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深化财政改革,创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新机制

    2020-11-13 11:20:16

    今年以来,四川省合江县以涉农资金统筹合“试点县”为契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巩固脱贫摘帽成果为基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切实提升涉农政策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一个目标。

      近年来,合江县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构建形成权责匹配、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并适时调整完善。

      健全指挥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县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政策、项目、资金等,确保全县统筹整合工作一盘棋。

      健全推进体系。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出台《财政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协调运行机制》,明确分管县领导负责专项推进、部门承担主体责任、乡镇负责抓具体落实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的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工作标准。制定年度《合江县财政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细化和完善全县实施财政涉农资金项目的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三是明确工作任务。分部门下达各类统筹整合资金和项目的目标任务,拟定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分类分层建立整合任务台账。

      聚焦重点难点,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个保障。

      合江县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

      聚焦脱贫攻坚,保障资金投入无缺口。

      统筹涉农资金整合,保障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以来,合江县以坚定的政治责任担当,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筹集脱贫攻坚资金,围绕“镇三有、村五有、户六有”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脱贫攻坚的刚需问题,为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全县统筹整合中省市县各项涉农资金5.77亿元,保障实现6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全力实现了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无缺口目标。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保障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合江县牢牢抓住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这一关键,整合财政专项扶贫等涉农资金,以“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脱贫一方百姓”为目标,在64个贫困村实施产业就业“三个一”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奔康产业园、一个温氏猪场、一个扶贫车间,探索出一条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新路。

      产业带动,建一批奔康产业园。按照“产业向贫困村集中、贫困户向产业园集中”的思路,在每个贫困村规划建设1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因地制宜、因村谋划、因户施策”加快推进“造血”式扶贫。通过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涉农资金,投入奔康产业园,同步健全贫困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返租倒包、劳务承包等方式与产业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截至目前,整合资金3878万元建成64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承包业主年均经营投入近1000余万元。

      村企合作,建一批合作温氏猪场。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引导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业主大力建设温氏合作家庭农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供持续动力。按照“温氏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场”模式,采取“适度集中+飞地”建设方式,整合涉农资金6575万元,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村集体使用产业扶持基金入股等,在全县建成64个温氏合作养殖场,引进温氏集团投资近10亿元,在合江县建设种仔猪场、饲料厂、100万头生猪屠宰等全产业链项目。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正常情况下,每个单元年收益不低于17万元。贫困户与村集体公司签订股权协议、按股分红。

      就业帮扶,设立一批扶贫车间。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将工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有机结合,以扶贫车间作为利益链接纽带,整合资金投入2650万元,建成大桥和实录扶贫车间达17414平方米,累计帮助周边群众就业51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62人次,平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投入616万元,建设竹产品加工车间12个,有力的带动和保障了贫困户脱贫稳定增收。

      聚焦乡村振兴,保障资金投入有创新。

      统筹整合补齐三农短板,乡村振兴轻装上阵。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要求,将省、市、县三级工作要求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针对性制定工作方案,将短板任务化、项目化、进度化。合江县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统筹整合带动资金投入2.04亿元,由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衔接转变,着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补足三农短板,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实施园区创建补短项目25个。积极扶持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8座,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整合实现三变三带,引入乡村振兴资金活水。

      资源变资本,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依托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资源,挖掘土壤富硒富锌、林竹资源丰富等天然优势,整合涉农资金创建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农业(林业)+”行动,成立合江生态林竹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精品竹海景区3个、竹林小镇3个、竹林人家15家,加快打造乡村竹林亮丽风景线。2019年,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综合收入就实现26.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收入3014元;带动乡村旅游经营收入约9.46亿元,逐步激活乡村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资本,整合资金带来社会融资。按照“项目跟着园区走”的原则,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专项债券、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农业生产发展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百里产业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作为投资经营和管理主体,凭整合资金或资产折价入股,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国有平台公司探索形成“地树入股、五五分成”“果树入股、四六分成”“技术入股、三七分红”等股份合作模式,将荔农和经营主体收益、园区建设成效联结在一起。成功招引中国蓝田、中荔集团、博恩科技、漳州农业等企业6家到园区发展产业,签约投资14.2亿元,整合资金带动融资的“四两拨千斤”效应逐渐显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实现了良好对接。

