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14:33:45
在产业扶贫经过了发放小猪小鸡的救济式,入股重点致富带头人的帮扶带动式之后,贵州省岑巩县创新了产业扶贫攻坚模式,建立起“借助公司实力、发挥坝区优势、资金异地入股、产业异地发展、群众异地增收”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
“我县积极探索以村党支部为纽带、以坝区为载体、以企业为龙头、以能人为头雁,通过强村带弱村、坝区带山区、企业带农户、能人带穷人模式,推动贫困村帮扶资金异地投入、扶贫产业异地发展、贫困群众异地增收。”岑巩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吴昌盛说。
借助公司实力 推进异地置业
“我们夫妻在公司上班,每人每月底薪3200元,家庭月收入8000余元。”龙田镇军屯村异地移民搬迁户岑巩县亚坝社区龙志成说,“能够长期稳定就近就业,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也算是上班族了。”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持续保证。龙志成夫妻所在的“思州元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龙田镇都素村,2016年由该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刘良军年创纯收入30余万元的蛋鸡养殖基地演变而来。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岑巩县创新产业扶贫攻坚模式,在龙田镇都素村先行先试,将“能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提质增效为“党社联建+异地置业”模式,把该镇胡家、乐业等4个村财政扶贫资金入股都素村合作社,成立公司分红脱贫。
发挥大坝优势 跨区异地置业
“一株好苗卖价2万,一亩地的苗木也值上30万。”天马镇苗落村上板山组村民杨尤勋笑呵呵地对笔者说,“群众享受到了清香的空气,赚得了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林下养鸡等好处,贫困户还可以分红。8年来,我起码赚了10万余元。”
天马镇苗落村坝区产业从零起步,在2012年打造了上板山组360亩苗木花卉试验田后,到如今1840亩产业扶贫生态园区,让荒村变成了美丽乡村,让穷人变成了富人。
“我们按照公园式理念,分板块栽种苗木品种,园区入列国家3A级景区。”天马镇党委书记张平介绍,“经过上板山‘党社联建’的摸索,我们探索出了‘四管四结合’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统管,统筹有限资源,带动群众抱团发展;企业主管,推进产销一条龙,实行订单产业;支部监管,确保产业惠农增实效;群众托管,让农户拥有固定收入。”
据了解,岑巩县充分利用全县34个500亩以上坝区资源优势,围绕“6+1”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杂稻制种、优质烤烟、精品水果、“两茶”、蔬菜、生态畜牧业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种桑养蚕、食用菌、牧草等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短平快”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坝区与山区的融合发展,跨区域异地置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组建联合党委 引领异地置业
大有镇在茂隆、凉水井、长溪等7个贫困村组建了塔山联合党委,在联合党委的指导下,成立了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将贫困户扶持资金注入公司,带动贫困户异地置业。
“现在公司完成了第一期生猪养殖1万头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化养殖种猪350头。2019年公司达到年出栏生猪1万头,年产值3000余万元,年利润也达到了250万-300余万元,公司利润是按照2:8比例进行分配,利润的20%用作公司发展,利润的80%用作股东分红。”大有镇组织委员、塔山村联合党委(支部)书记杨光兰说。
2016年,大有镇按照岑巩县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基层组织联建强堡垒,党员能人联手强队伍,产业发展联盟强效益”的要求,探索式组建了7个贫困村异地置业联合党委,形成以塔山联合党委(支部)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公司为龙头,贫困户为股东的产业发展联盟,实现了跨区域贫困村抱团发展、持续增收的“岑巩模式”。
寻求劳务合作 拓展异地置业
“初到打火机企业,主要是负责打火机灯的组装。”岑巩经济开发区汉豪打火机企业车间主管何金璋说,“车间流水线上,啥活都得有人干,啥活干精了都会有出息。”
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脱贫户何金璋,原是大有镇的贫困户。他获取的这份园区就业的幸福,来源于该县脱贫攻坚中“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
“园区有岗位、群众能就业,就业稳收入稳,才能稳定脱贫、稳步致富。”岑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罗祖新说,凝聚工业领域产业扶贫动能,通过鼓励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消纳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到贫困村建立种植基地等方式,实现了“企业高速发展、群众就业增收”的双赢。
通讯员 杨元彬 文/图
