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构建特色小镇群落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新都区多措并举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2020-08-25 14:22:24

      新都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大港区一体化等重大机遇,依托360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丰厚乡村资源,以构建特色小镇群落为抓手,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本底和人文资源,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促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同步做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三化服务”,建成了一批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特色小镇和林盘聚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特大城市近郊乡村振兴之路,引领新都农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

      顶层设计

      做好特色小镇规划布局

      新都区针对特色小镇具有的“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等鲜明特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整合乡村优势资源,把特色小镇确定为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最佳载体。新都区在充分认识乡村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基础上,坚持以特色小镇为中心做好片区规划策划,构建特色小镇群落,塑造特色小镇品牌。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依托毗河、清白江等自然生态肌理,以及成彭、新青两大绿楔,打破原有行政区划,以城乡统筹单元重构农村区域空间,构建1个中心城区、4个特色小镇群落、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林盘聚落)的三级城镇体系,形成功能明确、有机联动、资源集聚、生态转化、效益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组团式构建特色小镇群落。采取“特色小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林盘+景区”“特色小镇+林盘+产业园”等模式,构建以特色小镇(街区)为核心、多个新型社区和林盘聚落环绕分布的“一心多点”组团式布局,重点规划建设木兰山——五龙山大生态旅游组团、成德大道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组团、石板滩音乐文创组团4个产业融合发展组团,加快塑造生态田园化、产业融合化、空间网络化、风貌地域化、配套一体化、治理现代化的大美城乡形态。


    天府沸腾小镇 夜幕下靓丽的美食明珠

      产业导入

      培育特色小镇内生动力

      新都区把产业“特而强”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标准,立足现有要素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挖掘和引入特色产业,确保特色小镇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瞄准消费需求选择特色产业。注重把握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特别是大都市消费群体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消费特点,有的放矢选择特色产业,做到特色小镇不但有产业支撑,还能破解都市消费困局、满足最新消费需求。比如马家洗心小镇引进的尖锋旱雪项目,既解决了城区土地稀缺布局难的问题,又满足了大都市人群开展时尚户外运动的消费需求。

      围绕特色产业拓展产业链。采取“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川西林盘+新型经营主体”“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比如,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充分挖掘农村田园风光的生态本底,整合四川音乐学院及“成都足球第一村”等人才、品牌资源,盘活废旧厂房和居民闲置用地,集中建设“一杯时光”“小坐”“时光·小筑”“FINE乐团”等创客基地,策划举办“音乐公社”会场演出,打造了融足球赛事、户外健身、音乐体验、精品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互动体验场景。

      与此同时,新都区着力构建专业化产业人才体系。大力实施乡村专业人才千人计划,外引内培,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夏河溪乡野艺术公园

      串点成线

      打造特色小镇消费新空间

      新都区注重保持特色小镇的自然属性,通过增绿筑景厚植生态本底、提升生态价值,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布局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加快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着力把特色小镇建成高品质生活小镇和消费小镇。

      通过增绿筑景拓展生态资源价值空间。坚持“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思路,调优特色小镇绿化空间结构,用景观理念建设农村,建治管并重,综合实施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植绿植景、多彩通道建设、水系绿化美化等增绿筑景工程,恢复乡村健康生态肌理,建设田园风光秀美、农耕文化浓郁、村落古朴有形的锦绣田园。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引导农村群众参与“三清四改一创建”行动,营造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绿道串联实现生态价值“加乘效应”。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原则,健全绿道网络,发展绿道经济,依托环城生态区、北星大道、毗河生态带、乡村绿道等,串联音乐文创、休闲运动等业态,打造满足大都市人群需求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建成了3287亩泥巴沱森林公园一期、1680亩香城湿地公园和300亩保利198音乐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创新打造绿道消费场景,以绿道串联宝光桂湖、熊猫基地、三河锦门、杨氏宗祠等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文创新经济,成功打造天府沸腾小镇、马家洗心小镇、斑竹园运动音乐小镇等消费新场景。

      增强公服复合功能提升特色小镇品质。优化农村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实现公交与地铁线路的有机接驳,促进特色小镇群落内外通达,统筹水电、通信、网络、商业、金融、物流、资源回收、污水处理等生产生活配套,着力补齐农村公服设施短板,形成城乡融合、优质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乡村生活服务圈”,全面提升乡村生活、消费品质。

      新都通过拓展生态资源价值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实现生态价值“加乘效益”,通过完善公服配套将特色小镇、乡村聚落有机连接,打造特色小镇消费新空间,让游客既能品香城美食,又能亲近自然,感受香城之美。

      改革创新

      做实特色小镇要素保障

      新都区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加快促进各类要素更多流向乡村,在特色小镇形成了土地、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汇聚的良性循环。

      建立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针对“钱从哪儿来”“谁来建运管维”“利益如何联结”等核心问题,根据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需要,打破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专业化运营,实施专业化管理,建强专业化团队,加强专业化协作,着力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实施了“政府+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建联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与农村集体组织协同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维护,确保了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因村因项目施策,探索出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入股分红模式、有偿腾退模式、自主经营模式等,让各个利益主体同心同向,为创新献计,为发展助力。通过建立关系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机制既确保多方合作共赢,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强大合力,又充分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持续有力地增加农民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入,让产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裕。

      新都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聚焦生态共享,打造大美乡村,推动文化浸润,提升乡风文明,让乡村“颜值”“气质”兼备,“美丽经济”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强劲动力。新都的探索实践表明,特色小镇,必须既有田园景观和特色风貌,又有媲美城市的配套环境和生活品质。

