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23:03:16
双子座的女孩喜欢唱歌。这是苏艳在快手看到过的一句话。
苏艳会完整唱完的歌不多,但抖音上的流行曲都能哼上两句。鞠婧祎和程潇是她的偶像,她很喜欢唱歌,刚好鞠婧祎唱歌很好听,和她一样是双子座,她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11岁的苏艳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瓦岗镇嘎窝村。这个从成都出发需要约八个小时车程的村庄,被称为“大凉山的尽头”,站在村子里放眼望去,只能看见无穷无尽的山峦。
苏艳喜欢在快手上看鞠婧祎和程潇的视频,她觉得她们跳舞和唱歌的样子很厉害。社交网络带给了她通往主流世界的路径,让苏艳知道了女孩可以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但这些生活与她的现实是割裂的。
在苏艳的印象中,妈妈一直责任更繁重。种菜、喂鸡、放牛、做饭、带孩子……这是苏艳妈妈每天都要做的事。在大凉山,彝族妇女不仅要干家务活,还要干原本应该男人来干的农活。
人的视野是受环境决定的。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特别是在这种女性话语处于弱势的环境下成长的乡村女童,更应该有人去为她们创造条件,告诉她们,你们也可以成为那样的女生。
第一部分:花木兰与千里马
即使是身处在大凉山里,龙小英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弱者。
她的成绩一直很好,在班里要么考第一,要么考第二。在班里,她是副班长、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如果有同学打架,我凶一点制止,他们都会听我的。”谈到这些事,龙小英的语气既自豪又笃定。
这位同样来自雷波县嘎窝村的女孩,生活在一个有兄有弟的五口之家里。
从与她交谈中,能看出她是一位好强的孩子。她抗拒回答关于家庭的问题,因为她的妈妈生了重病。也许对她而言,这是一种被视作“家庭不好的弱者”的行为。
龙小英很幸运,她的父亲对待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但大凉山的大环境还是不自觉地影响了她。父亲对他们的学非常严格,哥哥的成绩很好。龙小英知道父亲要带她去县城里考初中,所以她一直很努力地学,担心自己的哥哥会超过自己。这是她一直默默记在心底的事。
她不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哥哥弱。
这种特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位同样好强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在女性话语权并不高的大环境下,这位“凉山花木兰”,坚强地攀着成绩排名,以此获得更多关注,确定自己在同学中的话语权和父亲的肯定,保证自己在一个有兄长有弟弟的五口之家里,获得父亲“不偏心”的关注。
但唯有一件事,是龙小英没有底气的:她喜欢画画。在大凉山,家长能有心思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已是不易,更不要提关心孩子的兴趣。对她来说,这是在精准把控学的时间的前提下,放纵自己想学美术的小小渴望。
龙小英从一年级便开始确定自己喜欢画画。在绘画上,她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天赋,她经常看动画,每次看到有好看的主角就会点暂停,看一眼就能把人物记住,然后照着画。
她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个梦想,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要好好学,到一个县城里的中学,这样就会离她的梦想更近一点。
像龙小英这样自信笃定的女孩是特例。在大凉山,孩子们的性格大部分都比较腼腆害羞。这是客观的条件所导致的,村庄往往独门独户,留守儿童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多人际来往,甚至只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能让他们哭泣。
苏艳第一次搬到村里统一建好的新家时就害怕得哭了。她从来没有到过县城以外的地方,苏艳也并不渴望到大山外面去。在她眼里,所谓“外面的世界”,只不过是那个拥挤又吵闹的雷波县城。她只出过三次村,每次都是去县城里看鼻炎病。
“我天生很胆小。”她喜欢鞠婧祎,觉得她穿古装很好看,便学着她买了一套汉服。但她至今没敢穿出去过,因为觉得自己的皮肤黑。
喜欢鞠婧祎,是因为鞠婧祎唱歌好听,苏艳唱歌的爱好在鞠婧祎身上找到了共鸣。
但在嘎窝村,音乐课并不受学校重视,音乐老师都由主科老师兼任。苏艳甚至不记得音乐课老师的名字。