      资产变资本,带动村集体经济。充分借鉴和利用脱贫攻坚资产收益的模式和思维,将项目形成资产注入村集体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白米镇桥上村借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资金3300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将形成资产注入村集体公司,计划招引社会企业投入2亿元建设稻鱼虾基地,可年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上,增加群众收入2000万元以上。法王寺镇天池村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金、产业扶持基金、群众筹资等方式,注实村集体公司。创新提出“林地代管”模式,由村集体资产公司代管群众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黄精等特色产业。解决了“有地无人管,有人无力管”的困境,实现了林地资源变现与增值,村集体经济较大突破,2019年实现村级产值102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解决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三个困难。

      创新构建“三合一”决策机制,解决资金整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步调不一困难。将县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进行“三合一”。三个机构、一班人员,均由县委书记任、县长任组长,保障资金整合、项目安排政令统一,步调一致,确保资金整合实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把有限的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将大事办成、办好,真正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创新构建“一张图”规划机制,解决资金整合效益低下困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项目规划编制委员会,立足年度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确立年度总体工作任务。根据乡村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条件,将全县196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控制村,并按照“重点村重点建、一般村一般建、控制村控制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严格按“三个围绕”使用资金,规划围绕需求走,项目围绕规划走,资金围绕项目走,确保项目规划科学、资金安排合理有效。

      创新构建“五统一”制度,解决项目推进管理不规范困难。一是统一项目资金管理,统一解决整合项目规划、整合资金方案编制和整合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所规划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互补,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加强对项目的分口管理。二是统一工程布局,在统一项目规划和方案的前提下,进一步确定阶段性和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投放重点,细化到工程布局,指导涉农资金整合,各乡镇、各部门严格按方案落实农业建设项目。三是统一建设标准,在项目区各部门的建设标准进行统一,避免各部门间的工程价格工程质量建设差异。四是统一检查验收,项目完成后组织专项部门、主管部门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验收。五是统一考核奖惩,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进度,加强项目区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管理。

      合江县通过多年的整合实践,特别是整合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克服和解决涉农资金多头安排,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效率低下等困难和问题,真正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了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保障力度,在巩固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再取得新的成绩。(董如银  杜生元  胡波涛)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深化财政改革,创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新机制

    2020-11-13 11:20:16

    今年以来,四川省合江县以涉农资金统筹合“试点县”为契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巩固脱贫摘帽成果为基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切实提升涉农政策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一个目标。

      近年来,合江县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构建形成权责匹配、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并适时调整完善。

      健全指挥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县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政策、项目、资金等,确保全县统筹整合工作一盘棋。

      健全推进体系。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出台《财政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协调运行机制》,明确分管县领导负责专项推进、部门承担主体责任、乡镇负责抓具体落实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的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工作标准。制定年度《合江县财政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细化和完善全县实施财政涉农资金项目的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三是明确工作任务。分部门下达各类统筹整合资金和项目的目标任务,拟定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分类分层建立整合任务台账。

      聚焦重点难点,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个保障。

      合江县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

      聚焦脱贫攻坚,保障资金投入无缺口。

      统筹涉农资金整合,保障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以来,合江县以坚定的政治责任担当,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筹集脱贫攻坚资金,围绕“镇三有、村五有、户六有”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脱贫攻坚的刚需问题,为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全县统筹整合中省市县各项涉农资金5.77亿元,保障实现6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全力实现了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无缺口目标。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保障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合江县牢牢抓住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这一关键,整合财政专项扶贫等涉农资金,以“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脱贫一方百姓”为目标,在64个贫困村实施产业就业“三个一”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奔康产业园、一个温氏猪场、一个扶贫车间,探索出一条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新路。

      产业带动,建一批奔康产业园。按照“产业向贫困村集中、贫困户向产业园集中”的思路,在每个贫困村规划建设1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因地制宜、因村谋划、因户施策”加快推进“造血”式扶贫。通过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涉农资金,投入奔康产业园,同步健全贫困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返租倒包、劳务承包等方式与产业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截至目前,整合资金3878万元建成64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承包业主年均经营投入近1000余万元。

