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 19:28:55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唐妮 王义超 高明山 记者 李鹏飞 文/图)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我们的年,世界的年,到绵竹过中国年”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如约开幕,在四川绵竹城内,群众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清末民初绵竹民间迎春习俗的盛况,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202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春节申遗工作中,绵竹年画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
有年画的春节才更具年味。为了让年画重回春节,回归生活惠及群众,近年来,绵竹市把绵竹年画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壮大年画产业,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焕发出新活力,在绵竹广袤大地画出了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年画节引来八方客 打造城市魅力名片
上午9点30分,绵竹城内灯笼高挂、人潮涌动。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拉开序幕。28个巡游表演方阵,1200余名演出人员进行巡游表演,立体再现了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打春、游春”的典型场景,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
“为了庆祝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今年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规模和人数创历史新高,且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演员,为巡游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绵竹市文化馆馆长何文礼告诉记者,今年绵竹年画节巡游表演《八仙方阵》《狮灯方阵》、社火平台等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游春两大板块的部分演员都是通过社会公开招募而来,共计招募演员200余名。同时,对巡游表演的部分服饰进行了更新调整,使其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款式造型等方面更加贴近古时迎春场景。
今年的年画节巡游,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鼠嫁女》《骑车仕女》等固定方阵外,游客们还能看到展现“羌年”习俗的《九顶羌韵》《羌山古韵》方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莲箫》方阵以及展现绵竹白酒酿造的《剑南春》方阵,让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都能沉浸在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与文化底蕴之中。
多年来,绵竹市以年画为媒介,以节庆为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绵竹年画节,将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示“美酒名城·画境绵竹”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擦亮“到绵竹过中国年”的城市文化品牌。年画节也因此成为了联系八方宾朋的桥梁、彰显绵竹魅力的名片、振兴文化产业的瑰宝。
做好传承创新文章 年画成为富民产业
进入腊月,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农家小院挂满灯笼,“农闲堂”内,村民们正忙着绘制年画。在画桌一旁,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完工的画作,等待发往外地销售。
“开相是绵竹年画彩绘里最精细的一道工序,要画娃娃,开相就要开得活泼可爱......”在“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陈强手握画笔,神情专注地端坐在工作台前。说话间,一个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便跃然纸上。
陈强的爷爷陈兴才是绵竹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6年,绵竹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技术精湛、坚持绘制绵竹年画几十年的陈兴才,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绵竹年画的制作,已经是陈家的第九代年画传承人。”据陈强介绍,目前他主要进行传统年画的制作以及年画文创产品的开发。“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这两个月以来,我和父亲都画了快两千张年画了。实在忙不过来,还请了人帮忙。”陈强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喜悦和满足。
作为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年画村通过搭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完善公司、集体、个人收益共享机制,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年画伞等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引进多元业态,推广年画米酒产品,开发年画糕点伴手礼,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年画村相关负责人说,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4万元。
据了解,2024年,绵竹年画产业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涌现出年画相关企业40余家,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依托年画的传承和推广,绵竹市还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县”“中国年画之乡”等称号,并先后3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绵竹年画作为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正为绵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擦亮天府旅游名县招牌
青瓦白墙的民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色彩鲜艳的年画......今年元旦节,年画村成为了绵竹乡村旅游的热点。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在村内,或体验年画制作,选购年画产品,探寻绵竹年画的历史脉络;或沉浸式欣赏沿途美景,择一民宿院落悠闲品茗,感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在大众旅游繁荣发展、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绵竹市紧抓发展机遇,围绕“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 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主题度假为核心的年文化旅游度假区。
当地老百姓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建起了跑马场、水上乐园、花博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纷纷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初,年画村村民李帆和丈夫辞去工作,卖掉城里的新房,投资了50余万元,将老屋重新装修,打造了适合拍照打卡与品味特色美食的 “网红”二丫私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到了乡村慢生活。“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客人应接不暇,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客人会更多。”李帆感慨地说,如今,村里的环境美了,产业强了,日子就像年画中画的那样美好。
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对绵竹年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开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绵竹年画村”和中华年俗村,打造“画境绵竹·年画里”乡村旅游综合体,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天府旅游名村、首批天府旅游名镇。此外,还推出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研学主题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为旅游发展聚集众多人气。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238.05万人次,同比增长5.02%,实现旅游收入124.11亿元,同比增长4.71%。