没人知道这个说话声音总是很小的女生喜欢唱歌。苏艳最常做的事是在家里的电视和爸爸的手机上听歌。空闲时候,她会在本子上一遍又一遍地抄歌词。这个从来没被人肯定过唱歌天赋的孩子尽管胆小,却在心里倔强地做着梦。
但苏艳不认为自己唱歌好听,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告诉过她。她说话总是轻轻的,声音很小。在苏艳的班上,唱歌好听的标准是嗓门的大小。阿举书伯因为声音响亮被公认为班上唱歌最好听的人,苏艳也这么认为。
实际上,苏艳有着十分优越的嗓音条件。人们喜欢把有天赋的人比作千里马,而苏艳刚好就是这样的一匹千里马。
第二部分:播下梦想的种子
后来,苏艳通过一块屏幕,找到了自己的伯乐。
谢思颖是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声乐老师。第一次通过屏幕在远程课堂中听到苏艳的歌声后,她便亲口告诉苏艳:“你的声音很干净,唱歌很好听。”
“广州老师不在学校,她在屏幕里,常常点我的名字。”发现了苏艳的歌唱天赋后,谢思颖在课堂上总是给予她特别的关注。教她“用肚子唱歌”而不是用喉咙“吼”,她第一次掌握了歌唱的发声技巧,学会数拍子,学会看指挥的手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来,谢思颖亲自来到大凉山时,她发现苏艳已经可以大声放松地在同学面前唱歌。看似小小的一个改变,对苏艳来说,却是一个觉醒时分。她终于看清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实现这一切只需要找到方法,拥有伯乐。
以上说到的,都是以一块屏幕为桥梁发生的故事。
苏艳和龙小英都是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希沃公益行”为这所学校捐赠了远程录播设备,通过一块屏幕,可以与远在广州的老师实施连线上课,而这只是“希沃公益行”帮助的众多乡村孩子的一个切面,受众远不只是大凉山嘎窝村的孩子。
2021年,希沃公益行聚焦乡村音体美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发起公益捐赠及“3地6校千里课堂”行动,以远程录播设备为主要捐赠物资,为156个地区学校搭建远程课堂。同时,希沃推动广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地区6所学校搭建常态化远程“专递课堂”,让广州荔湾区青少年宫教师为乡村学校开设童声合唱、美术、书法远程双师课堂。
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便是这六所学校中的其中之一。当广州的老师为孩子们上远程美术课时,龙小英觉得老师教人物骨骼线条这种基础的美术知识“很奇怪”,因为她画画从不这样,也没有老师这样教。
在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的艺体学科都是由主科老师兼任的。校长李斌谈到学校的师资情况,显出百般无奈之态。
现有的六七十位老师,要负责教授学校上千名学生的课程,每位老师一周的课表能排接近二十节课,而他们普遍工资是两千至三千元。李斌工作了二十年,现在的工资是五千元。
学校长期无法如常开设音乐、美术等美育课。一般主科老师按课表空闲程度分配,谁的课少就负责代课,这个学期可能教音乐,下个学期可能教美术,因此美育课的教学十分不规范。“不只是我们这个学校,应该说整个雷波县都缺,或者说整个凉山地区的乡村学校都缺这样的专业老师。”
但李斌顾不上去关心专业艺术老师的问题,连留住主科老师都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去年新招进来的八个老师,李斌一直在担忧他们是否愿意留下的问题。这样的前科有不少,曾经有一个六年级班,一个学期走了六批支教老师。
这也是希沃公益行决定搭建“远程课堂”这种形式的考虑。在大凉山,留住老师很难,这是老生常谈。
《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乡村小学校长认为音乐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比例为30%,美术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比例为30.3%。尽管该比例与2016年数据相比分别提高了15.5%和14.2%,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着不小的人才缺口。
这种人才缺口还是由于支教老师面对诸多条件差异的现实考量。在短时间之内,客观的条件无法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用远程课堂能够直接解决师资问题,人在城市同样可以支教。同时,常态化的远程双师课堂让乡村教师在课堂中担任助教一角色,乡村教师可以在观摩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提升。
第三部分:乡村为什么需要美育
那接下来我们需要发问,面对这群仅仅能满足基本生活水平的孩子,美育是否成为一种奢侈和空谈?抑或者说,美育是否能为大凉山里的孩子真正带来改变?
