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11:25:00
他是农民的儿子,除了在贵州省毕节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了18天,38年来,他都在农村跟农民打交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是马不停蹄的“农民书记”。
从助力兴荣村脱贫摘帽,到转战龙滩村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断穷根,如今,李大奎仍然扎根在松发村誓与贫困作斗争。凭着一股“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干劲,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深入基层的第一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这样一群人,怀有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把青春挥洒在基层的每一方土地,把热爱倾注于每一份为党为人民的工作当中,把奉献书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画卷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干部。
特别能吃苦,涵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吃苦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本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再通俗不过的道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每一位扶贫干部整天有干不完的事,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涵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苦中提境界、强素质、增本领,做到苦有所获、苦有所乐。只有坚持在苦中修身、苦中为民,站稳人民立场,保持“苦中为民”的定力,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特别能干事,锻造“求真务实”的作风。“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干”。要处理好群众的急事、难事、复杂事、大事,让群众满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事一件件干好,把活一件件做完,不拖泥带水,做事干净利落,要做到求真务实,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为民,以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实干之风,深入基层一线,把群众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特别能奉献,怀有“大公无私”的本心。兴荣村、龙滩村相继脱贫摘帽后,2019年6月,李大奎又被派到新发乡松发村任第一书记。时间是等不起的。广大扶贫干部要摆正心态,不计较得失,不看重名望,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筑牢“克己奉公”的底线,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秉怀一颗公正为民的责任心,耕好“责任田”,扛起“千斤担”,在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中燃烧自己,奉献自己,做好人民群众通往幸福之路的铺路石,搭好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筑好干群关系的同心圆,为完成党和人民的事业倾情投入。
作者:合江县天立学校 千娓妮
2020-11-13 11:25:00
他是农民的儿子,除了在贵州省毕节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了18天,38年来,他都在农村跟农民打交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是马不停蹄的“农民书记”。
从助力兴荣村脱贫摘帽,到转战龙滩村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断穷根,如今,李大奎仍然扎根在松发村誓与贫困作斗争。凭着一股“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干劲,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深入基层的第一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这样一群人,怀有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把青春挥洒在基层的每一方土地,把热爱倾注于每一份为党为人民的工作当中,把奉献书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画卷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干部。
特别能吃苦,涵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吃苦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本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再通俗不过的道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每一位扶贫干部整天有干不完的事,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涵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苦中提境界、强素质、增本领,做到苦有所获、苦有所乐。只有坚持在苦中修身、苦中为民,站稳人民立场,保持“苦中为民”的定力,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特别能干事,锻造“求真务实”的作风。“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干”。要处理好群众的急事、难事、复杂事、大事,让群众满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事一件件干好,把活一件件做完,不拖泥带水,做事干净利落,要做到求真务实,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为民,以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实干之风,深入基层一线,把群众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特别能奉献,怀有“大公无私”的本心。兴荣村、龙滩村相继脱贫摘帽后,2019年6月,李大奎又被派到新发乡松发村任第一书记。时间是等不起的。广大扶贫干部要摆正心态,不计较得失,不看重名望,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筑牢“克己奉公”的底线,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秉怀一颗公正为民的责任心,耕好“责任田”,扛起“千斤担”,在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中燃烧自己,奉献自己,做好人民群众通往幸福之路的铺路石,搭好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筑好干群关系的同心圆,为完成党和人民的事业倾情投入。
作者:合江县天立学校 千娓妮