2020-06-09 14:33:45
在产业扶贫经过了发放小猪小鸡的救济式,入股重点致富带头人的帮扶带动式之后,贵州省岑巩县创新了产业扶贫攻坚模式,建立起“借助公司实力、发挥坝区优势、资金异地入股、产业异地发展、群众异地增收”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
“我县积极探索以村党支部为纽带、以坝区为载体、以企业为龙头、以能人为头雁,通过强村带弱村、坝区带山区、企业带农户、能人带穷人模式,推动贫困村帮扶资金异地投入、扶贫产业异地发展、贫困群众异地增收。”岑巩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吴昌盛说。
借助公司实力 推进异地置业
“我们夫妻在公司上班,每人每月底薪3200元,家庭月收入8000余元。”龙田镇军屯村异地移民搬迁户岑巩县亚坝社区龙志成说,“能够长期稳定就近就业,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也算是上班族了。”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持续保证。龙志成夫妻所在的“思州元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龙田镇都素村,2016年由该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刘良军年创纯收入30余万元的蛋鸡养殖基地演变而来。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岑巩县创新产业扶贫攻坚模式,在龙田镇都素村先行先试,将“能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提质增效为“党社联建+异地置业”模式,把该镇胡家、乐业等4个村财政扶贫资金入股都素村合作社,成立公司分红脱贫。
发挥大坝优势 跨区异地置业
“一株好苗卖价2万,一亩地的苗木也值上30万。”天马镇苗落村上板山组村民杨尤勋笑呵呵地对笔者说,“群众享受到了清香的空气,赚得了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林下养鸡等好处,贫困户还可以分红。8年来,我起码赚了10万余元。”
天马镇苗落村坝区产业从零起步,在2012年打造了上板山组360亩苗木花卉试验田后,到如今1840亩产业扶贫生态园区,让荒村变成了美丽乡村,让穷人变成了富人。
“我们按照公园式理念,分板块栽种苗木品种,园区入列国家3A级景区。”天马镇党委书记张平介绍,“经过上板山‘党社联建’的摸索,我们探索出了‘四管四结合’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统管,统筹有限资源,带动群众抱团发展;企业主管,推进产销一条龙,实行订单产业;支部监管,确保产业惠农增实效;群众托管,让农户拥有固定收入。”
据了解,岑巩县充分利用全县34个500亩以上坝区资源优势,围绕“6+1”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杂稻制种、优质烤烟、精品水果、“两茶”、蔬菜、生态畜牧业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种桑养蚕、食用菌、牧草等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短平快”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坝区与山区的融合发展,跨区域异地置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组建联合党委 引领异地置业
大有镇在茂隆、凉水井、长溪等7个贫困村组建了塔山联合党委,在联合党委的指导下,成立了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将贫困户扶持资金注入公司,带动贫困户异地置业。
“现在公司完成了第一期生猪养殖1万头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化养殖种猪350头。2019年公司达到年出栏生猪1万头,年产值3000余万元,年利润也达到了250万-300余万元,公司利润是按照2:8比例进行分配,利润的20%用作公司发展,利润的80%用作股东分红。”大有镇组织委员、塔山村联合党委(支部)书记杨光兰说。
2016年,大有镇按照岑巩县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基层组织联建强堡垒,党员能人联手强队伍,产业发展联盟强效益”的要求,探索式组建了7个贫困村异地置业联合党委,形成以塔山联合党委(支部)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公司为龙头,贫困户为股东的产业发展联盟,实现了跨区域贫困村抱团发展、持续增收的“岑巩模式”。
寻求劳务合作 拓展异地置业
“初到打火机企业,主要是负责打火机灯的组装。”岑巩经济开发区汉豪打火机企业车间主管何金璋说,“车间流水线上,啥活都得有人干,啥活干精了都会有出息。”
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脱贫户何金璋,原是大有镇的贫困户。他获取的这份园区就业的幸福,来源于该县脱贫攻坚中“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
“园区有岗位、群众能就业,就业稳收入稳,才能稳定脱贫、稳步致富。”岑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罗祖新说,凝聚工业领域产业扶贫动能,通过鼓励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消纳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到贫困村建立种植基地等方式,实现了“企业高速发展、群众就业增收”的双赢。
通讯员 杨元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