这群孩子一直深谙学的重要性。但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通往大山外的道路不止文化课这一条。即使不需要去到大山外面,他们也要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一首好听的歌、一张好看的画,对于这些常年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治愈。
而这种意义对于大凉山乡村里的女孩们来说是更重大的。
希沃公益行的远程课堂不仅是一块屏幕,而是一扇窗户。来自城市的艺术老师通过屏幕为女孩们搭建认识世界的一个桥梁,让她们看到了成为另一种女性的方法与可能,进而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梦想。走出山区,不过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生。
大凉山彝族女性是活在被遮蔽的状态之下的。凉山彝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妇女人口占全州女性总人口的 42.29%,但妇女发展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彝族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仍存在婚姻自由度有限、家庭事务决策权小、社会参与度不足和物质基础较弱等问题。
苏艳的妈妈不懂汉语,也不识字。上一辈的女性往往困在四面为山的牢笼里,过着似乎被安排好的一生:生儿育女,干农活,做家务活,然后老去。
但这一切正在希沃的到来后悄悄发生改变。苏艳的母亲希望苏艳能实现她的梦想。苏艳认真考虑后说道:“我想,我要读到大学毕业。”
这种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契机也许只是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音乐课。每一周,孩子们都翘首期盼着这节来自广州的音乐课堂。
这节课上,谢思颖要教他们一首叫《我想去看看》的歌曲。这是希沃和老师们送给大山孩子们的礼物。希沃希望通过音乐这样有感染力的事物,为孩子们带来勇气与力量。
孩子们生活在大山里,没见过海,因此在唱这首歌时都异常激动兴奋。
“我想去看看山外的模样,
爸爸说外面日夜灯火辉煌。
我想去看看翻涌的海浪,
阿哥说那里会有大鱼翱翔。”
山外的模样会是怎样?龙小英和苏艳心里有着各自的解读。
在上远程美术课时,龙小英和黔南州的同学合作画了一座彩虹桥,这座桥似乎可以带着她走出大山;而苏艳已经有机会实现第一次“出走”,她隐隐约约听说会有学生去广州参加一个合唱表演大会,她还担心自己会念错词唱错歌,因为上一次在学校里站在第一排合唱,她就笑场了。
我们知道,远行对她们来说是很必要的:花木兰是要离家远行的,千里马也只能在远行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就在这一刻,她们踏上了远行的征程。而远征的起点,就在大凉山的尽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消费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1-12-06 23:03:16
双子座的女孩喜欢唱歌。这是苏艳在快手看到过的一句话。
苏艳会完整唱完的歌不多,但抖音上的流行曲都能哼上两句。鞠婧祎和程潇是她的偶像,她很喜欢唱歌,刚好鞠婧祎唱歌很好听,和她一样是双子座,她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11岁的苏艳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瓦岗镇嘎窝村。这个从成都出发需要约八个小时车程的村庄,被称为“大凉山的尽头”,站在村子里放眼望去,只能看见无穷无尽的山峦。
苏艳喜欢在快手上看鞠婧祎和程潇的视频,她觉得她们跳舞和唱歌的样子很厉害。社交网络带给了她通往主流世界的路径,让苏艳知道了女孩可以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但这些生活与她的现实是割裂的。
在苏艳的印象中,妈妈一直责任更繁重。种菜、喂鸡、放牛、做饭、带孩子……这是苏艳妈妈每天都要做的事。在大凉山,彝族妇女不仅要干家务活,还要干原本应该男人来干的农活。
人的视野是受环境决定的。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特别是在这种女性话语处于弱势的环境下成长的乡村女童,更应该有人去为她们创造条件,告诉她们,你们也可以成为那样的女生。
第一部分:花木兰与千里马
即使是身处在大凉山里,龙小英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弱者。
她的成绩一直很好,在班里要么考第一,要么考第二。在班里,她是副班长、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如果有同学打架,我凶一点制止,他们都会听我的。”谈到这些事,龙小英的语气既自豪又笃定。
这位同样来自雷波县嘎窝村的女孩,生活在一个有兄有弟的五口之家里。
从与她交谈中,能看出她是一位好强的孩子。她抗拒回答关于家庭的问题,因为她的妈妈生了重病。也许对她而言,这是一种被视作“家庭不好的弱者”的行为。