      立维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构建特色小镇群落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新都区多措并举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2020-08-25 14:22:24

      新都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大港区一体化等重大机遇,依托360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丰厚乡村资源,以构建特色小镇群落为抓手,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本底和人文资源,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促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同步做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三化服务”,建成了一批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特色小镇和林盘聚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特大城市近郊乡村振兴之路,引领新都农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

      顶层设计

      做好特色小镇规划布局

      新都区针对特色小镇具有的“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等鲜明特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整合乡村优势资源,把特色小镇确定为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最佳载体。新都区在充分认识乡村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基础上,坚持以特色小镇为中心做好片区规划策划,构建特色小镇群落,塑造特色小镇品牌。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依托毗河、清白江等自然生态肌理,以及成彭、新青两大绿楔,打破原有行政区划,以城乡统筹单元重构农村区域空间,构建1个中心城区、4个特色小镇群落、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林盘聚落)的三级城镇体系,形成功能明确、有机联动、资源集聚、生态转化、效益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组团式构建特色小镇群落。采取“特色小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林盘+景区”“特色小镇+林盘+产业园”等模式,构建以特色小镇(街区)为核心、多个新型社区和林盘聚落环绕分布的“一心多点”组团式布局,重点规划建设木兰山——五龙山大生态旅游组团、成德大道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组团、石板滩音乐文创组团4个产业融合发展组团,加快塑造生态田园化、产业融合化、空间网络化、风貌地域化、配套一体化、治理现代化的大美城乡形态。


    天府沸腾小镇 夜幕下靓丽的美食明珠

      产业导入

      培育特色小镇内生动力

      新都区把产业“特而强”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标准,立足现有要素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挖掘和引入特色产业,确保特色小镇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瞄准消费需求选择特色产业。注重把握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特别是大都市消费群体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消费特点,有的放矢选择特色产业,做到特色小镇不但有产业支撑,还能破解都市消费困局、满足最新消费需求。比如马家洗心小镇引进的尖锋旱雪项目,既解决了城区土地稀缺布局难的问题,又满足了大都市人群开展时尚户外运动的消费需求。

      围绕特色产业拓展产业链。采取“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川西林盘+新型经营主体”“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比如,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充分挖掘农村田园风光的生态本底,整合四川音乐学院及“成都足球第一村”等人才、品牌资源,盘活废旧厂房和居民闲置用地,集中建设“一杯时光”“小坐”“时光·小筑”“FINE乐团”等创客基地,策划举办“音乐公社”会场演出,打造了融足球赛事、户外健身、音乐体验、精品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互动体验场景。

      与此同时,新都区着力构建专业化产业人才体系。大力实施乡村专业人才千人计划,外引内培,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夏河溪乡野艺术公园

      串点成线

      打造特色小镇消费新空间

      新都区注重保持特色小镇的自然属性,通过增绿筑景厚植生态本底、提升生态价值,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布局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加快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着力把特色小镇建成高品质生活小镇和消费小镇。

      通过增绿筑景拓展生态资源价值空间。坚持“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思路,调优特色小镇绿化空间结构,用景观理念建设农村,建治管并重,综合实施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植绿植景、多彩通道建设、水系绿化美化等增绿筑景工程,恢复乡村健康生态肌理,建设田园风光秀美、农耕文化浓郁、村落古朴有形的锦绣田园。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引导农村群众参与“三清四改一创建”行动,营造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绿道串联实现生态价值“加乘效应”。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原则,健全绿道网络,发展绿道经济,依托环城生态区、北星大道、毗河生态带、乡村绿道等,串联音乐文创、休闲运动等业态,打造满足大都市人群需求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建成了3287亩泥巴沱森林公园一期、1680亩香城湿地公园和300亩保利198音乐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创新打造绿道消费场景,以绿道串联宝光桂湖、熊猫基地、三河锦门、杨氏宗祠等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文创新经济,成功打造天府沸腾小镇、马家洗心小镇、斑竹园运动音乐小镇等消费新场景。

      增强公服复合功能提升特色小镇品质。优化农村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实现公交与地铁线路的有机接驳,促进特色小镇群落内外通达,统筹水电、通信、网络、商业、金融、物流、资源回收、污水处理等生产生活配套,着力补齐农村公服设施短板,形成城乡融合、优质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乡村生活服务圈”,全面提升乡村生活、消费品质。

      新都通过拓展生态资源价值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实现生态价值“加乘效益”,通过完善公服配套将特色小镇、乡村聚落有机连接,打造特色小镇消费新空间,让游客既能品香城美食,又能亲近自然,感受香城之美。

      改革创新

      做实特色小镇要素保障

      新都区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加快促进各类要素更多流向乡村,在特色小镇形成了土地、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汇聚的良性循环。

      建立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针对“钱从哪儿来”“谁来建运管维”“利益如何联结”等核心问题,根据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需要,打破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专业化运营,实施专业化管理,建强专业化团队,加强专业化协作,着力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实施了“政府+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建联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与农村集体组织协同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维护,确保了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因村因项目施策,探索出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入股分红模式、有偿腾退模式、自主经营模式等,让各个利益主体同心同向,为创新献计,为发展助力。通过建立关系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机制既确保多方合作共赢,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强大合力,又充分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持续有力地增加农民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入,让产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裕。

      新都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聚焦生态共享,打造大美乡村,推动文化浸润,提升乡风文明,让乡村“颜值”“气质”兼备,“美丽经济”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强劲动力。新都的探索实践表明,特色小镇,必须既有田园景观和特色风貌,又有媲美城市的配套环境和生活品质。

      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