2025-01-22 19:28:55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唐妮 王义超 高明山 记者 李鹏飞 文/图)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我们的年,世界的年,到绵竹过中国年”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如约开幕,在四川绵竹城内,群众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清末民初绵竹民间迎春习俗的盛况,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202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春节申遗工作中,绵竹年画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
有年画的春节才更具年味。为了让年画重回春节,回归生活惠及群众,近年来,绵竹市把绵竹年画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壮大年画产业,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焕发出新活力,在绵竹广袤大地画出了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年画节引来八方客 打造城市魅力名片
上午9点30分,绵竹城内灯笼高挂、人潮涌动。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拉开序幕。28个巡游表演方阵,1200余名演出人员进行巡游表演,立体再现了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打春、游春”的典型场景,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
“为了庆祝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今年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规模和人数创历史新高,且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演员,为巡游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绵竹市文化馆馆长何文礼告诉记者,今年绵竹年画节巡游表演《八仙方阵》《狮灯方阵》、社火平台等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游春两大板块的部分演员都是通过社会公开招募而来,共计招募演员200余名。同时,对巡游表演的部分服饰进行了更新调整,使其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款式造型等方面更加贴近古时迎春场景。
今年的年画节巡游,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鼠嫁女》《骑车仕女》等固定方阵外,游客们还能看到展现“羌年”习俗的《九顶羌韵》《羌山古韵》方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莲箫》方阵以及展现绵竹白酒酿造的《剑南春》方阵,让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都能沉浸在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与文化底蕴之中。
多年来,绵竹市以年画为媒介,以节庆为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绵竹年画节,将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示“美酒名城·画境绵竹”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擦亮“到绵竹过中国年”的城市文化品牌。年画节也因此成为了联系八方宾朋的桥梁、彰显绵竹魅力的名片、振兴文化产业的瑰宝。
做好传承创新文章 年画成为富民产业
进入腊月,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农家小院挂满灯笼,“农闲堂”内,村民们正忙着绘制年画。在画桌一旁,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完工的画作,等待发往外地销售。
“开相是绵竹年画彩绘里最精细的一道工序,要画娃娃,开相就要开得活泼可爱......”在“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陈强手握画笔,神情专注地端坐在工作台前。说话间,一个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便跃然纸上。
陈强的爷爷陈兴才是绵竹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6年,绵竹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技术精湛、坚持绘制绵竹年画几十年的陈兴才,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绵竹年画的制作,已经是陈家的第九代年画传承人。”据陈强介绍,目前他主要进行传统年画的制作以及年画文创产品的开发。“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这两个月以来,我和父亲都画了快两千张年画了。实在忙不过来,还请了人帮忙。”陈强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喜悦和满足。
作为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年画村通过搭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完善公司、集体、个人收益共享机制,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年画伞等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引进多元业态,推广年画米酒产品,开发年画糕点伴手礼,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年画村相关负责人说,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4万元。
据了解,2024年,绵竹年画产业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涌现出年画相关企业40余家,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依托年画的传承和推广,绵竹市还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县”“中国年画之乡”等称号,并先后3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绵竹年画作为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正为绵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擦亮天府旅游名县招牌
青瓦白墙的民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色彩鲜艳的年画......今年元旦节,年画村成为了绵竹乡村旅游的热点。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在村内,或体验年画制作,选购年画产品,探寻绵竹年画的历史脉络;或沉浸式欣赏沿途美景,择一民宿院落悠闲品茗,感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在大众旅游繁荣发展、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绵竹市紧抓发展机遇,围绕“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 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主题度假为核心的年文化旅游度假区。
当地老百姓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建起了跑马场、水上乐园、花博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纷纷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初,年画村村民李帆和丈夫辞去工作,卖掉城里的新房,投资了50余万元,将老屋重新装修,打造了适合拍照打卡与品味特色美食的 “网红”二丫私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到了乡村慢生活。“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客人应接不暇,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客人会更多。”李帆感慨地说,如今,村里的环境美了,产业强了,日子就像年画中画的那样美好。
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对绵竹年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开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绵竹年画村”和中华年俗村,打造“画境绵竹·年画里”乡村旅游综合体,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天府旅游名村、首批天府旅游名镇。此外,还推出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研学主题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为旅游发展聚集众多人气。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238.05万人次,同比增长5.02%,实现旅游收入124.11亿元,同比增长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