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罕见| 走出“冬窝子”,这样的“转场”除牧民外,很少有人见过

    2020-07-06 17:07:42

      心中是你,为你而战。

      德格公安,使命必达。


      东经99度,北纬31度;延绵的草原铺成一片葱绿。

      六月下旬,意喻为“骆驼鼻子”的岳巴乡阿木拉村牧区,牧民“候鸟式迁徙”进入夏季牧场的转场时节。牧民群众携带家眷、毯被、食物和用具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轮牧之道。

      沿着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的转场规律,他们要从海拔相对较低的冬季牧场迁徙到海拔更高的夏季牧场。


      这次转场,有了另一种“枫警”---民警也来帮忙了。

      “100多户牧民,近7000头牦牛,必须在几天时间里,全部迁徙到夏季牧场。”经历此次迁徙过程中的民警们透露。

      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的则纳山夏季牧场,草场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呈带状、块状分布;天然形成的草场分布图更像是为牧民群众量身画作。


      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每一年的夏季牧场都在书写着是非曲直的故事情节。护航,民警们为了生命迁徙,也为了向牧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换取大山上和谐增收的“牦牛经济”。

      蜿蜒崎岖的牧道上,前仆后继。“近则30来公里,更远的地方甚至达到60多公里,以最快的速度前行,至少需要两天。”牛群犹如候鸟迁徙,浩浩荡荡地从"冬窝子"转向夏季牧场,秋后又反向转场,年复一年。


      牧民群众在前方引路,民警骑马“侧应”。空旷深远的大山,粗重的呼吸,还有清脆的马铃……一曲高原牧民的迁徙牧歌回荡在山水之间。

      “转场时间要要选择在晴天进行,如果遇上下雨天,牛马很难前行。”据牧民群众经验介绍。


      然而,万古长留此岁月,纵有千百筹划,也会遇上天公换颜;一日之间晴雨相连的气候,总会让牧民和民警们休憩好几次。

      藏式锅盔和矿泉水。在包囊虫疾病严重的夏季牧场,这两种冷食物反而是最放心、最安全的。席地而坐,斜目望远,一口接着一口往下咽。


      依偎大山,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今年32岁的布拥家是阿木拉村的一户牧民;据他回忆,15岁开始他每年都扮演着“牦牛迁徙”的领路人。7月1日下午,在则纳山夏季牧场,他和民警谈笑风生间迁徙历程的风雨轰炸渐渐写在脸上。


      日行30多公里,安营扎寨。每一年牧民布拥家都在这里定点住寨,渡过夏季游牧期。而他家,只是100多户牧民的缩影;共同顺应了大自然部署的带状、块状草场分布。


      尽管如此,地处新龙县、白玉县、德格县三县交界,具有三大夏季牧场的则纳山,每年都是牧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灾区。牛群越界、抢占草场、琐事摩擦......据达玛镇派出所民警提供,近三年来,先后调解处理矛盾纠纷近30起。

      气候凉爽,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是牦牛抓膘增壮增长的良好场地。“牦牛经济”和谐增收,是守护民警们的初心,更是众多牧民群众的云霓之望。

      “今年的牧场迁徙与以往不同,警察都赶来帮忙了。”民警们用先后8次进山与群众相伴,换取一场浩浩荡荡的平安迁徙。


      截止目前,阿拉木村100余户牧民夏季牧场转场,已接近尾声。群山之间、苍翠草原、溪流湖畔......牦牛吃草,牧民山歌,温馨和谐的夏季牧场生活构画出一幅比农耕文化更为柔美的迁徙曲谱。


      这一刻,民警们心头蓦地一暖。因为他们心头正在熔炼一种意志:要像牧民爱护每一头牦牛一样,爱护着牧民群众的点滴毫厘。


    作者:吉佐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罕见| 走出“冬窝子”,这样的“转场”除牧民外,很少有人见过

    2020-07-06 17:07:42

      心中是你,为你而战。

      德格公安,使命必达。


      东经99度,北纬31度;延绵的草原铺成一片葱绿。

      六月下旬,意喻为“骆驼鼻子”的岳巴乡阿木拉村牧区,牧民“候鸟式迁徙”进入夏季牧场的转场时节。牧民群众携带家眷、毯被、食物和用具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轮牧之道。

      沿着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的转场规律,他们要从海拔相对较低的冬季牧场迁徙到海拔更高的夏季牧场。


      这次转场,有了另一种“枫警”---民警也来帮忙了。

      “100多户牧民,近7000头牦牛,必须在几天时间里,全部迁徙到夏季牧场。”经历此次迁徙过程中的民警们透露。

      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的则纳山夏季牧场,草场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呈带状、块状分布;天然形成的草场分布图更像是为牧民群众量身画作。


      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每一年的夏季牧场都在书写着是非曲直的故事情节。护航,民警们为了生命迁徙,也为了向牧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换取大山上和谐增收的“牦牛经济”。

      蜿蜒崎岖的牧道上,前仆后继。“近则30来公里,更远的地方甚至达到60多公里,以最快的速度前行,至少需要两天。”牛群犹如候鸟迁徙,浩浩荡荡地从"冬窝子"转向夏季牧场,秋后又反向转场,年复一年。


      牧民群众在前方引路,民警骑马“侧应”。空旷深远的大山,粗重的呼吸,还有清脆的马铃……一曲高原牧民的迁徙牧歌回荡在山水之间。

      “转场时间要要选择在晴天进行,如果遇上下雨天,牛马很难前行。”据牧民群众经验介绍。


      然而,万古长留此岁月,纵有千百筹划,也会遇上天公换颜;一日之间晴雨相连的气候,总会让牧民和民警们休憩好几次。

      藏式锅盔和矿泉水。在包囊虫疾病严重的夏季牧场,这两种冷食物反而是最放心、最安全的。席地而坐,斜目望远,一口接着一口往下咽。


      依偎大山,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今年32岁的布拥家是阿木拉村的一户牧民;据他回忆,15岁开始他每年都扮演着“牦牛迁徙”的领路人。7月1日下午,在则纳山夏季牧场,他和民警谈笑风生间迁徙历程的风雨轰炸渐渐写在脸上。


      日行30多公里,安营扎寨。每一年牧民布拥家都在这里定点住寨,渡过夏季游牧期。而他家,只是100多户牧民的缩影;共同顺应了大自然部署的带状、块状草场分布。


      尽管如此,地处新龙县、白玉县、德格县三县交界,具有三大夏季牧场的则纳山,每年都是牧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灾区。牛群越界、抢占草场、琐事摩擦......据达玛镇派出所民警提供,近三年来,先后调解处理矛盾纠纷近30起。

      气候凉爽,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是牦牛抓膘增壮增长的良好场地。“牦牛经济”和谐增收,是守护民警们的初心,更是众多牧民群众的云霓之望。

      “今年的牧场迁徙与以往不同,警察都赶来帮忙了。”民警们用先后8次进山与群众相伴,换取一场浩浩荡荡的平安迁徙。


      截止目前,阿拉木村100余户牧民夏季牧场转场,已接近尾声。群山之间、苍翠草原、溪流湖畔......牦牛吃草,牧民山歌,温馨和谐的夏季牧场生活构画出一幅比农耕文化更为柔美的迁徙曲谱。


      这一刻,民警们心头蓦地一暖。因为他们心头正在熔炼一种意志:要像牧民爱护每一头牦牛一样,爱护着牧民群众的点滴毫厘。


    作者:吉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