龙小英很幸运,她的父亲对待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但大凉山的大环境还是不自觉地影响了她。父亲对他们的学非常严格,哥哥的成绩很好。龙小英知道父亲要带她去县城里考初中,所以她一直很努力地学,担心自己的哥哥会超过自己。这是她一直默默记在心底的事。
她不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哥哥弱。
这种特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位同样好强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在女性话语权并不高的大环境下,这位“凉山花木兰”,坚强地攀着成绩排名,以此获得更多关注,确定自己在同学中的话语权和父亲的肯定,保证自己在一个有兄长有弟弟的五口之家里,获得父亲“不偏心”的关注。
但唯有一件事,是龙小英没有底气的:她喜欢画画。在大凉山,家长能有心思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已是不易,更不要提关心孩子的兴趣。对她来说,这是在精准把控学的时间的前提下,放纵自己想学美术的小小渴望。
龙小英从一年级便开始确定自己喜欢画画。在绘画上,她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天赋,她经常看动画,每次看到有好看的主角就会点暂停,看一眼就能把人物记住,然后照着画。
她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个梦想,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要好好学,到一个县城里的中学,这样就会离她的梦想更近一点。
像龙小英这样自信笃定的女孩是特例。在大凉山,孩子们的性格大部分都比较腼腆害羞。这是客观的条件所导致的,村庄往往独门独户,留守儿童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多人际来往,甚至只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能让他们哭泣。
苏艳第一次搬到村里统一建好的新家时就害怕得哭了。她从来没有到过县城以外的地方,苏艳也并不渴望到大山外面去。在她眼里,所谓“外面的世界”,只不过是那个拥挤又吵闹的雷波县城。她只出过三次村,每次都是去县城里看鼻炎病。
“我天生很胆小。”她喜欢鞠婧祎,觉得她穿古装很好看,便学着她买了一套汉服。但她至今没敢穿出去过,因为觉得自己的皮肤黑。
喜欢鞠婧祎,是因为鞠婧祎唱歌好听,苏艳唱歌的爱好在鞠婧祎身上找到了共鸣。
但在嘎窝村,音乐课并不受学校重视,音乐老师都由主科老师兼任。苏艳甚至不记得音乐课老师的名字。
没人知道这个说话声音总是很小的女生喜欢唱歌。苏艳最常做的事是在家里的电视和爸爸的手机上听歌。空闲时候,她会在本子上一遍又一遍地抄歌词。这个从来没被人肯定过唱歌天赋的孩子尽管胆小,却在心里倔强地做着梦。
但苏艳不认为自己唱歌好听,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告诉过她。她说话总是轻轻的,声音很小。在苏艳的班上,唱歌好听的标准是嗓门的大小。阿举书伯因为声音响亮被公认为班上唱歌最好听的人,苏艳也这么认为。
实际上,苏艳有着十分优越的嗓音条件。人们喜欢把有天赋的人比作千里马,而苏艳刚好就是这样的一匹千里马。
第二部分:播下梦想的种子
后来,苏艳通过一块屏幕,找到了自己的伯乐。
谢思颖是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声乐老师。第一次通过屏幕在远程课堂中听到苏艳的歌声后,她便亲口告诉苏艳:“你的声音很干净,唱歌很好听。”
“广州老师不在学校,她在屏幕里,常常点我的名字。”发现了苏艳的歌唱天赋后,谢思颖在课堂上总是给予她特别的关注。教她“用肚子唱歌”而不是用喉咙“吼”,她第一次掌握了歌唱的发声技巧,学会数拍子,学会看指挥的手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来,谢思颖亲自来到大凉山时,她发现苏艳已经可以大声放松地在同学面前唱歌。看似小小的一个改变,对苏艳来说,却是一个觉醒时分。她终于看清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实现这一切只需要找到方法,拥有伯乐。
以上说到的,都是以一块屏幕为桥梁发生的故事。
苏艳和龙小英都是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希沃公益行”为这所学校捐赠了远程录播设备,通过一块屏幕,可以与远在广州的老师实施连线上课,而这只是“希沃公益行”帮助的众多乡村孩子的一个切面,受众远不只是大凉山嘎窝村的孩子。
2021年,希沃公益行聚焦乡村音体美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发起公益捐赠及“3地6校千里课堂”行动,以远程录播设备为主要捐赠物资,为156个地区学校搭建远程课堂。同时,希沃推动广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地区6所学校搭建常态化远程“专递课堂”,让广州荔湾区青少年宫教师为乡村学校开设童声合唱、美术、书法远程双师课堂。
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便是这六所学校中的其中之一。当广州的老师为孩子们上远程美术课时,龙小英觉得老师教人物骨骼线条这种基础的美术知识“很奇怪”,因为她画画从不这样,也没有老师这样教。
在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的艺体学科都是由主科老师兼任的。校长李斌谈到学校的师资情况,显出百般无奈之态。