      村企合作,建一批合作温氏猪场。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引导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业主大力建设温氏合作家庭农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供持续动力。按照“温氏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场”模式,采取“适度集中+飞地”建设方式,整合涉农资金6575万元,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村集体使用产业扶持基金入股等,在全县建成64个温氏合作养殖场,引进温氏集团投资近10亿元,在合江县建设种仔猪场、饲料厂、100万头生猪屠宰等全产业链项目。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正常情况下,每个单元年收益不低于17万元。贫困户与村集体公司签订股权协议、按股分红。

      就业帮扶,设立一批扶贫车间。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将工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有机结合,以扶贫车间作为利益链接纽带,整合资金投入2650万元,建成大桥和实录扶贫车间达17414平方米,累计帮助周边群众就业51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62人次,平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投入616万元,建设竹产品加工车间12个,有力的带动和保障了贫困户脱贫稳定增收。

      聚焦乡村振兴,保障资金投入有创新。

      统筹整合补齐三农短板,乡村振兴轻装上阵。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要求,将省、市、县三级工作要求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针对性制定工作方案,将短板任务化、项目化、进度化。合江县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统筹整合带动资金投入2.04亿元,由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衔接转变,着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补足三农短板,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实施园区创建补短项目25个。积极扶持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8座,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整合实现三变三带,引入乡村振兴资金活水。

      资源变资本,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依托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资源,挖掘土壤富硒富锌、林竹资源丰富等天然优势,整合涉农资金创建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农业(林业)+”行动,成立合江生态林竹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精品竹海景区3个、竹林小镇3个、竹林人家15家,加快打造乡村竹林亮丽风景线。2019年,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综合收入就实现26.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收入3014元;带动乡村旅游经营收入约9.46亿元,逐步激活乡村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资本,整合资金带来社会融资。按照“项目跟着园区走”的原则,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专项债券、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农业生产发展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百里产业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作为投资经营和管理主体,凭整合资金或资产折价入股,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国有平台公司探索形成“地树入股、五五分成”“果树入股、四六分成”“技术入股、三七分红”等股份合作模式,将荔农和经营主体收益、园区建设成效联结在一起。成功招引中国蓝田、中荔集团、博恩科技、漳州农业等企业6家到园区发展产业,签约投资14.2亿元,整合资金带动融资的“四两拨千斤”效应逐渐显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实现了良好对接。

      资产变资本,带动村集体经济。充分借鉴和利用脱贫攻坚资产收益的模式和思维,将项目形成资产注入村集体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白米镇桥上村借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资金3300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将形成资产注入村集体公司,计划招引社会企业投入2亿元建设稻鱼虾基地,可年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上,增加群众收入2000万元以上。法王寺镇天池村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金、产业扶持基金、群众筹资等方式,注实村集体公司。创新提出“林地代管”模式,由村集体资产公司代管群众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黄精等特色产业。解决了“有地无人管,有人无力管”的困境,实现了林地资源变现与增值,村集体经济较大突破,2019年实现村级产值102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解决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三个困难。

      创新构建“三合一”决策机制,解决资金整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步调不一困难。将县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进行“三合一”。三个机构、一班人员,均由县委书记任、县长任组长,保障资金整合、项目安排政令统一,步调一致,确保资金整合实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把有限的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将大事办成、办好,真正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创新构建“一张图”规划机制,解决资金整合效益低下困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项目规划编制委员会,立足年度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确立年度总体工作任务。根据乡村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条件,将全县196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控制村,并按照“重点村重点建、一般村一般建、控制村控制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严格按“三个围绕”使用资金,规划围绕需求走,项目围绕规划走,资金围绕项目走,确保项目规划科学、资金安排合理有效。

      创新构建“五统一”制度,解决项目推进管理不规范困难。一是统一项目资金管理,统一解决整合项目规划、整合资金方案编制和整合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所规划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互补,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加强对项目的分口管理。二是统一工程布局,在统一项目规划和方案的前提下,进一步确定阶段性和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投放重点,细化到工程布局,指导涉农资金整合,各乡镇、各部门严格按方案落实农业建设项目。三是统一建设标准,在项目区各部门的建设标准进行统一,避免各部门间的工程价格工程质量建设差异。四是统一检查验收,项目完成后组织专项部门、主管部门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验收。五是统一考核奖惩,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进度,加强项目区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管理。

      合江县通过多年的整合实践,特别是整合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克服和解决涉农资金多头安排,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效率低下等困难和问题,真正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了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保障力度,在巩固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再取得新的成绩。(董如银  杜生元  胡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