓展特色产业的项目渠道,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衔接服务。介绍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村里的产业发展中来,通过与农民合作,建立“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企业的介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市场渠道,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随着产业振兴的深入推进,村产业合作社经济日渐繁荣,村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驻村工作队员彭宇豪情满怀地说。 

          E当好“环境卫士”,推进乡村环境治理

     驻村工作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认真开展村民教育引导工作,并多次把环卫整治列为主题党日活动。针对垃圾随处倒、畜禽饲养污水乱排等问题,驻村工作队分组入社入户,教育引导村民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此外,还建立长效机制,搞好村级卫生,治理好种植、养殖污水排放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并以垃圾处理、绿美村庄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用“心”驻村 ,用“行”助村|南充仪陇县杨桥镇水竹村驻村工作队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2025-01-21 17:20:2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黄韬)120日,冬日暖阳高照下的仪陇县杨桥镇水竹村柑橘产业园里,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驻村第一书记李迎春和工作队员彭宇、黄斌中带领村民奔忙穿梭在产业园里,采摘、搬运、拣选、装筐、称重、装车,将这批柑橘发往重庆。这只是水竹村驻村工作队助农的一个缩影。           A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水竹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调查和座谈,了解家庭成员构成、“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饮水安全、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情况。对53户脱贫户和2户监测户的176个家庭成员、年龄结构、生产生活、外出务工、受教育、收支情况做到了然于胸。走访的同时,也积极向村民宣传涉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申请等政策,倾听他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和帮助,并把一些细节问题逐户逐项做细做实,建立问题清单,并逐一解决落实。  

    通过入户走访和座谈,增强了困难群众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助于提升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坚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到点对点联系,优化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水竹村第一书记李迎春信心满满地说。 


          B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共创平安和谐村

      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委会干部、小组干部一起紧盯重点群体,密切关注矛盾纠纷倾向和矛盾焦点,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落地落实落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邻里间,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村综治工作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关心不缺位”。

     面对村民李依华与邻里之间因土地划分产生的纠纷,调解员们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测量,依据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提出令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调解员们还注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让大家明白在处理问题时要依法依规,避免冲动和蛮干。“‘调解员’的辛勤付出,使村里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子充满了和谐安宁的氛围,整个村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驻村工作队员黄斌中如是说。

          C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我们村现有水泥道路约25公里,产业便道4公里,还有13.8公里入户便道;水利灌溉山坪塘12口,蓄水池10口。为解决老百姓因季节性缺水引发的吃水困难问题,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协调,准备修建一处增压站,为老百姓安装自来水……”谈及水竹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驻村第一书记李迎春如数家珍。

          眼看邻村都安装上了天然气,驻村工作队三位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积极与天然气公司取得联系,为本村天然气的安装事宜多方奔走,建言献策。经过共同努力,2025年开春,天然气公司将在村里实施天然气安装。

          D大力发展强村产业,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大力发展强村产业,是驻村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推动村里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依托本村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园。截至目前,该村350柑橘产业园已实现大幅盈利,规划中的1200亩油茶项目,已进入报省审批阶段。

     驻村工作队在产业发展中制定一系列规划措施,拓展特色产业的项目渠道,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衔接服务。介绍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村里的产业发展中来,通过与农民合作,建立“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企业的介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市场渠道,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随着产业振兴的深入推进,村产业合作社经济日渐繁荣,村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驻村工作队员彭宇豪情满怀地说。 

          E当好“环境卫士”,推进乡村环境治理

     驻村工作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认真开展村民教育引导工作,并多次把环卫整治列为主题党日活动。针对垃圾随处倒、畜禽饲养污水乱排等问题,驻村工作队分组入社入户,教育引导村民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此外,还建立长效机制,搞好村级卫生,治理好种植、养殖污水排放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并以垃圾处理、绿美村庄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