现有的六七十位老师,要负责教授学校上千名学生的课程,每位老师一周的课表能排接近二十节课,而他们普遍工资是两千至三千元。李斌工作了二十年,现在的工资是五千元。
学校长期无法如常开设音乐、美术等美育课。一般主科老师按课表空闲程度分配,谁的课少就负责代课,这个学期可能教音乐,下个学期可能教美术,因此美育课的教学十分不规范。“不只是我们这个学校,应该说整个雷波县都缺,或者说整个凉山地区的乡村学校都缺这样的专业老师。”
但李斌顾不上去关心专业艺术老师的问题,连留住主科老师都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去年新招进来的八个老师,李斌一直在担忧他们是否愿意留下的问题。这样的前科有不少,曾经有一个六年级班,一个学期走了六批支教老师。
这也是希沃公益行决定搭建“远程课堂”这种形式的考虑。在大凉山,留住老师很难,这是老生常谈。
《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乡村小学校长认为音乐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比例为30%,美术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比例为30.3%。尽管该比例与2016年数据相比分别提高了15.5%和14.2%,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着不小的人才缺口。
这种人才缺口还是由于支教老师面对诸多条件差异的现实考量。在短时间之内,客观的条件无法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用远程课堂能够直接解决师资问题,人在城市同样可以支教。同时,常态化的远程双师课堂让乡村教师在课堂中担任助教一角色,乡村教师可以在观摩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提升。
第三部分:乡村为什么需要美育
那接下来我们需要发问,面对这群仅仅能满足基本生活水平的孩子,美育是否成为一种奢侈和空谈?抑或者说,美育是否能为大凉山里的孩子真正带来改变?
这群孩子一直深谙学的重要性。但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通往大山外的道路不止文化课这一条。即使不需要去到大山外面,他们也要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一首好听的歌、一张好看的画,对于这些常年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治愈。
而这种意义对于大凉山乡村里的女孩们来说是更重大的。
希沃公益行的远程课堂不仅是一块屏幕,而是一扇窗户。来自城市的艺术老师通过屏幕为女孩们搭建认识世界的一个桥梁,让她们看到了成为另一种女性的方法与可能,进而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梦想。走出山区,不过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生。
大凉山彝族女性是活在被遮蔽的状态之下的。凉山彝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妇女人口占全州女性总人口的 42.29%,但妇女发展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彝族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仍存在婚姻自由度有限、家庭事务决策权小、社会参与度不足和物质基础较弱等问题。
苏艳的妈妈不懂汉语,也不识字。上一辈的女性往往困在四面为山的牢笼里,过着似乎被安排好的一生:生儿育女,干农活,做家务活,然后老去。
但这一切正在希沃的到来后悄悄发生改变。苏艳的母亲希望苏艳能实现她的梦想。苏艳认真考虑后说道:“我想,我要读到大学毕业。”
这种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契机也许只是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音乐课。每一周,孩子们都翘首期盼着这节来自广州的音乐课堂。
这节课上,谢思颖要教他们一首叫《我想去看看》的歌曲。这是希沃和老师们送给大山孩子们的礼物。希沃希望通过音乐这样有感染力的事物,为孩子们带来勇气与力量。
孩子们生活在大山里,没见过海,因此在唱这首歌时都异常激动兴奋。
“我想去看看山外的模样,
爸爸说外面日夜灯火辉煌。
我想去看看翻涌的海浪,
阿哥说那里会有大鱼翱翔。”
山外的模样会是怎样?龙小英和苏艳心里有着各自的解读。
在上远程美术课时,龙小英和黔南州的同学合作画了一座彩虹桥,这座桥似乎可以带着她走出大山;而苏艳已经有机会实现第一次“出走”,她隐隐约约听说会有学生去广州参加一个合唱表演大会,她还担心自己会念错词唱错歌,因为上一次在学校里站在第一排合唱,她就笑场了。
我们知道,远行对她们来说是很必要的:花木兰是要离家远行的,千里马也只能在远行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就在这一刻,她们踏上了远行的征程。而远征的起点,就在大凉山的尽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消费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